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和第三个七年期孩子工作要约(十四~二十一岁)Ⅱ

幼稚园时让孩子们的感觉器官发展,重视孩子们与生具来模仿的冲动,小学到中学一年级左右小心呵护孩子们的情感,并且施予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与别人关系的重要性指导,这些都是为了下一阶段七年期的孩子们开始对于因果关系的探知欲,及让孩子们更深入具备社会适应力所做的铺陈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萧语谦
撰文:2019年2月9日

首先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对于十四岁以后的孩子来说,星芒体和自我的关系虽然是处在一种很单纯的阶段,但同时两者间也深处在一个非常紧张并且矛盾的状态,Rudolf Steiner认为十四、五岁至二十一岁左右为止的女孩要比男孩的星芒体来的特别发达,这种发达是一种朝向宇宙完全开放的状态,因为这样,所以这时期女孩与自我的关系通常都比男孩与自我的关系更加的均衡、和谐,这时期男孩的星芒体并不如女孩般完全地成长,星芒体与自我的关系也不像女孩般如此地强烈连结,因此和女孩朝着宇宙完全开放的状态相反,男孩都比较偏向关闭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这时期的男孩总是处在一种不透明、甚至有时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状态,更有甚者连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常常感到吃惊,与此相比,这时期的女孩则是在一种纯透明的状态,星芒体谐和地运作着,就像是占星术所提到的一样,因为这时期的女孩都能够正确地和宇宙律动结合,并接收到星辰的作用使深处在星芒体中心的自我得以安定、稳重的方式持续成长。

上所述的内容,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星芒体发展的时期其实也是我们意识最清楚、明亮的时期,也因为意识的清晰使得我们得以和周遭的世界更加深入密切的联结,这是个为了让自己更加适应周遭的世界, 因此所有作为、行动都是非常活发的阶段。

一般在神秘学中“意识越来越清晰”所指的就是与周遭的关系越加紧密的意思,因此十几岁后半段的孩子只有心中越清晰明亮那么他(她)就会越来越关心周遭的世界,也可以说我们可以在这个年纪的孩子身上观察到这样的能力才是;女孩们不只是朝向宇宙采取完全开放的姿态,她们也会开始注意到自己周围的关系是不是如同宇宙和自己的状态一般,越是有规律、调和的关系(状态)女孩们就越是对自身满足,朝外开放的星芒体,拼命地适应着外在的世界,如果此时无法如所愿,适应不良的情况即产生,这时女孩们就会对自己内在(心)的状态渐渐地无法理解。

而男孩们呢?男孩们当然意识也如女孩般开始觉醒清晰,只是男孩们对于因果关系(后面还会再阐述)般知性的问题则是更加地注目,虽然男孩自身的星芒体能力亦朝外建构新的关系,却无法如女孩们一样很率直地对于外在世界与自己的调和感到喜悦,由此而开始产生了不透明感,与其努力让外在世界与自己内在产生协调,男孩们通常都选择朝向内在自己感觉很容易、轻松的事物下手,因此,十几岁后半的男孩与女孩抛开性别上的差异,每个孩子性格上的特征也益发显露出来,这种变化通常连父母师长甚至孩子本来都是无法预料的变化。

人类的(心)伴随着意识越来越清晰而来的是两股不同方向的冲动,如果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那么流进心中各式各样的印象将没有办法完整的消化整理,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有这个东西存在,能理解这样的状况需要的就是因果关系的论理架构,孩子们的意识越来越明亮醒觉时,必定会对这样的因果关系产生兴趣,这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就是,自己周遭究竟是以怎么样的型态和自己连结,这时期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在意这样的问题,“意识清晰”指的也就是越来越能看见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连结,自己和别人、自己和社会、自己和家族之间的锁链将会变得比之前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在意。

因此,和第三个七年期孩子工作要约(十四~二十一岁)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这时期的孩子学习到有关因果关系的各样课题?】以及【如何让这时期的孩子具备适应外在世界的能力?】

华德福学校会在这个时期将上述的两道课题彻彻底底的付诸学习行动里,中学二年级、三年级直到高中毕业为止的这个时期,通过所有的学科让孩子们领会论理性、因果论及逻辑性的思考 方式,以及让孩子们具备步入外在世界的适应力。

所有的中学及高中教育如果将上述的两道课题做了错误的释义的话,那么这两道课题的学习可以说“意义荡然无存”,最后只会变成自我主张的强调或是砂砾上的阁楼般不经风吹雨打转瞬消失;幼稚园时让孩子们的感觉器官发展,重视孩子们与生具来模仿的冲动,小学到中学一年级左右小心呵护孩子们的情感,并且施予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与别人关系的重要性指导,这些都是为了下一阶段七年期的孩子们开始对于因果关系的探知欲,及让孩子们更深入具备社会适应力所做的铺陈,换句话说,也就是只要能满足这两股环绕着孩子们的冲动的话,那么身为人在这地上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就能建构起来了,这一点和现在一般的学校机关的教育方向几乎是一模一样。

然而华德福教育在那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包含在内,可以说如果没了这前提那么华德福教育的本质将会付之东流,从来,在我们周遭所碰见的学校教育论大概粗略地来说,都只是把人类看做成一个精密复杂的机器,因此在所有教育相关人员口中所提出的说法,不管是如何不同的观点、方法,当我们更深入去仔细挖掘其根深的基本人类观点时,几乎所有的场合都是将孩子当作一副人体机器在看待,例如:某位美国有名的教育学者曾说过;如果将孩子完完全全交给他去教育的话,那么他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证孩子一定会照你的期待,叫他成为画家他就会成为画家,叫他成为医生他就会成为医生、科学家、音乐家等等,他绝对有能力可以自在地将孩子教导成每个孩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这位学者以这样的厥词来强调“教育”的无比神圣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语句里面听到另一个无声的声音,那就是【孩子的人格就是一个机器,只要我们(父母师长)稍作扶助,那么这个孩子的灵魂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成画家、医生、科学家、音乐家…!】这种价值观的根柢就是将灵魂构造也比同成了高级机器的奇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模式,我相信这位学者绝对不会说出上面的这段论点。

◎下一篇再来讨论第三个七年期的暴力问题

参考资料

  • 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 GA302
  • Die Erziehungsfrage als soziale Frage Die spirituellen,kulturgeschichtlichen und sozialen Hintergruende der Waldorfschl-Paedagogik GA296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