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课程是不成体系的,环境是动荡的,物质条件极其有限。但我总是在思考,我,以及当时的同事们究竟给了他们什么?
- 第一,当然是健康的身体。男生都比我1米72的身高。连当时最瘦小的孩子。女生也健康,在国外迎接着生活、语言、学业的挑战,状况良好。
- 第二,真实,大气,对生活接纳的态度。不管是对待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以及自己的学习。在大多数人习惯谎言和虚假的时代,这些态度尤其重要。
- 第三,学习的兴趣。能看到所学学科和自己的联系,愿意去弄清楚,努力学习。
- 第四,开阔的视野。不管丝绸之路游学,还是去德国7周游学,以及学校所来往的众多的海内外朋友,都给孩子们带来了眼光,甚至还有方法。
- 第五, 思考与质疑。我们的孩子不会盲从,他们会问为什么?到底是什么。
其实从04年开办起,陆陆续续就有孩子,从幼儿园到高年级,因为种种原因与公立教育,其他民办教育接轨。孩子们的表现是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普遍考试是中上水平。并且有觉悟的迎接。他们说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通过他们的表现,我坚持这样认为:华德福教育中的对人生的态度;对个体孩子的尊重;意志力、想象力、思考力;对学业的整体关联、兴趣、方法。这些是我们做这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除了学生,当然应该谈谈老师们。
施泰纳在1919年第一个华德福学校开校前14天的教师培训讲座的最后一天,送给马上要赴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一首短诗,作为座右铭:
用想象的力量充满你,拥有面对真理的勇气,敏锐你的感觉对心灵负责。
老师没有强大的精神和意志,在当时一战刚刚结束的混乱、坍塌的时代,没有办法去从事需要极大精神支撑的教学工作。现在这样一个时代,太多的物欲横流,各形各色交易,浮躁如大镬沸汤。快快快,多多多,我我我。比起近百年前时代内心实质更加飘摇。我想到我们的老师,总使我想起有一个英文单词叫Innocent,意思是单纯,纯洁。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北京、上海、广州、福州⋯⋯;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四海之内。从不同背景来,各类学校、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国际组织⋯⋯名校教师、教授、编辑、高管、播音员⋯⋯抱着单纯的理想,走到华德福学校。
“怀着崇敬接纳孩子
带着爱去教育他们
护送他们踏上自由的旅程”(施泰纳)
学校的宣传册子里印有这样的话,谈到我们的教育和老师时,它就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每一位老师其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我不敢讲,但从心里发出的爱孩子是确凿的。
有什么藏在笼子里
心却飞向四方?
有什么夯拙前行
却意外充满力量?
有什么在沉沉睡眠
却蕴育最硕壮的种子?
没有风
春天不会格外精彩;
没有土
植株招摇没有根基;
没有火
有什么能够由你铸成?
这是一首生日诗。所谓生日诗,是指学生生日的时候,老师为他们每一个人创作诗歌送给他们。这首诗里的主角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他皮实、沉默,行为举止乖僻,社交障碍,但你能够感受他内心的冲激,想象力的驰骋,意志力的强大。他是一颗壮硕的种子,有一天可以爆发,但需要时日。老师用诗歌暗喻他,鼓励他,也期待着他有朝一日的绽放。
书写这首诗歌,孩子就一定驻在老师的心里,老师才能够道出。而有了这样心意的相通,才奠定教育之基础。教育总是由教者和学者两者的关系所决定。
去外地讲座,朋友们总是在问华德福有什么“秘诀”。孩子如此喜欢上学,老师如此“痴迷”于教学。哪里有什么秘诀,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用心。只要用心到,孩子自然就是会感知到,收获到,他们那些生命小树就会茁壮成长。孩童就是教师心血之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