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针对三岁以下孩子:关于晨圈和讲故事的一些想法

需要记得的重要一点是,没有公式可循,我们还处在不断观察以及不断加深幼儿知识(通过持续的学习)的阶段。我们的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去创造适合儿童个体需求的照料方式。

本文由HiWaldorf组织翻译、首发,如需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作者: 克丽丝汀·克里斯琴森   翻译:车前子

原载:Gateways》Spring/Summer 2011

背景资料

作者:来自丹麦的根本哈根,已经有19年与幼儿园里三岁以下幼儿工作的经验。2000年开始,她和一位同事创办了一个托幼班,每天开放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

Gateways是北美华德福幼儿教育协会(官网)的通讯,是一本提供给那些跟孩子们在华德福幼儿教育环境一起工作的人士的专业杂志。通讯每年发行两期,分别为秋季和春季。

在我们为三岁以下的孩子成立托班时,无论是在面向一到六岁儿童的幼儿园,或者是在一个独立的托班,其中一个误区是,借鉴幼儿园的生活模式,直接照搬到3岁以下的托班里。需要记得的重要一点是,没有公式可循,我们还处在不断观察以及不断加深幼儿知识(通过持续的学习)的阶段。我们的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去创造适合儿童个体需求的照料方式。

当考虑是否要把晨圈和故事融合在日常节奏中时,我会先开始观察以下两种关系,孩子相对大人是怎样活动的,以及大人相对孩子是怎样活动的。比如,一岁的孩子活动的时候,不会离开大人多远。当大人在洗衣、熨烫、擦窗户的时候,孩子就在附近——在大人的脚边玩耍,爬着离开或走开,然后再回来。她“围绕”着大人,向外部世界走去,然后再回来。而且,如果孩子走得太远,大人会跟近,这样他们再一次“连接”。(把这与6岁孩子在允许地带的外围玩耍,常常离开大人视线相比。)两岁的孩子会做更远一些的冒险,而且会从沙坑的另一边望过去,通过视线与大人连接,而,三岁的孩子会在花园的另一边呼唤“看我呀”。

这种一对一的接触是成长的基石,特别是在生命的头几年,虽然我们照顾的是集体生活中的孩子, 对这一点有意识是很重要的,比如,当我们考虑一个班的规模的时候。年幼的孩子通常会单独围绕着大人活动——所以,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围成传统的唱歌的圆圈形式,而是要转换形式。在哪里能够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圈?

对于我们,这是在早晨九点钟,家长刚刚离开的时候。我们在衣帽间集合,为去花园活动做好准备。在我们穿好户外服以后,当我们还坐在地板上的时候,我们会唱问候早上好的歌曲。然后我们唱两到三首与当时的季节和节庆相对应的手指谣,然后以“来吧,让我们去花园”这首歌作为结束。通常,我们这种小聚的时间都不会超过10分钟,大部分时候都更短些。

歌曲是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进餐之前,帮助孩子们躺下睡午觉之前,以及在一天中以一些随意的方式: 当一个孩子换尿布的时候,或者坐在我的膝盖上“骑木马…”的时候。这些传统的韵文和歌曲会滋养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对自我的感觉。

基于相同的原因,讲故事在孩子过三岁的时候才比较合适。
安排孩子成群围着自己来讲故事,成人与孩子之间就产生了距离,有时设置一个有娃娃的故事桌,会在身体层面把自己与孩子们分开。这会打扰孩子与成人之间在一起时日常的关系流动,在那样的时刻,成人应当专注在每日生活里诸如烘焙、晾晒、打扫花园小路的这样家务事中,而孩子就在她的近旁玩耍和探索着世界。

我们班里有图画书。有时候,将近三岁的赛尔玛,通常最后一个睡午觉的孩子,会在沙发上挨着我坐并“阅读”一本书。我们一起看图画,分享。花园里来回的身体活动转化成了两人间的对话,塞尔玛指着一个狗或者小猫问这个叫什么名字。在托幼班里,珍惜与每个孩子一对一相处的时刻,不刻意去营造集体圆圈的形式,是很重要的。

之后,当孩子三岁的时候,巨大的变化开始发生。曾经那个在外在表象和内在喻意上都握住成人的手的孩子,在此时,可以伸出他的另一只手来握住站在他旁边的孩子的手,融入并成为歌曲圆圈的一部分。虽然他已经表达“我”有好几个月了,这是孩子的“中心感”的进一步标志,因为只有当我们把一些东西整合在我们自身当中时,我们才能在形式上表达它。“围着”大人转的那段时期,跑圆圈和绕着物体(树、餐桌)跑的游戏——所有这些活动和其它很多活动滋养了孩子的自我感觉。 随之而来的是对其他人的感觉,以及迈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