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教育是一種生長的力量——我的華德福十年(一)

「參與辦學十年,頗多艱辛與榮耀。下文是應朱永新老師主編的叢書而寫,也是對自己參與辦學中生命歷程的一個總結。」

編者注:本系列文章為成都華德福學校創辦者李澤武老師(博客),生動而真實的記錄了十年教育路上的印跡。

題記:當今時代缺少的是卓越的精神目標和意志,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是一種生長的力量——我的華德福十年(一)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2004年6月15日這天,我簽了兩份協議,一是與四川大學出版社的我的第一本書,《我在英格蘭學師範》的出版協議;另一份是和我表哥簽的他的三畝地的租用協議。後一個協議意味著一個辦學行動的開始,前一個協議意味著學習生活的結束。說結束其實也不完全談得上,因為我的英格蘭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需要三年時間,我只讀了兩年,2000年夏到2002夏年,而第三年應該是在華德福學校實習。

「但是在中國沒有華德福學校,你在哪裡實習?」

這是我在英格蘭教師培訓第一年基礎年學習完後,負責第二年(2001-2002)教師培訓課程的馬丁老師向我提出的問題。

「也許自己辦一所來實習」。我如是回答。然後我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笑起來。

2004年9月,我們成都辦起了中國大陸的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當然,其目的遠不是為了我的實習。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或稱作施泰納教育(Steiner Education),是奧地利哲學家、教育家、人智學者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 1865-1925)於1919年在德國斯圖加特創立。那一年他受斯圖加特煙廠老闆莫爾特所邀,為煙廠子弟創辦學校。華德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健康發展,即根據人的天性和個性,引導人尋找真正的自我,喚醒與生俱來的智慧,以及對生活、對自我的觀察和判斷,給自己生命以意義和方向。它有三大目標:健康發展;發揮潛能;學習技能。在教學中注重頭、心、手的平衡,即思考、感受、意志行動的平衡與和諧。

除納粹時期外學校被關閉外,華德福學校在全球都持續地發展著,截止到2013,在德國華德福學校聯盟名單上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25所學校,有兩千家以上幼兒園和60所以上的培訓中心。曼德拉稱「華德福教育為療育社會疾病的良方」,華德福教育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可和推薦。

我們的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是怎樣開始的。說「我們」,包括如下的人員:黃曉星、張俐和我,3位在國外留學的老師,以及10來位海內外的志願者。但我不能逐一說清楚那段時間誰是誰——如果你要認真地問的話,因為許多人來來走走,包括來入學的孩子。大家都有一顆火熱的理想。不管怎樣,「我們」裡面確實有7、8個孩子,還有兩位師傅,一位做飯,一位看門。

到這裡來探訪的人除了好奇就是懷疑:這批留學生和熱心人在這個蚊蟲、垃圾的世界裡究竟要幹什麼?四周是荒郊野外,傳道?不像,因為他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拐賣孩子?不可能,因為大多都是他們自己或親戚朋友的孩子,再說也沒兩個孩子,賣也賣不了幾個錢;走秀賺噱頭?不是,他們被蚊蟲叮咬,遍身是包,攜家帶口,安營紮寨,這是動真格的!

但是大家不拿工資!

哪能堅持多久!

9月13日開學,3畝地上大家舞龍,裝點一些鮮花。 北風呼呼吹的時候,人就開始撤退,往南的往南,回城的回城。校園裡只有剩的幾個「孤魂野鬼」,搓著手,跺著腳,幻想著開年春天的到來。

我從來相信事情都是有個過程的,除了天上冷不丁掉餡兒餅。事情都有它的出生、生長、死亡。生命即過程。我嘗試著說服自己:華德福這個事情呢是一個好事情。1,教育是永遠的需求,能教育好一個人,給予切實一點的幫助,善莫大焉;2,中國教育需要多元,需要有切近現時代的教育;3,又是這麼好的教育,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善美真的人。我相信頭上那顆教育理想的星星是明亮的,也值得追尋。

不過,辦學,以前除政府外都是軍閥之類乾的事,哪裡有那麼容易。更不容易的是,這是主要發生在西方的東西,大綱、教學、管理、家長工作,等等等等,我們沒有任何可借鑒的國內的經驗。

我們是第一校!

盧安克,德國青年,華德福畢業生,在中國的外國名人,當時在這裡做志願者,有一天他對大家說,「李澤武就在隔壁開始了第一個班,我都沒有留意啊。」

我是開始了第一個班。

3個孩子,兩男孩,一女孩。兩個不懂中文,一個不懂英文。兩個三年級,一個一年級。我就在班級中英文、中文,跳來跳去。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