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黄帝内经》,讲到人的成长规律时,一再强调要顺时节而行,逆之则伤其五脏六腑,重则疾病缠身,命丧黄泉。若把人的一生比为一年,那么对应于人,春、夏、秋、冬大至情况非常明显,春对应的是出生到青春期,是主生发的时期,如果不“动”起来,夏天就“长”不出来花,秋天就“结”不出果,冬天就没有什么收藏可供“反思、精进”。人智学对人内在意识发展的观察和《黄帝内经》的观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春季主意志力培养,就是在行动中感受、思考;夏季朝世界看去,让各种文明科学之花在视野里开放,人生的秋天该懂得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责任关系,专注服务,有所收获;人生冬天进入纯思想的人,完全奉献自己给这个世界。在教育领域里,人智学把季节分得更细。0~7岁主要发展意志力;8~14岁主要发展感受力,艺术化学习,在关系中学习;15~21岁思考力发展;22~28岁,三方面发展成熟,就能把意志、感受、思考力结合去找到自己的天命并能去行动。每个阶段有不同力量的生长,需要不同内容和方式去教育。
特别想说说0~7岁孩子的特点。作为母亲,我的切身观察是,我的女儿不喜欢在她没有主动询问的时候贸然告诉她什么事怎么做。她会自己去试。她看到六岁的姐姐们在编手指编,她也想玩,就去试。三岁,她发现自己的手指完全搞不懂,就放下玩其他的了。四岁,她开始坐在沙发上编手指编,老不成功,她还编了首歌唱自己“一百年技术不算好”。再过一两个月,她主动问妈妈该如何让大拇指上的毛线不要逃跑,我仅仅说,哦,要把这根线拉紧一点点。然后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编织好久。这个技术活前后用了一年多,期间不知道她一个人琢磨了多少次,多少次选择放弃,又有多少次选择再次尝试,最后终于自己会了。耐心等待是有必要的。如果三岁时大人直接告诉她技巧,她就会了吗?如果把人生大道理全部让她背诵住了,这个大道理就真的具有了巨大的行为指导力量了吗?其实女儿的手指编过程根本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她三岁的手指还做不了精细动作。人生道理更是这样,它不是去读,去背诵,去思考就能内化为可以生长的道德行为的。
手指的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尚且如此,更何况大脑精细的神经发展?古人有话说“心灵手巧”,这里的“心”更多指的是“大脑”同时又包括了感受力的敏感。其实反过来说“手巧心灵”也是成立的。人智学的认识是,若想孩子更加聪明,不是“头疼直接医治头”,而是让孩子的手脚动起来,工作起来,大脑里氧气、营养充分,大脑自然发展得强健、精细。这个动起来的结果还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创造力的基石。意志力的培养诀窍就是重复,有规律地重复,这不是说教和背诵经典作品就可以达成的。
我非常热爱和叹服于《道德经》,它让我观察到孩子的生存本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被干扰的孩子,大自然中的孩子,他们的状态就是《道德经》的行为艺术版。但作为文字记载的,如此逻辑、哲学、觉醒、深刻的作品作为教育的材料,喂养给本来就在道之中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不再那么狂妄地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地教训本来就生活在道之中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不带成见地观察孩子本身,反省自己身上固化、沾染上的尘埃。
受不受得住:
即便是以上所有的条件和探讨都忽略不计,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那就是每个人都不同。对那种以感受和艺术图景认识世界的人来说,这种读经无益于扼杀。有的人生命力旺盛,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能消化高浓度的思想作品,有的人天生元气不足,秋天一来就容易多愁善感,如果再增加这些需要强大生命能量才能消化的经典之作,不是无异夺命吗?
观察到汉代以后的汉族读书人整个是一个文弱的形象,唐朝及以前好一些,之后是越来越弱,很明显是对人的认识出了问题,教育的方法出了问题。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3岁左右开始识字、练书法。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我的肠胃一直不太好,贫血。热爱阅读,不爱运动。11~12岁时变得尤其严重,甚至一度被诊断心脏有问题。懂得调理身体后才意识到,对于我这样天生元气不足的人来说识字太早确实伤身。小时候我几乎不参加童年人的游戏,我几乎总是处在漂浮的半空中若有所思,这样的状况几乎延续到30岁。就人智学的观察,这是出生后的教育没有协助好我的生命进入这个世界。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要一步步让身心灵入世,并尽本分工作来作用于这个世界、丰富这个世界。教育是来协助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
我身边有几个从小读经的孩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能力较强,句子简洁,思考能力较一般孩子清醒得早,但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感悟力比较单一,情感的表达和感受能力隔膜,生命力都比较弱,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这学期带着六年级的孩子们不求深意地背诵《诗经周颂》,观察到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显出了不同的力量。非常明显的是那类特别容易听从书本和老师教诲的孩子(或者说那种内心从小被大人的意志控制,很少有自由的孩子),其实非常不适合读这些文本,因为这类孩子非常容易就坐实并固守其中出不来。但有类孩子就好像被浇灌了千古甘泉一般,一下就鲜亮透彻起来。这类孩子是从小内在很少被打扰的孩子,被允许犯错误的孩子。
那类天才般的人物,仅仅靠大道靠天养也照样成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则不是。
史丹纳的观点是,基于天性,现代的每个人都病了,教育就是来疗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必须的,但究竟如何教育呢?话题又回到教育原点,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经典是好东西,但什么时候给,什么样的孩子给到什么程度,如何为孩子准备好一个足以承受这些经典的强健心灵和思考力,才是读经教育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