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想了解华德福教育体系的朋友,同样可以作为个人教育、在家教育的实操指南。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者:伍丹
首发:ChildLeaf公众号
今天,想介绍两本华德福教育“指南”式的书,它们也是我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两位好帮手。
“小黄”
“小蓝”
先说说“小黄”
“小黄”的英文全名叫做:The Tasks and Content of the Steiner-Waldorf Curriculum,粗略翻译就是《华德福教育课程的任务和内容》,也就是传说中的详细版“大纲”了。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庞大复杂的华德福教育体系进行了“纵横梳理”:
所谓的“纵线”,是以学科为主体,详细地介绍了每一门科目从几年级开始出现,以及每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和内容各是什么。
而“横线”,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介绍每个年级孩子们的发展特点,教学目标,并将各个科目“揉和”成一个整体来介绍,让老师和家长看到各学科是如何共同滋养孩子的。
纵线走得深、走得专,是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每一棵树;横线则是呈现整片森林。
不过,我在使用这本书时,感受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作为纲领来呈现的内容,“信息感”太强,很容易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研究和从事华德福教育的朋友,如果只是拿着这本书,按照上面罗列的“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多半都要完蛋,因为现实情况千变万化,我们实在没法拿书去套人。
所以,很多朋友都渴望能够直接去体会源头,去阅读施泰纳的教育著作,去感受他之所以提出某个教育建议的前因后果。
可是,但凡阅读过施泰纳书籍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除了专门谈教学的讲座系列外,他还有其他大量讲座,可能在某个看上去跟“儿童教育”没有半点关系的讲座中,他突然就讲起了教学中很是关切的点。即便回到教育讲座,想要去定位关于某个学科的某个理解,也如同大海捞针。
这个时候,就要请出”小蓝“了。
“小蓝”是谁?
“小蓝”的全名叫做:Rudolf Steiner’s Curriculum for Steiner-Waldorf Schools,名字太直白了,就是《华德福学校课程》。
“小蓝”在国内可能没有“小黄”那么出名,但他的贡献可是非常之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学科收集了施泰纳讲座中的相关内容。什么意思呢?
比如,老师或者家长想要了解施泰纳关于语言/语文教学到底都说了些什么,而不是在一本又一本著作中瞎翻,那就可以直接阅读“小蓝”相应的章节。在那里,编者按照一定的教学逻辑,呈现了施泰纳散落在不同讲座中有关语言教学的内容。
更好的是,如果读者觉得光读引用段落还是不够,还可以顺着“小蓝”的索引,找到相应的讲座,直接阅读,获得更整体的认知,从而避免华德福教育实践最可怕的威胁之一——“断章取义”。
“小蓝”之父
这里,就必须要说说让“小蓝”诞生的人: Karl Stockmeyer。前面的“小黄”,以及目前陆续面世的各类华德福大纲书籍,都离不开Stockmeyer投注在“小蓝”身上的努力和心血。
他从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建校开始,就热情而积极地参与其中。从1919年到1924年(施泰纳最后一次访问华德福学校),Stockmeyer整理了施泰纳在诸多讲座、会议中有关教育的思考、建议,更重要的是,他把它们放到了一种context(背景)当中,而不是孤零零地摆在那里,被人当做教条记住。
做这项系统性工作的Stockmeyer,最担心的恰好是自己的整理最后反倒成了僵硬体系的“帮凶”。他甚至专门指出,他所整理的这些,包括施泰纳自己提出的所谓的“大纲”,都不是真正的大纲。施泰纳自己都说:
“真正的华德福教育大纲,是在教育者阅读孩子时现场创作的,是一个活的大纲。”
“The curriculum would be created ‘in the moment’ through ‘reading the children’. This was to be a ‘living curriculum’.”
a living curriculum
所以,该如何阅读这本书,老师和家长们,应该都心里有数了。
“小黄”貌似有非正式的、民间流传的中文版,但“小蓝”好像还没有,所以积极努力学习外语也是不错的选择😉
下期的「玩•学」笔记,就会从“小蓝”的阅读分享开始。最近趁着自学德语的热情,我打算把施泰纳关于外语教学的内容翻出来再看看,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所以下期主题的“非敲定”预告是:「开箱」——关于外语教学施泰纳说了点啥
附一:“小黄”目录
Part I 第七部分就是“横线”大纲;
Part II 都是在讲“纵线”大纲
附二:“小蓝”目录
那么,两本书哪里可以买到?
amazon.com或者bookdepository.com海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