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探索自我內在世界的旅途,是要從打破那面反射外在世界的鏡子才能開始的
作者:蕭語謙
撰文:2017年3月23日
常常聽到人們說:「外在世界就是我們內在的反射!」只是這樣的話,我們只不過是在重複過去的自我追尋而已。
從人智學的觀點來看,內在有分成「更深的一層」及「更淺的一層」,而更深的一層背後又還有更深的一層,在那背後又有更更深的一層,如此多層次的構造存在於我們的內在世界,不只是施泰納,深層心理學的立場及自古而來的神秘學也是抱持著同樣的觀點,也就是觸及意識的內在和意識無法到達的無意識內在都是同樣的情形。
關於意識觸及的內在,施泰納提出在內面的最底層貼有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稱作「記憶」,它儲存著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官的運作及知性運作下所經驗、判斷後的事物,這些的運作全都在意識內在的世界形成,因此,不管我們如何地向我們的內在世界深層挖掘探索,基本上挖掘出的全都是記憶而已,那些記憶的內容和現在所體驗的事物,都會在我們內在的意識鏡面中反映出來,現在這一瞬間的體驗和下一瞬間的體驗,全都會在鏡面中反映出來,成為過去的記憶,這個世界就是所謂的內在世界,無論我們怎麼樣去探索自己內在的世界,結果我們面對的不過也是重現外在世界的鏡面世界。
在這裡施泰納告訴我們,真正探索自我內在世界的旅途,是要從打破那面反射外在世界的鏡子才能開始的,如果我們只是進入到自己的記憶中不斷地尋找自己的過去而已的話,終究我們也還是原來的我們,結果也不過是確認了自己的同一性就結束了,不管這些對於自己是多麼的有意義,這樣的探索之旅也不過只是自我確認的旅程罷了!而真正的內在之旅,則是在參入那個尋找自我歸屬的背後。內在探索並不是自我的確認,而是要超越自己的內在,否則不能稱之為自我之旅的內在探索,這個部分無論是施泰納還是榮格或是佛洛伊德及諾瓦利斯全都是一致的立場,通往內在的秘密通道,即為通往鏡子後面的通道,也就是無意識的旅程,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母親國』述說的就是這個背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