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與孩子一同成長——《學校是一段旅程》閱讀手記

在許多成年人的記憶中,兒時最初的學校生活是與緊張、膽怯聯繫在一起的。剛剛發矇的兒童要端坐在教室里,跟著老師學習複雜的字母、數字和文字,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舉動。而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和幻想的孩子,經常會與整齊劃一的教學進度及課堂秩序發生衝突。於是,不斷地接受批評、教訓和懲罰, 直至變成懂事、聽話、守紀律,跟著老師亦步亦趨學習的好學生。

作者:沙柳   原載:《人民教育》——2007年6月

去年夏天當我拿到《學校是一段旅程》這本書時, 出於對華德福教育的好奇,幾乎一口氣就翻閱了大半本, 許許多多有關學校教育負面問題的爭論,甚至自己小時候學校生活中記憶猶新的片斷,不時地在頭腦里翻騰。

在許多成年人的記憶中,兒時最初的學校生活是與緊張、膽怯聯繫在一起的。剛剛發矇的兒童要端坐在教室里,跟著老師學習複雜的字母、數字和文字,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舉動。而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和幻想的孩子,經常會與整齊劃一的教學進度及課堂秩序發生衝突。於是,不斷地接受批評、教訓和懲罰, 直至變成懂事、聽話、守紀律,跟著老師亦步亦趨學習的好學生。

《學校是一段旅程》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種學校教育模式———一種與自然相互融合的, 沒有人為刻意雕鑿,淡化了教育痕迹,卻深受兒童喜愛的學校。作者特林·芬瑟在書中生動地講述了在紐約大巴林頓華德福學校里,他是如何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帶領著一群可愛的孩子走過了8 年的學校旅程。

在那裡,每天早上的校園生活是從「晨圈」活動開始的。孩子們與老師一起圍成一個大圓圈,唱歌、念詩、伸展四肢, 講童話故事,做韻律拍手遊戲,圍著教室行走、奔跑……一天的快樂生活就這樣輕鬆愉快地拉開了序幕。

更重要的是,老師把晨圈活動當作觀察學生的理想機會,從走路的姿勢、步伐開始, 認真捕捉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挖掘其自身成長中生理及心理的各種有利因素,包括觀察記錄學生掉了幾顆牙,送給每個孩子不同的生日故事……正像作者說的那樣:「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孩子們發現他們和世界的關係。」

「一年級的書寫、閱讀和算術是和豐富的童話故事交織在一起的。」 老師把複雜的字母、數字,編成一個個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在畫圖畫、背誦詩歌、排演短劇中汲取知識的養分,領會成長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在學生動手探究中進行的。

最有特色的是手工課和木工課。孩子們通過學習怎樣製作東西,加深對生活的全面了解。手工課從一年級織圍巾、帽子, 二年級鉤水壺套子、茶杯墊, 到三年級學做各種針線活,六年級做填充物玩具, 八年級熟練使用縫紉機做衣服,孩子們掌握了多種生活技能。

四年級開始的木工課, 教會孩子使用銼刀、鑿子及砂紙,「許多拼寫有困難的孩子在使用銼刀和鑿子中克服了挫折感,樹立了自信」,做出了美麗的木頭小船、蠟燭台和畫框。於是乎, 「心靈手巧」在這裡得到最好的印證。

而令我們的學生頭疼厭學的地理、歷史課, 在那裡是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入手的。老師領著學生先在戶外觀察,熟悉路線和方位,再學畫教室的平面圖、學校的平面圖、家到學校的路線圖,以自己為中心建立空間感以及與物質世界的關係,再逐步向外界自然擴展,直至了解家鄉的歷史、地理。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老師在七年級時,「把地理和探險時代聯繫起來」,帶著學生到非洲、亞洲「旅行探險」,通過海岸線、動植物以及當地的神話、宗教和經濟生活,了解風土人情和文化。用古羅馬王國、聖女貞德、美洲獨立戰爭等一些故事喚起學生對歷史進程及人性中最優秀品質的關注,探討工業革命、世界大戰的影響,思考人類追求自由和平鬥爭的艱辛。

漫長的8 年時間, 從低年級的田間遠足、搭建房子、在菜園勞動、分類回收垃圾,到高年級的戶外探險、騎車旅行、募捐義賣, 等等,這些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活動引導著孩子們順利地走過了學習知識、塑造品格的過程。在美與善的主旋律中,實現了華德福教育幫助每位學生髮展能力, 「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需要」的目標。

或許這本書只讓我認識了華德福教育的一些皮毛,我也無意於評價其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優劣。只是感到與我們所經歷的學校教育不同的是,這裡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而不是用統一的標準、機械化的方式去約束那些心智、品格、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的孩子。

正如作者所執意追求的———「教師努力成為孩子早期階段敏感性的保護者; 成為童年中期深度感覺生活和道德方向的引領者;成為青年期觀念和理想發現的陪伴者。」

希望所有閱讀這本書的教師,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和靈感, 以重新審視和對待自己的學生, 改進自己的工作。

(《學校是一段旅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