观点

“多陪伴孩子”的意义

女儿边哭边说:“可是妈妈,我东西丢掉很难过,如果我没有回去找,我会一直很难受,如果回去找了还找不到,我就不一定会这么难受。“

作者:Alex  出处gigacircle网站(2014年10月25日)

身为父母,我们有幸能见证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诸多经历,孩子的经历又会纪录下我们的什么——了解、陪伴和等待,还是唠叨、指责和左右?如何了解、洞察孩子的心理所需,划定适当的距离和独立的人格界限是值得每个父母考虑的事情。

专科毕业后的那几年,我在一家很有名的贸易公司上班,那时候的男友正在当兵。等他退伍之后,他找了个便利商店大夜班的工作,持续地打工。那时候的我很不以为然他的懒散,常常叨念他的不长进,叨念到连我都开始讨厌了自己。

多年之后的我才懂那时候的他正处于刚刚退伍,所有学校学的东西全都变得模糊与生疏,那时候的他没有自信,也还摸索不到自己未来的路,面对一个已经工作快两年,每天自信地穿着套装上下班的女友,他的心更慌。

那时候的我不懂他的恐慌,不知道他正在经历人生中最迷惘的一段时光,我用着我的标准一直地压迫着他,直到我们都倦了也累了。

多年后的我,跟另一个男人结了婚。我的老公从建筑本业刚刚转入室内设计的领域,刚刚转业的他一直在摸索,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机会找上门。

曾经,他被朋友骗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钱。

曾经,他也为朋友做过白工。

曾经,他也为朋友筹钱保人出来。

每当遇到这样的重大事件,被长辈知道了,总会念我“你这个老婆怎么当的?就不会好好念念骂骂你老公?不会管好你老公吗?”

那时候的我总会回嘴:“他在经历的事情已经够他受的了,这么相信的朋友背叛他,已经够难受了,我骂他做什么?静静的陪着他熬过就好。 ”

是呀!多年后的我终于知道,我的年纪比我老公年长,经历的事情、走过的环境又比他复杂许多,我知道他将经历什么,我也知道他正在经历什么,我可以未卜先知地一直叨念着他,我也可以事后碎碎念说:“活该,谁叫你不听我的。”

然而,那时候的我或许已经知道了,去理解“对方正在经历什么”,比“我要他做什么”更重要。我不该让他该经历的人生经历中,只剩我的叨念与咒骂。

当了妈妈之后的我,常常在一旁观察着孩子,我曾经看着刚满两岁的女儿在庆生会中排队玩戳戳乐时,一直很兴奋地插队,那时候的我一句话都没说,一直看着孩子面对别人的抗议还一头雾水。夜晚回到家,我边陪孩子玩边在地板上摆积木,每个积木都有不同的人名,大家在排队,我用积木解释着什么是排队?什么又是插队?插队会有哪些状况?

我可以在当场大喊女儿“要排队”,也可以动手拉着孩子去后面排,但是,那是“我要孩子怎么做”。事实上,孩子正在经历自己行为造成别人抗议的过程,我让孩子走完整个过程,也在这过程中看到孩子的难处,回到家后用一种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懂得。

这样的状况常常发生,当我希望孩子干干净净的不要弄脏新衣服,而她却看着雨停后的沙坑眼神发亮时,我该想的是“我要她干干净净的” ,还是我要尊重她“正在拥有对一样事情产生兴趣的快乐”?

当她哭倒在游乐场门口时,我想的该是“我要你赶快给我回家”,还是陪着孩子一起度过“正在面对自己心中那舍不得又玩不够的情绪”?

当孩子拒绝学习的时候,我该想的是“那贵森森的学费不要浪费”,还是陪着孩子度过“面对学习的困难”?

当逛夜市,孩子讨抱时,我想的是“这么大了还要抱”,还是理解孩子想要“跟大人一样高度看夜市商品,而不是一直看别人脚底”的心情?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

  1. 1

    但是哦,我想请教的是,妈妈已经很不舒服了,陪伴孩子与其一起经历的心是有,但是力不足了,还需要勉强妈妈自己么?自己都没有照顾好自己,如何来面对孩子呢?身与心不可分裂的呀……我非常非常的困惑,希望哪位聪慧的同仁能帮忙解惑,谢谢哦!

  2. 2

    《一个不能陪伴好自己的人不可能陪伴他人成长》本文读后感

    正如“懂的爱自己的人,才能去爱他人”一样,一个不能陪伴好自己的人,不可能陪伴他人成长。在这里,第一个陪伴可以理解成爱,第二个陪伴则是本文作者所提到的观察、同在。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若不然,那表现出来的爱和陪伴都是一种假象,是刻意或者只能流于表面;因为父母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个自身状态不好,生活失了节奏的父母,遇到孩子出现跟自己较劲的情况(比如作者举例说到的寻找丢失物品的事件),一种可能是根本不会去弄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而采取强硬的办法,比如直接拖到车里拉回去。另外一种可能是极不情愿的带孩子回头去找,而耐心塞满了委屈。

    这两种,前者伤了孩子,后者伤了父母。而两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和生命。

    所以,我觉得父母自身的状态,对于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爱孩子绝对不是“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那样终究会累。最好的办法,是活出自己,然后孩子会在你身边看不到的地方成长,从你身上汲取爱和力量。

    而陪伴的要义,绝对不是谁为谁付出,而是两个生命共同成长。

    最后,提示一点,读完本文,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妈妈的自身的成长状态是很好的呢?这才是她能做出后面选择的基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