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性追求上有意义的情感是来自自我有意识的追求,像是渴望、祈愿、决心、意图之类的感受,那是与活跃的思考连结在一起的体会。
本文由“人智学教育基金会”授权刊发,严禁转载撰文者:萧语谦
文字编辑:陈脩平
原载链接: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四十岁时的施泰纳放下了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个体性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他为自己的想法所冠上的名称(注1)——,及其伴随而来的评论活动,正式地步入神智学的领域,这个时期他所完成的著作即为《神智学–超感官世界的认识及人类本质的导向》。
《神智学》可大略地区分成三或是四个部份:第一部份“人的本质”,将人类的本质从肉体及灵魂两个部份分成了身体、心魂及灵性这三个部份,并针对以这三个部份为主的人类本质来论述;第二部分“灵的再躯体化与命运”,是对于轮回转世所作的阐释;第三部份“三界”提到宇宙全体和人类存在的秩序,也就是所谓的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关系;最后,施泰纳则为我们论述了有关灵性世界的具体疑问及所需要的思考判断顺序,这部份称之为“认识途径”。施泰纳在第一部论述人类本质时,不断地提到思考、情感和意志,这三者与真理、良善紧紧相系,奇妙的是,施泰纳在这里完全没有碰触到关于美的议题。然而,即使他在论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以及这两者和思考、情感、意志有何关系时完全未触及美,却处处让身为读者的我们清晰地看见所谓的“美”;施泰纳的论述里只字未提美,不可思议地却让美不断地浮现在读者的心魂中。
《神智学》里论述到“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情感若是回应着环境、事件、经验、记忆等而发生,虽然的确是由内而发,但可以说是“被决定着的”,是回应着外在的什么或回应着个人的感知,这样的情感不具有灵性意义。在灵性追求上有意义的情感是来自自我有意识的追求,像是渴望、祈愿、决心、意图之类的感受,那是与活跃的思考连结在一起的体会。
然而,在同一时期,施泰纳的另一本神秘学著作《认识更高层的世界》却指出,修行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存在方式,情感和思考能够互相连系,这种状态才是奥义修行中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施泰纳在此相当强调情感的重要性。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施泰纳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当他专注在一个论题上时,他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而忽略其他的事情,最常见的就是他高度重视眼前的议题,那种专心一致的投入,就好像他否定了之前自己对于其他议题的观点,因此他常常在已完稿或已出版的著作中,不断地修订或增加注解(以上请参考语谦的文章<从施泰纳的真实人生审视我的人智学道路>)。当我们研究施泰纳的思想时,不能只针对他的某一个论述来审视,而是必须从他整体的思想脉络来理解。
施泰纳在1907年九月份于阿尔萨斯-洛林所书写的三部未公开的书简中,对于《神智学》中思考的论述提到——人类的内在生活最重要的即为思考的运作,借由思考的运作,人类才得以和客观世界相连结。一旦情感出现,我们将会变得以自我中心来看世界,无法与客观世界相连结。这种思考的力量也就是形成生命的力量,在幼儿时期,这股形成力作用在身体上,从出生到七岁为止,这股生命的形成力活跃地发展着大脑、肌肉和骨骼等,到七岁左右才开始逐渐萌发的思考也是同样的生命力。 —— 也就是说,幼儿时期的思考力还没有作用在意识里,而是以形塑生命的方式存在,并协助物质体的生长发育,等物质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个力量才会释出、进入我们的意识表层,转换成理解、判断等思考能力(注2)。
我们受限于物质体的条件,于是认为外在的环境是经由感官作用而形成的世界,大自然、社会等透过感官所接收的讯息呈现在我们面前,思考则负责理解或是判断这个世界,并认为这就是思考的本质。然而,这样定义之下的思考本质会随着外在环境而转变,并且为了适应外在环境而使得思考力产生不同的运作,如此一来,思考这个行为的本质将完全失去它原有的意义。施泰纳所认识和谈论的思考则是:思考并不是为了适应外在环境而来的力量,它是一种形成生命的力量,是一种由内而发的形塑、创造力。这与一般的见解相左,因此常导致许多人的质疑。但是,近代哲学思想中对于“思考”的定义却和施泰纳的见解相符。例如:Heinrich Schmidt 1947年版的《哲学辞典》对于“思考”的定义——思考、概念、感情、意志或是记忆、期待感等等,是一种内在积极的运作力量,其目的是为了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状态,思考活动导引着认知理解的方向——。也就是说,思考并不只是遵循逻辑和语言两相结合而来的活动而已,而是涵盖了情感、意志及记忆等人类内在的所有能力,并向内积极扩展的力量,这份力量是为了要能正确地理解,其运作方式是向人指出认知的方向,这种运作的力量就称之为“思考”。因此,施泰纳在《神智学》中所阐述的想法不仅符合时代潮流,而且历久弥新。
施泰纳认为“思考”是一种生命的形成力,一个人在自我的内在觉知到这股生命的形成力时,便不会满足于只是接收外在世界在其感官上留下的印象,因为感官印象只呈现了真实的一半,他会想要认识另一半的真实,那是透过思考、由直觉注入的概念才能找到的另一半真实,这种不满足、想超越表象而认识完整的、更高层次的世界之感受,便是一种由内而生想改变现状的渴望。经由内在世界的思索而想改变的冲动,配合外在世界的行动以实践这股变革的冲动,这才是一个面对真与善的时刻。若从这样的面向来理解《神智学》的话,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个宇宙除了有人类以外,还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其他存在,星辰、地球、矿物、植物、动物以及每一个人类个体;当每一个存在的本质展现于认知者的自我内在时,这个存在才是真实的。这种存在的本质以如其所是的样态显现在认知者的自我内在,即为“真”,而认知者的自我内在若无法表达存在的本质,即为“假”。世界里的物件或过程以其本质展现,依其本质去运作,这种运作我们就称之为“善”,因此,无法觉知到存在本质所产生的运作即为“恶”。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望着树林中的红叶时,心情不由自主地平静下来,看着红叶的人可能只是觉得这里有红叶而已,但我们也可以说,红叶本身抱持着要在这里存在的意志而存在于此,它们并不是偶然、随机的存在,而是红叶本身拥有存在的意志。因此,当我想着那片红叶带着存在意志而生长着,同时,我自己本身也以自己的存在意志而活着,我自己内在若没有存在意志,就无法理解外在世界的存在意志。当我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红叶的存在意志时,想要让这片红叶存在于此的情感便会出现,这种感受施泰纳称之为“善”;而当我们试着去了解这片红叶为什么存在于此,这个认识的力量就是朝向“真”迈进的运作能力,施泰纳称之为“思考”。
如果我们想:这片红叶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这样的思考模式就是回应外在状况而来的思维,但如果是内在的生命形成的思考,并认识红叶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意志而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这片红叶即为“真实”;若在感受到真实之外,也能感受到红叶想要存在,而我们连结起想要使得红叶存在的感受,施泰纳称之为“真与善”。如果我们和《认识更高层世界》里的论述整合起来看的话,会发现触及“真”时未必就会触及到“善”,反之亦然,但是“真与善”是可能同时并存的,关键就在于,思考是否成为内在的生命形式。
《神智学》第一部分到这里为止,完全没有提到关于“美”的阐述,然而当我们更深入阅读时,会出现一种强烈的感受——想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利用感官所知觉到的这个世界——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望。这个强烈的需求使人摆荡在感官和认知这两者的运作之间,人们觉得由感官而接收到的世界资讯或图像需要一个解释,解释或认知是出现在人的意识里,这样的解释是人的内在渴望,不是外在世界的要求,在感官和认知两方面的激荡过程中,人渐渐能够掌握认知对象的存在本质,认知对象可以是外在的物件或世界里的现象,也可以是思考活动或者人自己。施泰纳在这过程中见到了所谓的“美”。对施泰纳来说,美或者艺术介于真和善之间;真与善穿梭、连结着现象世界以及拥有理想形式的假象世界(注3),透过人类的思考而获得来自概念或理念世界的认知。“美”出现在摆荡的过程中、认知的过程中,“美”在于人类终于把握到存在本质的那一刻。
“真”对应着人类心魂中的思考能力,“善”对应着人类内在的存在意图和意志运作,期望这两者以最佳的形式互相连结的情感,则是“美”的理想。在这些环环相扣的关系中,再一次审视情感的特质,会发现情感是无法则、混沌的,以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状态流经内在世界的所有角落,情感是一种液态的存在,慢慢浸透内在世界,是一种没有人能掌握的丰富变化状态。
情感和自然法则或社会秩序等是完全相反、对立的存在,当我们沉浸在情感世界时,立即就变成反社会性、反自然的。例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如果我能飞到天空上的话…”这样的情感愿望,而这愿望本身违法自然法则,人类身体的组成方式是无法飞到空中的,况且人类也没有翅膀,然而,我们的情感却期望可以飞在空中。因此,一些宗教团体会对像是“身体浮在半空中”之类的状态有异常的兴趣,这就是情感的祈愿违反自然法则的例子。情感会对这样的事物产生祈愿,而思考则会予以冷静的判断,如果没有飞行物的外加辅助,这样的祈愿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达成的愿望。
同样的,情感的运作也以各式各样的型态成为反自然的态度,例如:我们祈祷如果可以回到十年前的话…;这样的愿望,无论我们怎么祈祷,时间都不可能会逆转回十年前,因此来自情感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情感就是这样的反自然、反法则、反社会性,有时甚至是反道德性的。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人类早就预备好一个让情感能够实现或是获得回应的世界,那就是梦的世界。在梦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飞翔,有很多人都做过飞翔的梦,人类得以在梦中飞翔的原因就是,梦的世界是反自然法则的世界,在梦里,我们可以实现回到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光,在梦的反自然法则的世界里,可以重新体验倒流的光阴。而施泰纳所说的“假象世界”就是和这个梦的世界共通的,在假象世界里,人类可以像是作梦一般,以现在进行式的方式来体验过去的自己。
这样说来,我们可以说情感和梦是同性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说,能让情感自由发挥的地方,第一个就是梦的世界,个人的梦境甚至能够膨胀到转换成对别人有意义的世界 (注4);第二个则是艺术的世界,情感虽然是以反自然的状态存在,但如果这种对反在艺术表达里取得正当性时,可以说情感就是被肯定了。
施泰纳在《神智学》中对于上述的关联性完全只字未提,他仅仅只是提到,若要赋予情感意义的话,那也只有在积极性的思考作为之下所产生的情感状态而已;从《神智学》里要找出“美”的踪迹的话,不禁让我想到,施泰纳所提的“美学”其实并不是在情感、梦或是假象世界里之流中,而是在连结思考和意志的行为里才会出现美的世界。《神智学》中所提到的现实其一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现实,其二则是,眼睛看不到的更高层次的世界,而连结这两个世界的地方就是“美”,这是我在阅读《神智学》时感受到的施泰纳的美学。
日常世界是以感官来体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背后则是眼睛看不到的另一个世界(隐身日常感官之后的超感官世界),“真实”可以在这不可见的世界中被找到,感官经验于人的内在所留下的心象是有活生生的生命力的,总是不断产生交错变化,在这些流动当中,事物的真实秘密倾吐而出。当我们赋予真实以生命力时,这个力量将会成为我们的觉醒力量。所谓存在的本质——─例如前述的红叶之存在意志——即是不可见的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交会处,这里也是美的生发处。这种美学是在认识“更高层次的世界”或是艺术的前提之下,从感官的经验中追求超感官的更高层世界。施泰纳所谓的“更高层世界”在深层心理学称之为“无意识的世界”,而尼采则名之为“形上学的世界”。只要思考仍是为了服膺感官世界而运作的话,那么我们绝对无法看见超感官的世界;当我们能感受到思考是生命的形成力量时,人类必定立刻感到无法被眼前的世界所满足,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希望能朝超感官的世界前进。超感官世界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像是被上了封印一般无法触及,《神智学》让我们认识:单纯在感官世界里无法找到真实,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里、在感官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内在的、超感官的思考,才能掌握自己和世界的存在本质。这是一个重要的生命功课。
越是读到《神智学》的后半部,越是感到无法满足于在现象世界中、一般日常的思考活动,并且感知到和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第二个世界是如此真实地存在,于是我们开始想:如何认识、触及另一个世界呢?这么一来在我们内在即将成为善的部分(即,意志),就会开始试着回应这样的祈愿或需求,而“美”则是这个物质界为了回应那个内在要求所展现的表达形式,这就是艺术的价值。艺术或美展现出眼前这个世界并不是唯一的世界,还有另一个世界隐身在后,这种隐藏的“美学”是我在阅读《神智学》中最有趣的发现。
施泰纳从二十多岁一直到四十多岁之间不断地针对思考、情感及意志的本质进行研究,这些都论述总结在《神智学》的书写里,从1888年开始针对“美学”演讲到执笔撰写《神智学》为止,一共经过了十五年的人生历练,而《神智学》完成后第五年,施泰纳于1909年在柏林展开了《艺术的本质》系列演讲并将其付梓出版。
(注1):施泰纳在自传中说1897~1902这段期间是“严苛的试炼期”,他沉醉于尼采的唯物主义及麦克斯·施蒂纳(Max Stirner)的无政府主义。Anarchy(无政府主义)原意为无秩序、无政府,演变至十八世纪末,出现了“不被支配的自由社会状态”之积极意义,直到十九世纪,开始与国家或资本主义压制下的劳动者生存惨况等问题产生连结,才出现以打倒现有政府为号召的暴力革命论。麦克斯·施蒂纳的“个体性无政府主义”基本上是以爱及人间性为其概念,从个人意志中发展出来的自发行为,才是麦克斯所主张的“个体性无政府主义”。1890年代的施泰纳对于这个主张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在致赠麦克斯“自由的哲学”一书时,施泰纳表明自己的哲学主张和麦克斯是一致的,“真正的个体性无政府主义者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信自己,承担自己所有行动的责任。……人类灵魂最高贵之处并不在于谦虚奉献的态度,而是在于能否骄傲地、有意识性地将自己置于更高的层次。唯有抱持着这种意识,才能感觉到自身人格的重大责任感。……”这种基于信任并为自己负责的人格,施泰纳称之为“自身人格的神圣性”。
(注2):这里不能用生命力来带过,事实上施泰纳在神智学后面补充的地方就有针对他在人类本质的地方提到的生命力重新做解释,生命力是一个已经成形的状态,他要说的是 “形成”生命力的另一种力量,在他完成神智学后,他在多篇另外发表的文稿中,就有针对他在神智学中提到的以太体和生命体用另一种名词“形成力体”来说明,他要强调的是,虽然有机体和非有机体的形成法则都不会跨越出自然的规律,但是有机体的内部就是有一些和非有机体不同的存在,这个力量无法只是单单用生命力就可以带过。上文用顺序来比喻的话会是………思考=形成力→生命产生(隐藏的生命力)→协助肉体的生成→生命力完成(第二个七年,也就是所谓以太力量被释放的时候)=意识表层的思考能力。
(注3):假象世界和梦的世界有相同质性却不能说是一样的。假象世界是星芒体向内发展后的显现,属于路西法的领域,当想像力无法到达时便会以梦或是艺术性质的空想、幻想的形式展现,路西法赐予固化的脑活力,使得人类得以体验空想,施泰纳称这样的体验为假象世界。这部分可以参考施泰纳全集GA93a、GA94、GA115、GA112。梦则是星芒体一边离开物质体一边和乙太体相连结的状态,这个时候乙太体也有机会可以察觉到梦的过程。梦和假象世界的同质性就在于,当人类进入这两种体验时,星芒体都是往下下沉的状态,艺术的发展是源自于路西法的灵感,因此我才会在这里提到我所读到施泰纳在神智学里要表现的美(艺术)是连结于真与善之间的。
(注4):虽然施泰纳说利用梦来取得更高层世界的启示是不正当的,然而人类的梦却也会依照个人修行的不同,而使得梦的层次来到更深层意识的地方,这时人类体验到的就是更高层世界的启示(或是教诲),而这样的体验如果能够运用到对其他人有帮助的事物上的话,就是情感得以发挥的地方。
附图说明:
施泰纳的黑版画(Naraka)佛教用语翻作“地狱”。
很难相信这是一幅在说明“地狱”的黑版画,唯有当我们能够正视世界的本质时,才能够体验到站在山巅上的感受。施泰纳一边画这幅图时一边解说:“前后左右都是Naraka,然而人类却无法看见右边和左边的Naraka。人类如果想要完全了解自己的存在本质,就必须将意识集中在Naraka。人类一方面被路西法牵绊,另一方面则靠近阿利曼,人类就站在让自己返老还童和让自己走向老迈的力量之间,也就是诞生和死亡的力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