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學習新教育過程中的誤區—-寫給大家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們啊,我要大聲發出一個呼喊,就是把眼睛從孩子身上拉回一點,多看看自己多看看配偶啊。」

作者:甜媽(上海甜媽學堂配圖:微明大地書院一角

親愛的媽媽們: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甜媽兒童之家和我們育人沙龍課堂的愛護和支持,有時候在外面培訓,也會有一起參加培訓的夥伴突然跑過來對我說「你就是甜媽啊」,這份真誠的熱情卻時常讓我心生慚愧。走在新教育的路上不過6年,卻莽莽撞撞開始做著所謂「帶領」的角色。無論是從自己所學內容還是個人成長狀態,都是需要不斷提高再提高的。而隨著我們體系的日益完善,媽媽親子學堂、兒童之家、小學、家長委員會、成長課堂以及還在混釀中的諸多計劃,都讓我越來越視時間如珍寶,也越來越怕忽略大家的來信,可事實上還是有不當心的忽略。微博微信也逐漸取代博客,是否能堅持來耕耘這塊我們的精神沃土,對我也是一個考驗。你們看,真實的我就是如此,不完美,甚至做事有點粗枝大葉有點分身乏術卻依然樂在其中,感謝大家對這樣一個我的包容,感謝我的團隊成員的完美相遇。

那麼,今天我就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這些年我看到的那麼多的媽媽們的成長過程中,和大家聊聊,我們作為普通人,在有了孩子之後,在探索新教育的路上,都會犯的一些錯誤。成長之路,不可能不犯錯,甚至從另一個層面說,也沒有「錯誤」一說。這些我「看到」的彎路或許在我今天告訴你之後,依然無法避免。但就讓這顆種子埋在你的心裡,總有發芽的那天,總有對大家有幫助的地方。

誤區一:到處學習,獲取太多的信息

媽媽們啊,我們都希望給孩子一個最完美的教育。可是你要知道,完美這個東西,本就是人性中貪婪的欲求,哪裡存在呢?甚至當我們祈求給孩子完美時,這個念頭就已經損傷了教育。我去家訪時,喜歡看看人家家裡的書櫥,看看裡面的書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這個家庭。有時候有些家庭不得了,幾乎搜集了坊間大部分的教育類的書,蒙氏華氏,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各個層面各個細節。有個媽媽和我說「先看一本書說9個月斷奶就行了,我就斷了,後來又有本書說要兩歲斷奶,我就後悔啊後悔,再後來看一本書說需要哺乳到4周歲,我就徹底不看這方面的書了」。有木有這種情況的?大家說說有木有?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加上工作關係,作為一名「專業」教育工作者,我家裡一度可以開設教育類的圖書館。有時候兩本書彼此之間的說法會有截然相反的情況, 這會使得媽媽們書看得越多,越不敢做教育。為啥,怕犯錯唄,總有一本書說「你做得是不對的」。

那怎麼辦?我們今年在兒童之家的媽媽群中成立了讀書會,就先開始嘗試帶領大家學習慢讀精讀一本書。讀書需要先選一本好書,然後粗度,然後細讀,真正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這是不容易的。我們今年下半年會推出對外的讀書沙龍,用我們的方法帶領大家專心讀書,真正能學以致用,期待大家的加入。

誤區二:過於重視技巧技術

親子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你和孩子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什麼?不僅僅指親密,也包括適當的距離。這個分寸的把握不是靠學幾個技巧技術能會的。兒童之家有個孩子,我們發現他在與人的社交方面有些特別,他總是在不停的用各種方法試探別人,說他很喜歡小朋友吧,沒有感覺到他內心情感的流露;說他不喜歡吧,他又總是用語言去拉攏別人。這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是很特別的。於是,我們去家訪,這個結果真是太有趣了。他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不停地看書學習,掌握了很多的方法,於是他媽媽就用各種方法去試,「延遲滿足啦」「共情傾聽啦」「我信息表達啦」等等,這些方法都是好方法,可問題是,媽媽的眼睛裡沒了孩子,只有方法。孩子成了媽媽教育的對象,內心真正的鏈接斷了。媽媽用技巧對待孩子,孩子也學會用技巧去對待他人。

親子教育要學技巧,可那只是輔助。就像寫作文一樣,你學會了比喻句學會了排比句等等,可如果文章沒有內涵沒有精神,即使你所有技巧全部用上,這依然是沒有靈魂的文章無法打動人心。

誤區三:理歸理,做歸做

有些剛踏入新教育大門的媽媽,對於學習到一些有用的方法會非常激動,太好了太好了。可有一段時間去實踐過的媽媽,就會發出「甜媽,道理我都知道,可要緊時候,我又回去了,用不出來啊,怎麼辦?」的呼喊。有木有?不要說教育,我是學佛之人,在佛法里都很害怕一種狀態,就是「法油子」。這樣的人什麼法都懂,什麼派別都學過,可是都在腦子裡,對他實際的心行毫無用處。越是這樣的人,越到後面,所有的學習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因為「都知道了」。就如油滴入水,無法融合,只能浮在表面。

那怎麼辦呢?我常常說,看一個媽媽是否有良好親子關係,不要聽她說的,就看孩子的狀態,看她做的。因此,結合前面說的兩點,我們不要著急到處找方法,而是真正沉下來,把學到的一些方法,踏踏實實去實踐,能做到一點是一點。這做到的一點,就是你自己的了。

這需要一個團體,需要一群朋友,大家互相交流互相督促。也需要老師帶領,示範給大家看到底該如何做。兒童之家和親子班的家長為什麼成長的快,就是有一個團體。這也更需要你自己有一顆謙卑的心,不要以為「我都知道了」,你知道一分也是知道,知道十分也是知道,障礙我們的恰恰是這個「知道」。知行合一靠的是我們的意志力,而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只強化了我們的大腦,完全忽略了意志力的訓練,我們只能靠自己靠團隊從頭學起了。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