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简单、正向、积极的语言
对幼儿的违反常规大人应该做的事是:以简单的语言请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为,并且,同时指引他做对的事。例如孩子走出团体的范围,只要走到他身边,也许牵着他的手,以温柔的声音,简单、清楚的告诉他:「不可以超过这里(或这条界线),请过来这一边。」说过之后,千万不可期望一次就成功,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告诉,反复的叮咛对建立常规是最基本的功夫。
语言(speech)与说话(speaking)在道德教育里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孩子说话的内容与方式显示出幼儿的人格,而他如何「被」说则是他人格形成的要素。如果大人经常指责、批评、管教孩子,孩子就容易造成退缩、胆怯、没信心或爱批评、爱管别人!因此,大人越能将说教、批评转换成好的指导语,对孩子越有帮助。孩子身边的大人一定要说适当的、正向、积极的话,除此,还需努力加耐心,加坚持才能建设自己教养的能力,也才能建立自己成为儿童的好模范(Wildinson, 1993, p.64-65)。
(五)教他,不要骂他;说故事,不要说教
幼儿尚未发展「倾听」的能力。心理辅导员从来不对一个没有意愿坐下来倾听自己及别人说话的人咨商。如果大人对听不懂或「不能」听的孩子说理、说教,会形成「教导」儿童耳朵关闭,使他学习「不专心」!行为困扰的潜在原因多半来自说教,说教甚至还会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扰!大人过多的要求注意力、讲理、判断、批评、说教…等,往往使孩子内心经历不满,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离自然成长的路径,造成欲盖弥彰,不良行为的结果。规范的学习,精细的规定或教条很难解决幼儿的问题行为(Grunelius, 1996, p.14)!反而,如果能提供一个自在的,梦幻的环境,使幼儿有空间、时间与机会处于自己的世界里面的话,能梦幻自处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觉。
对一个乖巧安静、不能自处的孩子,要教他,不要骂他!给予支持、鼓励,并教导他正向的表达方法及其它社会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进而能主动引发游戏。如果尚须口头指导时,应尽量简短、清楚且直接引导他向该做的事。一旦孩子能进入同侪,大人就要退开,他才能持续学习自我引导。
如果老师或父母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不说教而改以说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争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动作,举出象征性角色,并呈现出偏差行为特质,再加上孩子听得懂的说明,编成矫正性的创意故事,对行为偏差的幼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个故事讲完后不出几天,孩子就决定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了,因为他不经意的发现事情的荒诞无稽,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也从故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了(Wilkinson, 1993, p.69)!
(六) 监控自己的情绪与动作:
家长应如何对幼儿做常规训练?尺度如何拿捏?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可是回到家就变了个人似的很会找麻烦? 在娃得福,全体教职员努力、用心、认真的学习将「情绪的外套脱在园所外」。面对幼儿,我们小心的不做、不说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Cusick, 1998, p.34)。 幼儿规范应建立在与幼儿互动良好的关系之上。幼儿需要教导,父母与老师千万不能跟孩子一般大小,一下子就生气!人的相处,感觉好坏是互动的结果。孩子有包里或情绪化现象,很多时候是对某些情绪的学习与反弹。我们很难忘记一些我们看过的充满愤怒的眼神,我们也接触过全身充满恨的小小孩,这真是令人心痛!身为师长父母的应谨慎小心,时时提醒自己:规范幼儿,不能忘记与幼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Gauci & Hanna, 1997)。父母的情绪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特别呼吁所有的父母:
- 请接纳孩子偶尔从学校带情绪回家,例如:新生常有陌生与不安全的情绪;建立新规矩时,孩子被要求可能有不舒服的情绪等。请多爱孩子,请勿否定或拒绝孩子的情绪;老师当然更要有专业的能力以接纳并处理孩子从家里带来学校的情绪困扰。
- 请不要问他一些对人或学校怀疑的问题。例如:「老师对你好不好?会不会骂你?」「小朋友会不会欺负你?」等。请务必相信学校绝对疼爱每一个孩子,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受委屈。
- 以平凡的心和态度面对孩子的困扰,不可以很容易就动气。
- 「用脚飞翔的女孩」一书中描述一个手脚残缺的女孩如何为自己的成长奋斗的故事。书中最可贵的是这位女孩的父母是以平凡的心和态度面对自己孩子的残缺以及因残缺带来给这个家庭的情绪困扰。
- 多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