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基于适量阅读的原则(过量的内容不利于消化),我们将长的章节分为几个部分发布,特此说明。本篇为第一章的第二部分(更多内容请阅读《自由的哲学》中文版连载专题页)。如果您愿意,请协助传播;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文后的赞赏链接,请译者喝杯咖啡或清茶。
特别说明:《自由的哲学》中文连载所有内容均由译者授权发布,文字及PDF仅供学习,严禁转载。
专题:《自由的哲学》中文版连载
出品:ChildLeaf Studio(子叶工作室)
第一章 有意识的人的行为(2/2)
[116] 获知行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这个问题,人们往往考量得太少。因为,我们很遗憾地将一个本不可分的整体——人——撕成两半。人们将行为者 {Handelnder}与认识者{Erkennender}区分开来,但忽略了一个其实与其它所有息息相关的:带着认识而行为的人{der aus Erkenntnis Handelnde}。
[117] 人们说:当人受理性{Vernunft},而非动物本能控制时,人是自由的。或者这么说,自由意味着,他的生活和行为是能够由目的和决心确定的。
[118] 这些观点不能赢得任何意义。问题在于,理性、目的和决心,就如同动物本能一样,是以同样的方式对人施加影响的。如果没有我的协助{mein Zutun},一个理性的决定浮现于我脑海,并立刻就像饥饿、干渴一样,具有同样的必然性。而我所能做的,仅仅是身不由已地遵从。如此,我的自由只是种幻觉。
[119] 另一种表述是这样的:自由的存在,并非意味着能够按照一个人的意愿{will}去“要”{wollen}, 而是能够按照一个人的意愿去“做”[i]。这一想法被诗人哲学家罗伯特·哈默林{Robert Hamerling}[ii]在其著作《意志的原子论》{Atomistik des Willens}中,以清晰的语言描述如下:
[120] “人当然能够按其意愿去‘做’,但是,他无法按其意愿去‘要’,因为他的‘要’,是由动机决定的。他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去‘要’?让我们再细想一下这句话是否合情理?那么,意志自由是否存在于,不带任何原因和动机的,能按意愿去‘要’?如果不是因为一个理由,选择这样去做、去追求,而非那样,那意志又意味着什么呢?毫无理由、毫无动机的意志,意味着不带意愿地去‘要’。意志这一概念是与动机不可分的,不带特定动机的意志是个空洞的能,只有通过动机,它才能变得积极而真实。因此,人的意志指向,是由最强烈的那个动机决定的,是不自由的,这一点完全成立。另一方面,与这一‘不自由’相对,去谈论一个仅可被臆想的意志的‘自由’——人能‘要’其不想要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观点很荒谬。”
[121] 这里谈论的也仅仅是笼统意义上的动机,并未将无意识的与有意识的动机区分开来。 如果一个动机作用于我,我被迫据此付诸行动,因为它被证明是同类动机中“最强烈”的那一个,那么自由的想法就不具有任何意义。如果我被动机驱使,决定能做亦或不能做,这对我又意味着什么?关键问题不是当动机作用于我时,做与不做;而是,是否仅存在这样的动机,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作用于我? 当我必须要做某件事的时候,那么有可能,我根本不在乎我是否能做。当一个动机,是因我的性格,和因我所处环境中的不可抗力,强加于我时,而却被我的思考证明是不理性的,那么我甚至会乐意,我不能做我想做的。
[122] 问题并非在于,我是否能够达成一个理智的决定,而是这个决定是如何在我里面产生的。
[123] 将人与其它有机生命存在区分开来,是基于其理性思考。就其活动性而言,人与其它有机体是一样的。试图通过与动物界类比来澄清人类行为的自由概念,我们将一无所获。现代自然科学喜欢做这样的类比。当科学家们成功地在动物身上找到与人类类似的行为时,他们就相信自己已经触及到了关于人的最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样的观点会将人带入怎样的误区?举例而言,在保罗·李{Paul Rée}[iii]的《意志自由的幻觉》{Die Illusion der Willensfreiheit}一书中,关于自由有如下的论述:
[124] “石块的运动是必然的,相对而言,驴的意志是非必然的,这点对我们来说很容易理解。促使石块运动的原因是外在的、看得到的。而使驴产生意志冲动的原因,是内在的、不可见的。在我们和它们的活动产生区之间,存在着驴的头盖骨…… 人们看不到其所依赖的原因,就认为它不存在。人这么解释:意志,确实是使驴转圈的原因,但意志本身是无条件的,是一个绝对的开始。”
[125] 在这里,一种人类行为又被简单地忽略掉,那就是人具有对其行为成因的意识。李解释到:“在我们与它们的活动产生区之间,存在着驴的头盖骨。”从这些话语能看出,李不明白这一点:确实存在这样的行为——但不是驴的, 而是人类的——在我们和这种行为之间,存在着能被意识到的动机。在之后几页中,他再一次通过这样的话语来论证:
[126] “我们没有感知到这样的原因,是经由它而决定了我们的意志,因此我们认为,意志根本不是由原因决定的。”
[127] 足够多的例子表明,很多反自由理念的人士,根本就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
[128] 一个行为者,在不明了其为什么这么做的前提下, 所采取的行为,不是一个自由的行为,这一点不言而喻。那么,那种知晓其背后成因的行为,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这就带出了这个问题:什么是思考的本源和意义?因为,如果不具有对灵魂中思考性活动{die denkende Betätigung der Seele}的认知,要形成对于其他事物的认知概念,包括对于行为的概念,是不可能。我们若能弄清思考的全面涵义,那么也会比较容易弄清思考在人类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
[129] “是思考,让同样被赋予动物的灵魂,具有了精神。”[iv]
[130] 黑格尔曾这样说道。因此,思考也给人类行为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
[131] 绝不应这样断言:我们所有的行为应该来自智性的冷静权衡,只有那些据由抽象判断而采取的行为,才被视作符合最高意义的人性。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然而,一旦当我们的行为超越了动物本能的范畴,思考便渗透于我们的动机之中。爱、同情、爱国心,都是行为的发条,这些都不应被分解成冰冷的智性概念。人们说,这里是受心和性情{Gemüt}的支配,毫无疑问。但是心和性情并未创造行为的动机,它们为动机提供了前提,并将动机纳入它们的范畴之中。当我的意识中出现一个能引起我同情心的人的图景时,我的心中才会产生同情。抵达心灵的途径是通过头脑[v]。在这一点上,爱也不例外。当它不仅仅是作为性欲来表达时,那么它就是基于图景的。我们因被爱者形成了图景,图景越理想,爱得就越幸福。在这一点上,同样,思考是感觉之父[vi]。人们说,是爱蒙蔽了人的双眼,看不到被爱者的缺点。这件事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和表述,爱让眼睛只为优点张开。很多人无心地经过,没有留意这些优点。而发现这些优点的那个人,却唤起了他灵魂中的爱。他没做别的,只是在脑中形成了这样的图景,而其他千百人则没有。他们没有产生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图景。
[132] 我们喜欢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对待事物。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以思考的本源为前提,这一问题必须更为清晰。之后,我会首先致力于对此问题的探讨。
(翻译:王欣 校对:伍丹)
◂ 第一章完 ▸
扫码关注ChildLeaf公众号,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i] 原文:Freisein heißt nicht wollen können, was man will, sondern tun können, was man will.
[ii] Robert Hamerling,1830-1889,奥地利诗人、作家。
[iii] Paul Rée,1849-1901,德国哲学家、作家,与尼采曾是好友。
[iv] 原文:Das Denken macht die Seele, womit auch das Tier begabt ist, erst zum Geiste.
[v] 原文:Der Weg zum Herzen geht durch den Kopf.
[vi] 原文:Auch hier ist der Gedanke der Vater des Gefüh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