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孩子看绘本好吗?

真正的知识来自真实的了解,真实的了解来自日常的确切的经验;真正的经验会在内在生长着,而开始更改人对世界的观察与认识──绘本剥夺也平面化了孩子的内在经验,这是一种孩子仿佛坐享其成的可惜!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8年1月16日

绘本是双面刃:可以打开孩子的世界,却也同时圈限了孩子的世界。

补充说明一:绘本是人类历史上相当晚进的产物,也是为了因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以丰富的色彩、图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成为一种文明的托育(移转孩子对父母的依附)(有图,孩子就可以自己揣摩,看图说故事,省去成人的教养/陪伴)。

补充说明二:事实上,在孩子进入书写之前,不仅要避免看绘本,还要避免看所有的书本。所以华德福的禁制,并不独钟绘本。

(华德福)教育的宗旨在(重新)唤醒人内在的灵性生命,所以任何教育的企图,都必须抵抗着现代生活中物质主义的“窄化”与“硬化”作用──教育为孩子(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鼓舞着孩子以道德(为自己、为人类)走进未来;而这关键,在保留孩子想像力上的无染与纯真。

绘本是绘者对故事图像性的铺排/铺陈与想像,带着非常的个人(性)风格/元素,所以可以让孩子窥看、亲近遥远/陌生的文化,却也无法透彻而全观;这样的呈现,透过成人的眼睛、视角与笔触,当中也许有着细腻的心动,但却更可能包藏着刻板的训诫与教条……

补充说明一:当成人意图以绘本/故事传达意图教育的目的,绘本/故事就不再绘本/故事了,孩子听不到绘本/故事的美,反而感受着绘本/故事当中的压迫、威吓与算计。遗憾的是,坊间许多绘本/故事说教的成分大于感动。

补充说明二:绘本/故事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感动不了成人自己,就不要以爱之名,推销给孩子。

对孩子真正/一切的给予,都需要孩子反思型的内化,所以不应该应用各式(包装/美化过后)既成/既有的概念/观念,荼毒孩子原本可以飞翔的想像。

真正的知识来自真实的了解,真实的了解来自日常的确切的经验;真正的经验会在内在生长着,而开始更改人对世界的观察与认识──绘本剥夺也平面化了孩子的内在经验,这是一种孩子仿佛坐享其成的可惜!

补充说明:可以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一手——直接(不要二手——间接);一手——直接的经验最活泼而深刻!

举例说明:这也是为什么华德福环境中的“偶”没有着五官,因为要为孩子的内在保留不去那么具象的能力,因为想像从来不在那么具象里。

说故事的目的,在让孩子爱上语言的力量、语言的清越悠扬、语言的抑扬顿挫!所以孩子本身的语言经验必须鲜活,而(语言经验)要鲜活,就必须注入心魂的色彩与力量!讲述故事时不依赖绘本,是因为绘本吸引着眼睛(将乙太导向外在),而想像力需要闭起眼睛(将乙太导入内在)反响、萦绕:说故事能吸引孩子的耳朵倾听,练习从语言的质素、音乐性中去芜存菁,抓出故事的深意──看故事,眼睛抓着已经存在的;听故事,心魂却必须捕捉稍纵即逝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前者分心、固化/窄化,后者专心、深化/宽化)。

补充说明一:让孩子独自看书、逐字念读/认读,孩子只是模仿着成人阅读的习惯,对孩子没那么有前进自己的帮助,不是值得骄傲与鼓励的行径。如果时间允许,请在任何状态下主动说故事给孩子听,而不是伴读/陪读性的被动。

补充说明二:孩子前期的发展重要在帮助孩子培养与自然物质建立起真实关系的能力,愿意爱护与尊敬人类与万物,维持“心”的易感与柔软。所以真的不要着急于让孩子过早专业/学术,因为孩子日后有着无数的机会可以专业/学术。

绘本用色妍丽的不少,俗艳的也不遑多让;但自然界的光影千变万化,反而是绘本难以望其项背的。

补充说明一:不要以用色梦幻与否论断绘本的价值,绘本能否诉说出灵性上的真实/真相/层次,才是取舍的标准──“(视觉上的)美丽”从不等于“(灵性上的)真实”。

补充说明二:着色本/着色绘画也是目前社会上病态的泛滥现象(要依赖着色,是因为下意识里觉得徒手无法画出那样的线条,也是对绘画能力有着过度/超熟的要求与期待,而着色安全、不容易犯错):着色本非常限制着孩子(过度结构也过度仿制),是色彩上非常的切割/分离,中间没有相遇与渐层,只有一干二净的武断;几何的概念并不来自着色本上印刷好的形构,而是来自(孩子心魂)对星辰轨迹的追索与仰望──不要让年幼的孩子以着色/上色的方式理解世界(的抽象与秩序);一张空白的纸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而着色的构图限制了孩子(艺术上)的可能,也过度认同了成人的规范与布局。许多绘画上描描看、连连看,书法上的描红练习,模仿的剪贴等也都同理,都抹煞着孩子的创意,孩子一定要在界线/框线内才能够安全,也才被(成人)肯定。

补充说明三:(禅绕画、成人)着色无法那么纾压,会纾压是因为成人的怀旧(儿时),是童年的回忆染色了现在,而让现在不那么充满着数位生活的压力──没有心静、放空的能力才需要以着色放空与静心。

绘本会让孩子过度与主流/成人的审美观趋同/认同,然而这种审美却是商业与文化的刻意掇弄,也太早社会化着孩子(的眼界)。

孩子真正的阅读必须不被(成人)(刻意)催促,发展自零压力的环境;否则任何的促迫都会造成孩子之后恐惧与憎厌阅读。

补充说明一:阅读是文明的产物,非常专业——技术导向,并非人的“与生具来”。不要让孩子一出生就陷在“(被)比较”的压力里。事实上,十五世纪之后的故事都带着一种灵性上的粗糙,教诲与实用/娱乐的目的性太高,失去了故事应有的清玄与魅力,也许可以动人回味,但很少能感化到心魂。

补充说明二:对孩子而言,书写比阅读远远重要,书写是孩子主动参与世界,阅读是孩子被动接受世界──而对世界感到兴趣,需要孩子自发、主动。

补充说明三:(华德福)教育中的晨诗/晚诗/诗歌为的是让孩子感受语言的美丽,从而愿意为语言发展出相应的记忆;古老的传说/童话故事为的是提供孩子心魂深邃的心像原型,而让心魂愿意开始为自己娓娓诉说……

补充说明四:虽然都是绘画,但教师的黑版画示范给了孩子手作该有的成形过程,不像绘本,是方便而轻易、容易被金钱取得/替代的商品。

补充说明五: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才开始有接触绘本/读本的必要,因为乙太上开始有串句、流动起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想像允许弹性、允许附加、允许无限的可能;当文字与声音当中带着心魂的姿势/姿态,想像才能从中浮升。

华德福教师避免应用绘本说故事,是为了让每一位孩子内在能走出自己对故事的想像,而不是统一于传统对故事的描摹与想像──从传统衍生出来的想像并不那么想像,因为无法接近未来。

补充说明:绘者的艺术性诠释,因为某程度的逼真/写实,会影响孩子(思想上)天马行空的能力。孩子的想像会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但成人的笔触却可能超越孩子的所能承受,造成梦魇。

只要是好的故事,不必绘本,也能引人入胜;这,就是想像的力量!

书本的空间只能平面——二维,生活的经验却能立体——三维;如果真要绘本,请在孩子世界了之后,才回到绘本;而不是绘本了之后,才走进世界。

用“心”去说故事,而不是用“(绘本)画面的‘唯美’”!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