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向谁祈祷 ——致敬盐野七生、彩蝶计划丁丁、《中国故事》重述者一苇

这些文明创造者们他们相信神,仰望神,但不迷。有一种难得的“脚踏实地”精神。

作者:吴文冰
首发:玄鸟书屋(公众号

向谁祈祷?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会有一种莫名的确信与勇气。

比如说孔子吧。他清清楚楚表明:“祷于天”。同时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尤其是后一句痛刺当今现实。没有一部部典籍读过去,空有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不学,无术,各种观点创新不过是瞎扯。这是一种“祷于天”同时又“脚踏实地”的精神。

最近,特别对“脚踏实地”四个字感慨。

盐野七生在“文艺复兴的故事”系列中指出了“文艺复兴”的本质——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爆发,“信而不迷者”们发起的一场精神运动。盐野七生在50年如一日的研究创作中回答了那个“向谁祈祷”的问题。这些文明创造者们他们相信神,仰望神,但不迷。有一种难得的“脚踏实地”精神。有个有趣的事情,读着文艺复兴故事,眼前时常浮现出孔子。孔子就是“信而不迷者”啊。虽然时间相差了一千多年。

盐野七生写马基雅维利时,一再提到洛伦佐、马基雅维利有出人意料的脚踏实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个时期的人们,从高官贵族学者艺术家到市民都重视脚踏实地阅读古代典籍,认为典籍可以帮助人认识自我。马基雅维利的父亲,一个无名的律政人,有一个藏书单,基本上都是古代典籍。这让人想起比这更早一千五百年前,孔子老老实实去向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请教。这一脉相承的脚踏实地精神回答了这个向谁祈祷的问题。

祈祷,同时脚踏实地。

读盐野七生的书,会感受到一股坚定流动着的信念——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在物质之外那更本质的存在。信而不迷。

纯粹的物质主义,无神论,简直就是胡扯。

信而沉溺,失去了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基本等于寄生者吧。

开展玄鸟书屋自主教育这两年来,有两位研究者是我要真诚致谢的。

一位是彩蝶计划的王奎丁,丁丁。一位是《中国故事》重述者一苇老师。

其实两位研究者我都没有见过面。和丁丁有微信联络,和一苇老师是完全没有联系。但不妨碍我把她们当成灵魂伙伴。

她们两位所做的工作,曾经是我的梦想。年轻时有一段时间我也在收集故事,在做一些相关的研究,那是一件相当艰苦繁琐的工作,同时为了养活自己,最终没有坚持下去。

后来发现丁丁在做这份需要有足够热情和勇气的事情,佩服之极。而且她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向谁祈祷”的问题层层深入。

再后来发现一位叫一苇的小学老师重述了那些经典民间故事,一篇篇读下去,感叹一苇老师的用功之深。据说她用了十年收集整理重述。其实我觉得能用十年做出来已经相当奇迹了。果然,原来这是对她爱人的一个承诺。因为有这份信念,所以才能克服这巨大的繁琐的工作量。她与《中国故事》重述已经是一篇精彩的“信而不迷”“脚踏实地”的民间传说。

丁丁对节日庆典以及故事的研究我都细细地研习了。这姑娘是把自己的生活生命都浸润进去了,对她讲故事的能量更是由衷敬佩,并悄悄学习,然而还是因为不够专注,我这个口头故事的传承还在初级阶段。是啊,一个故事需要练习100遍才够激活故事里全部的能量,就像我们需要一百遍地诵读四书经典一样。我把民间口头故事中的精华等同于四书经典。差别在于一个叙述语言表达,一个用故事和口头艺术表达。

在第一年的冬天带着孩子们听《寻太阳》然后几个孩子一起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印成了一个小绘本。并在《冬至》这天由孩子们自己演纸影。

第二年的冬天带着孩子们听《金雀》,一起做纸影,第二学期大孩子们在大暴雨后的下午在户外演出了情景戏剧《金雀》。

这民间的故事里头蕴含着一个朴实的信念,相信“天”“神”,祈祷于天,又脚踏实地出发去寻找,翻山越岭,保持忠诚与善良,遇魔遇鬼永不放弃,终于用自己的力量寻找到了光明与幸福。

这是民间一群“信而不迷”者的故事。尤其是故事中那脚踏实地的精神总是深深打动我,感受到那永恒之爱的怀抱,心充满了平静喜悦。

愿故事里那寻找太阳寻找幸福的精神能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田。

甚至相信一个人心底里有这么几个故事打底,然后出发去这世间旅行,就不会走岔了。

艾姿碧塔在她的《艺术童年》里有一个细节,说奶奶给她一遍遍重复讲的格林童话滋养了她一生,是她后来成为儿童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所以,每次面对一堆堆的故事书时,不免怀疑,是不是太多了,如果一个经典的故事没有重复够多遍,故事里的能量能激活吗?

通过和彩蝶计划这两三年的熟悉,可以确定丁丁也是一位“信而不迷”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者,像孔子,像盐野七生,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探索者们一样。

我从彩蝶计划的研究中受益良多。在此致以诚挚的敬意。

一苇老师重述的《中国故事》一出版就买了。从此之后,孩子们的生日故事,就直接在这本书中选了。有一个故事一共讲了三次,那就是《范丹学佛》。其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精神就是“信而不迷”的精神。即便是最搞笑的故事,也传达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信,但不迷。每次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仿佛一苇老师在某处微笑着看着我和我的孩子们。每每在心里默念:“嗯,谢谢您啊,一苇老师,辛苦啦!”

想一想做一苇老师的学生真是幸运啊,大约这些故事他们都听过吧。

卢安克说,教育者要自己做研究。一苇老师就是一个自己做研究的典范。十年的深情啊,致以怎样诚挚的敬意都不为过。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书也出得相当漂亮。这位出版者涂涂其实十多年前在北京见过两次,不知道他是否对我还有印象。当年他和女朋友经常到潘家园淘书,那架势任性得很,淘到了很多宝贝,后来还重版了好多老艺术家的作品。他把一苇老师《中国故事》出得有情有味,精致用心对得起一苇老师这十年。

这本书我觉得家有五年级以下的父母都该备一本。我可是一买就30多本,每个孩子人手一本,孩子长大了还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功德无量。就像《论语》只有一遍遍读过才知道其中的能量,只有一遍遍讲过《中国故事》中的故事才能领会民间的故事里的乐观坚韧,“信而不迷”的勇敢。而且一苇老师重述得真的很好。

孔子,盐野七生,彩蝶计划的丁丁,《中国故事》重述者一苇,与文艺复兴精神,他们似乎相隔着时空,互不相干,其实她们一脉相承,“信而不迷”“脚踏实地”,正是她们的精神和工作激励启发了我,让我也有了决心要脚踏实地走向明天。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