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将以Antonia作为学生的视角为主,从个人向外至群体(重要他人,如:父母、手足;人际关系,如:师长、同侪),扩及社会体系的连结。这次访问,也见微知著地抓出华德福在德国发展的现况与定位:小众而普及的另类教育¹。
原载:全球探索计划(网址)
作者:柳婷予/3-99
为避免观点片面单一,我试着由各方角度切入以了解华德福整体样貌,正向评价、负面批评皆可借鉴。因缘际会下,偶然知道朋友Antonia曾就读华德福学校,便询问访谈可能性,亲切的她爽快答应。我将访谈内容整理过后,以主题类别呈现,依序为“何谓学习/教育?”“自我意志的培养”、“父母扮演的角色”、“现存问题与批评”。通篇将以Antonia作为学生的视角为主,从个人向外至群体(重要他人,如:父母、手足;人际关系,如:师长、同侪),扩及社会体系的连结。这次访问,也见微知著地抓出华德福在德国发展的现况与定位:小众而普及的另类教育¹。
访谈对象: Antonia Haeckel,22岁
就读之华德福学校: Freie Waldorfschule Karlsruhe(卡尔斯鲁华德福学校)
就读期间: 6年多(幼稚园1年,小学1年级至6年级),后转至公立学校
目前就读: University of Hohenheim(霍恩海姆大学)²
(Antonia没有脸书,也不希望露脸,因此访谈过程没有影像纪录,有些可惜)
1.何谓学习/教育?
教育就是学习(Education is about learning),在华德福,学生学习“如何成为人”;在主流体制,学生学习“追求更好的表现”。“追求好表现”本身立意良善,就人类个体发展而言也合理,它同时也包含在学习“成为人”的过程中,当充分认识自我内在、天赋兴趣,自然想精益求精且乐在其中。主流体制的问题在于太过狭隘地定义教育,忽略了或说改变了教育背后的目的,使人通过训练成为被动适应社会的工具,而非主动建立社会的个体。
婴儿呱呱坠地之始,便以探索的方式,基于好奇心认识世界。幼稚园、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亦同,尚未认知何谓以及为何学习,华德福老师带领这个阶段的孩子体验“学习”这件事,目标在于感受当中的乐趣,产生动机而非学习成效,不强调速成与结果被称为“慢学”,也是学习基础的建立。这也是刚上华德福时,Antonia非常喜欢上学的原因之一。若学习是终生之事,先体认学习并不枯燥,长远而言是更好的做法。这对低年级的孩童非常适合,中高年级学习重心渐渐转移,朝向”知识的建立”。
2.自我意志的培养
华德福课程编排上,主要由主课程与副课程组成。主课程有语文(德文)、数学、自然,同门课连续上一个月,例如:语文一个月,接着数学一个月,最后自然一个月。副课程有音乐(合唱、乐器)、美术(水彩、素描)、木工、手工(编织)等等。较特别的是每天早上课前的“晨圈”活动,学生围圈共同朗诵诗句、唱歌、律动,类似暖身作用,帮助身体、心与脑进入状况。晨圈活动的时间长度随年级增加而缩短。另一项属华德福特有的课程是“优律思美(Eurythmy)”,Antonia记得舞蹈老师曾说“优律思美是由音乐到语言、语言到音乐的律动”(Eurythmy is moving from music to speech, speech to music)。如同绘画、手工等副课程,“优律思美”是“看的见的音乐,看的见的语言”(Visible music, Visible speech),意在透过节奏、韵律表达自己,同时人与自然、宇宙和谐共存。“戏剧”(Play)也是华德福重点活动之一,通过肢体、语言、互动,除了故事呈现,同样地也学会自我表达,孩子透过排练、合作,共同完成演出,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华德福的课程、活动深受Antonia喜爱,尤其自己动手作的木工。
这些课程的共通点是,“透过表达找到自我”(To express yourself)。没有一堂课的老师会告诉学生对错标准,他们的责任是指引学生自由发挥不被局限,老师不评断学生作品,转以鼓励的方式看待。“个人意志”(Willing)是在如此环境下茁壮,正向坚毅的心态(Mindset)也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转学后的Antonia适应公立学校的课业压力与竞争环境,而转学的决定更是基于她自己的意志,不是为了适应社会。谈及华德福对她的影响,除了意志与心态,还有想像力、社交能力以及更贴近天然、自然。(的确,每每与Antonia相处或谈话,她总令人感到真诚、容易亲近,没有距离。)
职涯选择从不被华德福强调,因为不需要被强调,“先成为人,再成为公民,再成为士农工商”。成为人与公民之后,职涯必不再是担忧的选项。Antonia目前修习农业相关科系,未来想成为一名农夫,她清楚知道自己兴趣所在,且乐此不疲。
3.家长扮演的角色
从Antonia的叙述,我看到一对尊重孩子并希望孩子快乐成长的父母。小六的Antonia因为班上气氛以及与同侪之间相处的问题,她变得不爱上学,不喜欢在课堂上,甚至有时生病请假的原因其实是想逃离学校环境。她的父母见状,担心之余也与女儿沟通,弄清背后原因,他们经过讨论,最终按照Antonia的意愿,将她转学至公立学校。起初父母选择将年幼的Antonia由Christian Kindergarten转至华德福幼稚园,因为认同华德福不以分数作个人标记、慢学、乐在学习等理念。
特别将“家长”独立为一个主题,意在强调家长之于孩子是“重要他人”的角色,也是华德福希望家长与学校能一致的原因,在学校的生活与相处模式与在家同步,体察孩子的成长与蜕变。孩童像充满可塑性的陶土,以何种教育方式塑造相形重要。不一致的教育下,很可能烧制出四不像的陶瓷,这是台湾华德福发展至今面临的困难之一,教育孩子相对于再教育父母要容易的多,尤其许多观念无法得到父母认同时,沟通经常达不到共识。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是否不小心形成教条,例如:坚持某阶段不可读绘本、不可碰电子产品。原因家长可以理解,但学校若过于坚持反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也许同样年龄未必每位孩童都不适合读绘本。
关于电子产品,Antonia表示自己在家并未被禁止接触电脑,是在老师与父母沟通过的情况下,也认为科技、电子产品已经是现代人必须认识的产物。谈及UNICEF在非洲执行的教育创新计划的看法(计划内容:利用平板协助无法上学的非洲儿童学习),Antonia可以理解但她认为华德福老师不会认同这样的做法,他们依旧倾向真正师资进行面对面教学,尽管就UNICEF的观点,这么做缓不济急。
4.现存问题与批评
请Antonia谈谈华德福的缺点,她提到一轮导师制与班级人数过多。一轮导师制指班导师从一年级带到八年级,八年为一轮,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非常亲近,彼此了解,感情融洽便像家人般和睦;相反地,过于熟悉意味着清楚对方底线,一旦越线便起冲突。后者正是Antonia遇到的状况,13、14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调皮嬉闹,经常使老师动怒,班上气氛不愉快,加上她与同侪相处不甚融洽,因此开始不爱上学。她的导师不擅班级经营也是问题,特别是面对青春期学生,事后回想,若当初换老师说不定她不会转学。华德福一个年级两班,一班大约三、四十人,这样的大班级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班级数与校舍规模有关,关键在经费多寡。华德福属于私立学校,收入来自学费,收费方式以家长薪资比例计算,学费为家长薪资的10%左右,且不论家中几位小孩就读,费用比例固定。因此即便政府补助,经费依旧有限,师资与校舍扩增规模不大。
另外,华德福常常被批评玩乐无学习。对此她回应,经过完整13年华德福教育的孩子(12年+1年Abitur³考试准备),大学后表现并无落后主流体制教育下的学生。这样的批评实则也预设了玩乐与学习两者毫无相干,然就上述关于学习/教育的介绍,寓教于乐更能保持学习热忱。
最后,德国社会多数人知道华德福,半数人了解,但分校已普及全德,每个城市至少会有一间华德福学校,招生名额常供不应求,定位上属小众而普及的另类教育。
注1 另类教育:
和主流体制不同的教育:例如另类学校、在家自学、学徒制和社会教育。 另类学校与在家自学、学徒制和社会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教育仍在学校当中进行。由于另类学校多半是以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故又称为理念教育。
注2 University of Hohenheim:
霍恩海姆大学,位于司图加特,以农业科学、食品研究、经济科学闻名,其中农业研究于全德排名第一。
注3 Abitur:
德国高考,取得此高中毕业资格方可申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