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儿童绘本之我见

选择绘本也是一样的道理,爱迪特老师建议,在孩子看到狗的图画之前,最好先看到真实的狗。孩子应该先感知真实的世界,再接触人工的世界,不要颠倒过来。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长颈鹿到哪里能够看到?如果没有见到过长颈鹿就不能给孩子看长颈鹿的绘本吗?对于比较年幼的孩子,我回答是的。不看长颈鹿的绘本,不知道长颈鹿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关系?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玩耍,需要接触的是真实的世界,孩子是否知道长颈鹿的样子,在我看来和健康童年没有关系。

我觉得孩子3岁左右看绘本一点也不晚。

另外,为年幼的孩子选择绘本,最好一幅图上只有少数几样东西个,比如只有2、3样东西,画面比较简单、色彩比较单纯。越大些的孩子,画面可以复杂些、色彩多一些。像《兔年的礼物》《虎年的礼物》(于平,任凭著),画面上色彩比较多,我个人觉得比较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

有时让孩子看看黑白的绘本或很少几种色彩组成的绘本也很好。比如黑白色绘本《在森林里》和《森林大会》((美)玛莉荷艾斯 著),我第一眼看到就很喜欢。老子曾说五色使人目盲,过多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

绘本买回家后,不要急着给孩子讲。理想的情况是先让孩子自己看,发挥他自己的想象,过一、二周后,家长再给他讲。

在家里,给予孩子能够随意翻阅的绘本不要太多,比如不要把几十本都拿出来,也许有5、6本就够了,过一段时间再换其它的。

如果故事里有恐怖的内容能否给孩子看?比如日本民间故事《木匠与鬼六》的绘本,河中的水鬼向木匠索要眼珠。

佛洛伊德认为梦将成人的担忧、内疚和愿望,以象征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贝克尔海姆则认为童话是儿童的梦,帮助孩子宣泄不安、快乐、恐惧、仇恨等,舒缓孩子内心的焦虑。童话的结局通常是圆满的,使孩子最终得到心理的安慰。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梦里有美景有快乐,有恐惧也有悲伤。孩子通过童话故事来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那是我们做父母给予不了的东西。

童话中的邪恶,也是孩子内心邪恶的投射。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成人会越来越感到人的复杂性,就说我们自己吧,难道内心没有一点的狡诈、欺骗、仇恨、报复?这些丑恶的起心动念或付诸行动,不是等到我们长大后才有的,儿童时期也会不同程度的拥有内心黑暗的一面。当然孩子越小,内心越是光明,给越小的孩子看绘本,或讲故事,故事里的坏人或魔鬼越是不明显,或不太坏。甚至故事里可以没有坏人或魔鬼。对于越大的孩子,故事里的坏人或魔鬼、妖怪之类的越厉害,本事越大,干的坏事也越大。但无论如何,故事结尾要圆满。“善良”的欲望压倒或战胜了内心的“魔鬼”。研究童话的学者认为没有了童话里的魔鬼或怪物、妖怪、鬼之类的邪恶代表,孩子无法更好地懂得自身的恶魔,不知道怎么控制它。

《木匠与鬼六》最后的结局是木匠猜出了鬼六的名字,鬼六就消失了。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看。不过比较适合大一些的孩子,至少4岁以上吧。

如果父母给孩子讲的故事,没有坏人坏事,只有好人好事,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长成善良的人,那就错了。心理学家贝特莱姆说,不让孩子听野蛮和残酷的童话,他们就无法宣泄可怕的冲动。童话里的坏事让孩子感到,不是他一个人想干坏事,从而有一种解脱感。故事的结局,总是制服了坏人或魔鬼,让他觉得自身的邪恶被清除了。

《木匠与鬼六》最后的结局是木匠猜出了鬼六的名字,鬼六就消失了。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看。不过比较适合大一些的孩子,至少4岁以上吧。

童话中的坏人或魔鬼,既可以是内心黑暗的象征,也可以是未来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阻力。故事不仅告诉孩子有这些坏人的存在,还告诉他如何去面对。孩子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的教益将深埋心底。当遭遇到类似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使孩子在无意识层面上做出反应。“而那些没有经历过童话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强暴会毫无防备。”

(以上部分内容主要参考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虽然故事中的坏人坏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有益的,但家长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年龄,也要考虑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听后感到害怕,家长就不要再讲这个故事,等孩子再大一些给他讲。选择的故事,家长可以先读一遍,确保绘本的内容和画面不会把孩子吓坏了。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