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里提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所有人都稱譽他也不會得意、所有人都責難他也不會難過。能做到這樣,所做的事才是真天命。
系列連載頁:「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
此為連載第七篇,由作者授權刊發
【上課筆記】
你老~了嗎?
老,是一種什麼狀態?
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
肉體會變老,
心,也會跟著老嗎?
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蘇格拉底
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得到任何教訓。──黑格爾&湯恩比&……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禮記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中華文化自古就有自省、反求諸己的傳統,這與佛法不外求,向內看,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一堂課「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講到為什麼會有「中年危機」,一方面是每個階段該發展的沒發展好,「自我」無法成熟;另一方面則是自己的守護天使觀察你許久,終於在40歲左右的適當時機,開始「提醒」你已經偏離航道(生命藍圖)了!
如果「自我」無法成熟,那就練「自我」吧!但事情沒這麼單純,因為每個階段能順利開展,是以前一階段為基礎,如果根基不穩,就不容易發展好。比方:物質體成熟,乙太體才能好好發展;意識心則需要感覺心與理知心的成熟才能進一步發展。人生,無法速成,沒有辦法吃一顆葯就解決所有問題。
而守護天使則會丟一大堆狀況給你去反省、補修。在「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中,我們知道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點在人有「自我」,而「自我」發展的核心就在「反求諸己」,也就是「自我反省」。如果發展順利,21歲「自我」誕生後,借著「自我反省」,21-28歲的感覺心、28-35歲的理知心、35-42歲的意識心才能發展成熟,「自我」也才能成熟。人可以靠著自我反省改進而一直調整進步,動物就沒有辦法,但如果不把「自我反省」拿出來用,就會一直遇到狀況。人生大部分的困境,其實是來自我們不懂得自我反省。前一堂「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里那位發現花精的Edward Bach醫師,後來也了解花精只是協助,重點在你了不了解自己的困境,而要了解自己的困境,只有自我反省。而且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也沒辦法人人依照同一套SOP,只要遵循幾個步驟,就變得煥然一新!
如果前面都好好發展,42歲之後要做啥?
21-42歲是我們體力最高峰、精神力量最入世,在世界學習的最佳時機。之後,我們的體力會慢慢衰弱,精神力量也漸漸出世,開始逐漸邁入老年。老年?離我們還很遠耶;從來也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變老;哇~不敢想!老,給人的印象多半是負面的,尤其台灣從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7%),預估到了2018年老年人口將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到了2026年,台灣更將走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達20.63%。短短30年左右,比其他歐美國家速度更快,就從「高齡化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這引起相當多的討論,但目前討論的多半著重在老人的醫療照顧與安養需求,對於老人如何繼續完成自我,安心滿足地邁向人生終點,就鮮少提及(或許可與協助中年人找到天命、青少年健全發展成為商機)。老了,真的就沒啥用了嗎?先來看看下面的故事:
- 做個一直被需要的人:我102歲,還天天花2小時通勤上下班, 為什麼卻非常快樂?
- 楊絳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 創辦《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的彭蒙惠老師談老年
是不是顛覆你對老年的想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一、42歲後的三種發展:還記得「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里「精神與物質力量互補的U行對應」圖嗎?我們自己的心魂力量(思考、情感、意志)又是如何隨年紀發展的?請看下面示意圖:
- 黑線:代表物質力量,也就是生命力。
- 藍色:代表精神力量。
- 紅色:代表心魂力量。
42歲之後,心魂力量有三種發展可能:
(1)超越物質身體的限制,持續往上發展精神與靈修:相信可以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做到老,這要內在心魂力量夠強才撐得住。過了42歲,內在的精神及智慧才是重點,而不是物質、肉體、青春,所以要發展精神與靈修。
(2)維持原有的心魂品質,繼續努力:在物質世界有所寄託,比方拚事業或其他。
(3)隨著乙太力量(生命力)的減弱而衰老:這是目前一般的社會觀念,心會隨著身體老化而衰弱。
所以如果42歲前的每個階段都健全發展,自我也成熟,接下來就可以就上述三種路徑中的一條去發展(如果還是不知道自己「卡」在哪裡,就會一路掙扎延伸下去,守護天使會持續丟狀況給你反省、補修)。你,會怎麼做?
二、靈性修行的三個面向:如果朝「(1)超越物質身體的限制,持續往上發展精神與靈修」去走,接下來每個階段的「靈性選修」是:(因為這個時代能夠「意識心」成熟就已經過關,再往上則是選修了)
(1)42-49歲:轉化「星芒身體」而成為「靈自我」:用自我來轉化星芒體,星芒體與自我最接近,所以最易練。星芒體是心的載體,讓人及動物有感覺、有意識。好惡、情緒、慾望都在星芒身體,會影響我們看清真實,所以需要轉化。轉化後,「無欲則剛」可為形容。如何轉化?靠自我反省的力量。
(2)49-56歲:轉化「乙太身體」而成為「生命靈」:透過對乙太身的修練而產生。生命、個性、氣質在乙太體,所以又更深入修練。
(3)56-63歲:轉化「物質身體」而成為「靈性人」:透過對物質身的修練而產生,轉化身體機能為靈性人。
修出來的「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包在自我裡面,可帶至靈性世界。身(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與心(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在人死後無法帶著走,只有靈可以帶著走,所以借(借)假修真:用帶不走的東西,練可帶走的,也就是借身與心來這世界修練靈(登入地球玩線上遊戲),死後身與心會脫掉回歸宇宙,靈則回歸靈性世界。
- 以上請參閱「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
※佛法裡面也有「轉識成智」的說法: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三、42-49歲追尋真我的歷程:從二.中我們知道42-49歲是轉化「星芒身體」而成為「靈自我」的階段,那麼,會有那些歷程?
(1)從「實踐」天命當中「知」天命:如果健全發展,42歲自我成熟,傾聽內在的聲音,知道天命後,便去實際嘗試看看,經由嘗試,才能建立內在的信心與力量,也才能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知」。「知」天命,是內在真正的知,是知行合一的。所以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在之前一連串實行、嘗試後的「知」。
(2)學習排除外境對內心的影響:別人的眼光、家庭的期待、社會的價值……都是外境的雜音,要能夠不讓別人的評價影響內在的選擇,得要42歲前每個階段的內涵都發展成熟,才有足夠的力量。
《莊子·逍遙遊》里提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所有人都稱譽他也不會得意、所有人都責難他也不會難過。能做到這樣,所做的事才是真天命。
(3)追求內心的穩定與平靜:42歲起,是往內追尋的時候,經由不斷的嘗試,建立內在的信心與力量,內心不再被外界的評價所左右,會逐漸產生篤定、安詳的覺受。
(4)可能達到「觀像」的意識狀態:上述的實踐過程中,逐漸不再被世界的表面幻象所迷惑,慢慢看到背後的本質,誠實地面對真正的自己,接納自己所有的優缺點,再也不要自我欺騙,因為人生大部分的時候是在自我安慰及欺瞞。轉化「星芒身體」而成為「靈自我」,讓人往內看到真實的自己,往外看到真實的狀況。聖嚴法師說遇到狀況,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真誠的面對自己也是一樣。
四、人智學的六個基礎練習:《奧秘科學大綱》從第十三講「靈性修持的歷程」開始,就在講更高層知識的修持歷程、取得、練習及效果。轉化「星芒身體」而成為「靈自我」的基礎練習如下:請注意,以下不適合21歲以下練習
(1)專註思考:物質世界越來越多的訊息量,讓我們思考不斷跳動,無法專註思考,這個練習,讓我們用意志力貫注思考,讓思考純一,當思緒能盯在同一目標時,才能深入思考。
- 方法:每天五分鐘,選一樣簡單的人造物品,每次的物品可不同,比方原子筆,想與這支筆有關的,如果出現不相關的,就重來,目的是在控制思考。比方:這支筆墨水是紅色、塑膠制、有筆芯、鋼珠、蓋子、彈簧、蓋子頂是紅色、上面有寫哪種品牌、哪些標示、是用來寫字……如果突然跳到明天幾點起床、待會要吃什麼、與誰有約會、要打什麼電話、看一下fb、剛剛誰講過什麼讓我不太爽快……就要重來。思緒不知飄到哪裡去是常見的狀況,實際做一次,就知道有多困難!
(2)執行意志:用內在的思考,控制行為。通常想與做會有很大的落差,人又有拖延的習慣,下定決心,卻又很難實行,如何讓想到就能做到,其實是需要鍛煉的,練到意志力能貫徹,心魂的力量才能出來。
- 方法:每天定同一時間(醒著的,不會有其他事情干擾不能做),在哪裡都可做,不依賴鬧鐘提醒,做一件簡單、不需要其他道具、不是日常生活必要、也不是外界吸引你去做的事情,比方:每天晚上9點,拉一下耳朵。
◎(1)與(2)相輔相成,練思考+意志。
(3)沉著冷靜:不論外界發生何事,都可保持內在穩定,亦即不把自己的情緒,在第一時間發出,而是經過內在心魂吸收、消化、沉澱、深刻的體驗後才決定如何表達,所以是經過自我調節、把關及篩選。那會不會變成沒血沒淚?史代納認為,直接的反應,通常是很表淺的,如果是經過內在沉澱,反而更深刻。
- 方法:①記錄自己的情緒反應。②看社會新聞或電影,鍛煉自己的情緒不直接反應。
(4)積極正向:通常我們都會先入為主、以偏概全,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對於不喜歡的,就不太去接觸,更不用說探究其價值。選擇性的接觸、選擇性的詮釋及選擇性的記憶,是認知科學研究我們大腦運作後的結論。
- 方法:要鍛煉自己不受好惡影響判斷事情、不讓情緒拉走思考:在壞中探索好的,在好中發掘壞的;自己覺得好的,也有缺點;自己覺得壞的,也有優點。可利用新聞鍛煉。
◎(3)與(4)練思考+情感。
- 參考:心理學史上最知名的實驗之一: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5)開放接受:練習傾聽,把先入為主的觀念放下,先聽聽看對方的內在道理,再判斷。通常我們都會以為已經知道所有東西,這個練習即是在鍛煉自己對於已經聽過、接觸過,或者尚未接觸的觀念、狀況,都能先放下成見,專心的聽及探索,對於各種可能,保持開放的態度。
- 方法:看與自己不同觀點的政論節目:探索對方為什麼這麼講?背後的脈絡、原因是什麼?
(6)和諧建構:將前述(1)至(5)的練習,適當、和諧地安排於日常生活中,讓修行與生活並行不悖,有次序且持續地進行。
◎(5)與(6)練情感+意志。
以上即是「超越時代的靈性選修」的筆記整理。
◎功課:
一、對於「老」,自己有什麼看法?
二、進行人智學的六個基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