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上课的态度

如果你忙于笔记着、分析着、忖度着,你就是旁观者,你用理智区隔、分离出你自己,你不再与课程一体;此时无论你多想深入,你都在课程外面——这样的课程,顶多只能“附着”于你,无法“深入”“成为‘你’”。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5年3月12日

如果课程中,老师是用生命力量在带领着,那么学生也必须以一种生命上的全神贯注,进入课程,才能有所收获。

全神贯注进入课程,你将处在一种非常纤细、灵敏的状态,你是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受体,你捕捉着现场的光线、温湿度、集体的情绪波动,你成为了整体的氛围,不再是你。

如果你忙于笔记着、分析着、忖度着,你就是旁观者,你用理智区隔、分离出你自己,你不再与课程一体;此时无论你多想深入,你都在课程外面——这样的课程,顶多只能“附着”于你,无法“深入”“成为‘你’”。即便你跑遍五湖四海,听遍讲演、参与课程无数,你依然故我;实际上,课程并没有改变你什么。上课,重要的不是去攫取到多少知识或要点,而是在当中,你的以太与星芒被滋养、浸润了多少,那才是能对你内、外在潜移默化的地方。所以在进入课程之前,暂时性地清空自我(ego)很重要;太强的自我会阻挠你真正的倾听与同理。

作笔记,只是你为了对你的头脑与荷包交代而已。事实上,所有的道理都不曾在宇宙间消失。你要做的,只是把(知道的)道理内化成你,你因此成为了道理的(个人性)权变与代言;当道理被你内化,你是道理,道理是你,你和道理是(合)一(的)——如若不是,那你和道理就各行其道,你也错失了你与道理真正的兼容与相遇——道理因此透过你的个人性,重新赋活:道理因为你的个人性而更开阔、开展,你也会因为道理的存在而更接近生命中的真实。宇宙中的道理是全息性的存在,它存在于一切(的现象)之中,不会单单只在文字里。仅仅因为文字而失去所有,你为了这个课程,牺牲会不会太大? 文字的确可以是课程的提醒,但绝对不等于课程的唯一或全部。你需要做的,绝对不是只有文字记录者而已,你必须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课程因为你的“在”、你的“参与”而完整,课程也因此得到你存在时可以贡献出的质量。你让课程独一无二,你让课程无法再重复它自己。

当然,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本身就不可以混水摸鱼,要把内在心魂的力量切切实实给予出去;如此一来,学生将是老师生命历练的延续与再生。无论如何,老师要对自己的所言所行,有更庄严的认识与觉知。

真正的课程从来不会因为时间上的结束而就此结束:课程会酝酿、会发酵、会勾起你内在某种确实存在却又莫名其然的质素——真正的课程从来不会结束与完成,它会是你生命意识的扩大。如果你执着于保留或保存某些课程的断简残篇,你实际上还不够格进行学习、还不懂学习。真正的记忆,不是头脑的记忆,而是你自我感上的延续与记忆;真正的知晓,不是头脑的知晓,而是你内发性的知晓。不论来到你身畔的情境如何,你都有余裕从容应付,这才是真的内化、真的成为你。

课程必须要能帮助你人性上的进化,才配称之为“课程”。(知识的)积累虽然会让你的身份、地位、存在看起来庞大、够份量,却也能让你再也没有走下去的力量,因为负累的确太重。唯有以自己的力量剪裁、量度课程中你的所需、所要,你才有行旅四方的开阔与自由。

录音、录像、录像的数字化过程,会外在性、机械性地剪裁掉很多现场性的元素,这对真正的学习而言,会是一种消磁与催眠——那样单调的频率会让人进入一种无法真正专注、却也无法真正放松的假性学习或假性睡眠状态,所以实际上你是学习、休息双输。过多的电磁干扰会让人置身于焦躁而不得不警醒的状态,你一直是紧绷的,无论你自不自觉。不要依赖电磁设备来帮助学习,因为那会弱化你人性的灵敏与清醒,以过度强化的机械性、效率性;之后的你,反而更需要花上数倍的心力、努力,才能调整自己进入课程的节奏。

学习中,“遗忘”也很好,“遗忘”也是学习中很重要的部分,“遗忘”让你学习取舍。学了“忘不掉”也很好,但要确定那种“忘不掉”能成为你日后更上层楼的勇气与力量,而不是限制与束缚——要为了能更认识自己、让自己成长、更有面对生命的力量而接触课程,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自卑感、义务感、罪恶感来学习——所以,“参不参与课程”、“参与多少课程”真的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是不是已经“了解了学习”、“准备好了学习”。如果真是如此,那生命中所有的发生都会是你的学习、你的课程,也都是你的老师,所以进不进入我们世俗标准所谓的“课程”,反而一点都不重要了。

放开“‘你’应该是怎样”、“‘学习’应该是怎样”、“‘课程’应该是怎样”,你的学习状态将更丰富而自由。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