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混龄班——一个鲜活的社会组织体

生活在混龄集体中的孩子会顺次、和谐地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就像沿着一条通往广阔世界的梯子拾阶而上。看到小孩子,他就会看到自己曾经的样子;看到大孩子做出榜样,他就会知道一年之后的自己将是什么样子——将会成为一个充满力量、聪明、公正的人。

本文由HiWaldorf翻译、首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拉丽萨·扎列茨卡娅(莫斯科教师
译者赵雪莲

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但人只有通过群体交往才可能成为全人。

个体与群体间保持和谐、正确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向某一方面的倾斜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群体都是非常有害的。因此,重要的不只是要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而且要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尊重——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得某个特别的优点,只是因为他是一个人。

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获得了第一次社会经验。2.5-3岁,孩子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危机,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听到从这个不久前还非常听话的孩子嘴里冒出来“我自己来”、“我想”这样的话,父母真是始料未及,一时无法适应。孩子开始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个人意志,与此同时,也有了与他人互动的需求。由于孩子是通过模仿(创造性重复)来学习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一个正确的社会关系可以作为榜样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当孩子在一个由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中成长起来时,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每个家庭成员年龄不同,其权利和义务也不相同。通过模仿大孩子,小孩子在无意识中掌握了社会行为方式。所以,正是家庭氛围教育了孩子。

随后,当多子女家庭已经成为历史,但电视时代尚未到来时,人们经常会带着不同年龄的孩子聚在一起,孩子在这种交流中受到了社会教育。那时院子里还会活跃着许多混龄的孩子群。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第一次交往经验都是在幼儿园获得的。传统幼儿园的孩子上的都是同龄班,也就是说,他的交往圈除了成人之外仅限于同龄人。这样,老师不得不教给他们与小孩子及大孩子相处时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又由于孩子主要与同龄人交往,而没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规范,所以他们掌握得并不好,而且,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并不是总能很好地适应一切。

我们认为,华德福幼儿园的混龄班可以很好地替代传统的同龄班。华德福的混龄班是一个鲜活的社会组织体,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既有学龄前的大孩子,也有3岁半到4岁的小孩子。就像在真正的家庭中一样,这里的一切也都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孩子们逐渐长大,变化也随之发生:大孩子离开幼儿园,升入小学,懵懂的小孩子逐渐成为班级里的大孩子,而且已经会自动照顾其他小朋友了。

生活在混龄集体中的孩子会顺次、和谐地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就像沿着一条通往广阔世界的梯子拾阶而上。看到小孩子,他就会看到自己曾经的样子;看到大孩子做出榜样,他就会知道一年之后的自己将是什么样子——将会成为一个充满力量、聪明、公正的人。他了解,大孩子担负着“长者”的责任,他们是老师的重要帮手,可以做一些小孩子不允许做的事情。而且,大孩子还知道许多有趣的游戏,会跳绳,可以灵活地抛接球和快速奔跑。他们还可以伸出援手,去调解和平息小孩子之间的争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掌握了所有这些复杂动作,就好像他成长到了这个阶段一样。他在班级中的作用也随之改变,开始被委以重任,比如切午餐要用的水果和蔬菜,帮助大人清洗木质家具,组织游戏等等。孩子“长大成人”,现在他自己就可以帮助老师,帮助小朋友了。 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必特意去教孩子如何正确去做,孩子会通过创造性地重复大孩子的行为来从中获取经验。

我举个例子。去年冬天,我们园来了一个4岁的小男孩伊里哈姆。那时他还不会自己穿外出服,而现在,一年之后,他不仅能自己穿好,还有时间去帮助别人。他这种意愿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成人的任何强迫,而只是对大孩子的模仿。

大孩子在我们的全天活动中扮演了积极帮手的角色。他们可以被委以具体任务并很好地执行。比如,自由游戏结束后整理游戏场地。原则上,我们会招呼所有的孩子都加入整理场地的活动,但又有所区别。3岁半到4岁的孩子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收拾玩具。比如,我将一个玩具放回原位并说:“小马回到了自己的架子上,她需要休息一下,我们把小车放在她旁边。我们的小猫咪们怎么样了——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小鸟又该住在哪儿呢?”小孩子们很愿意随我一起行动,而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观察我如何将玩具一一放回原位。4、5岁的孩子可以借助游戏使之加入——今天他们变成了勤劳的蚂蚁,明天又变成敏捷的松鼠、蜜蜂或是快乐的蚂蚱等等。

但是,当这些孩子失去对整个过程的兴趣时,他们的整理活动也就结束了。但对于大孩子来说,这是一项应当全部完成的工作,老师应监督他们执行。我总是对大孩子表达我对他们的工作是否满意,而对小孩子,我只称赞他们的勤劳。这样, 大孩子就能学会对比他们小且弱的人给予宽容。

散步回来后,大孩子开始布置午餐桌:数出需要数量的餐具,将水果汤倒入小碗里并小心地分别放好。小孩子也很乐意帮忙,但这项工作还是指定大孩子为主管人,由他来负责午餐准备工作。

一天之中我们会安排一些过渡时间让大家一起安静下来,比如在自由游戏和场地整理结束后,故事时间开始前,散步回来后等等。这时候做一些小游戏是非常有帮助的:手指游戏、动作游戏、发音游戏以及等待游戏等等。这时大孩子就可以扮演带领人的角色。选择那些无论多大的孩子都会感兴趣的游戏很重要。比如,声音模仿游戏大家都很喜欢。此外,这类游戏还有助于孩子掌握一些复杂音节的发音方法。这些游戏的情节往往与季节有关,比如,五月时我们会做“五月的金龟子”的游戏。

以下游戏细节略去不译,因俄语中部分字母的发音没有对应的汉语发音

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加入到动作游戏中。我们一般为他们挑选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的诗歌,比如萨穆伊尔•马尔沙克(Samuil Marshak)的《雨》:

蔚蓝的天空中

雷声轰隆隆滚滚而来(手置于头顶击掌)

一切都重新安静下来(手指放在唇边)

转瞬间,我们就听到了(手掌放到耳边作倾听状)

飞驰而来的雨水

快乐地敲打着

所有绿色的叶子(拉起手,发出沙沙的响声)

敲打着

所有铁屋顶(跺脚)

敲打着

花坛和长椅(用手指敲击椅子)

也敲打着

水桶和喷壶(用手指敲击地板)

这种游戏对于混龄班的每个孩子都很有吸引力,大孩子喜欢的是节奏和内容,而小孩子则喜欢各种动作。

当然,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做移动游戏,这种游戏对于培养孩子的运动积极性以及社会行为方式的养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孩子在游戏当中不仅要做到敏捷而迅速,而且还要有对小孩子的耐心和宽容。

我们再来说一说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自由玩耍。孩子通过玩耍了解世界,学习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孩子的想象力也在玩耍中得到了发展。

但是,现在的孩子们被不计其数的各式玩具所包围,几乎都不会玩耍了。他们的玩耍方式原始而单调,经常只是对物品的简单操作。其实,只是没有人去教他们怎样玩耍。在混龄班中则是另一番情景。在这里,小孩子能从大孩子身上感受到对游戏的冲动,并向他们学习怎样玩耍。此外,如果一个游戏由不同年龄的孩子参与,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每个年龄的孩子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比如,大孩子给小孩子搭一个娃娃家,或者建一个带有游乐设施的公园,凭票入园,票可在窗口购买。又或者打造一辆可将所有乘客载往大海的火车,小孩子们是非常乐意扮演乘客的。在这类游戏中,大孩子学习到如何关心小孩子,并获得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体验。这对于那些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还想谈一谈混龄班的另一特点。在这种班级里,孩子有转变的可能性。即使是胆小怯懦的孩子,他总有一天也会成为班里的大孩子,成为最显眼的那个,那时,所有人都会听从于他,小孩子和老师都在等着他来帮助。他真正成为老师的帮手,帮助新来的孩子熟悉这个集体。有时他还会被请求组织和带领小游戏,还会和老师一起为所有人表演偶戏。这样,孩子能够找回自信,学习到如何与陌生的孩子建立关系,这对于未来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起一个性格怯懦的小男孩。他刚来我们这里时是两年前,他四岁的时候。他当时很怕其他小朋友,只跟老师在一起。玩的时候也只跟老师玩,一分钟都不离开我们。如果有哪个孩子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会因害怕而大哭起来。我们努力地帮助我们的胆小鬼,小心地引导他与其他孩子一同做游戏,开始时与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后来就引导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现在他六岁了,是班里大孩子中的一员。他的举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他可以想出很有趣的游戏并组织游戏,还引导其他大孩子加入。他不再害怕成为关注的焦点,他的不自信也消失不见了。我想,如果在传统的班级中,他是不可能如此成功地克服自己的困难的。

当然,混龄班的工作要求老师对孩子高度关注,并能够灵活应对,还要深入了解所有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也就是说,要有非常认真的准备工作。这样的班级集中了三个,有时是四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每个年龄段都有足够数量的孩子(这对大孩子尤为重要)。所以,混龄班孩子的数量不能太少– 不能少于12人。班级中必须常设两位老师:一位老师带领小孩子玩耍,另一位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并引导大孩子参与其中。这样所有人都不会觉得单调,班级里永远洋溢着温暖和欢乐的氛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混龄班中老师无需去做任何专门的讲解,小孩子只通过创造性地模仿大孩子,就能在他们心里形成非常正确的社会行为方式。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