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教过最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卓越的医学大学、卓越的综合型大学,可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对于自我生命的觉察,没有这些高中生深刻?“
作者:王冠生/国立台北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配图:慈心华德福七夕戏剧
上星期五(2013年11月22日)至星期天,我到宜兰慈心华德福实验中小学参观十二年级(高三)毕业展。这是该校十二年级的重头戏,三十一位同学每人需准备一个专题,作为高中三年学习成果的代表,同时也呈现十六至十八岁生命历程中的光点。
展览分成动、静态两部分,第一天为静态的书面数据展,孩子们各自发挥巧思设计摊位,并在摊位前认真解说作品。第二天与第三天进行口头报告,每人以二十分钟呈现专题精华,并与现场观众对话。专题报告的内容相当多元,包括文学创作、绘画创作、陶艺创作、论文写作、哲学思考、音乐演奏、歌剧演唱、行旅札记、志工经验、环保省思、太极导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群孩子的表达能力平均优于一般大学新鲜人,绝大多数能够畅谈自己的作品。此外,不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同学们总能够触碰内心深处的课题(亲情、友情、爱情、梦想、价值…),对自己的生命历程有清楚的觉知。我待满三天,与二十几位同学进行深度交谈,并仔细欣赏他们的报告,聆听过程中,不时潸然泪下,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这些孩子的表现,让我对「教育」有不一样的体悟。
以我比较熟悉的哲学为例,有一位曾深受病痛所苦的孩子,报告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她的启示。过去在患病期间,不仅让她无法弹奏心爱的钢琴,甚至已影响到行动自由。但是报告当天,她屏气凝神、平举双手,走在舞台前缘,二十分钟从舞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伴随稳健的步履,娓娓道来生命历程的困顿与蜕变,并深刻阐述尼采的超人、自由、权力意志…等概念为她生命所带来的正面能量。那一刻,我看到一个孩子以旺盛的生命力实践尼采「走钢索的人」,她的生命融合了尼采笔下日神阿波罗的理性、酒神戴奥尼索斯的热情、超人的意志力,这个报告比我教过任何大学生关于尼采的报告都深刻,让我热泪盈眶。
此外,有个孩子力倡环保、爱护森林,因此创作一段歌颂森林的钢琴四重奏,并请同学透过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打击乐合力演出,邀请与会来宾「林听森音」,随着旋律的起伏,我彷佛用听觉理解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有个孩子擅于绘画,每一幅画都像是一篇篇情感浓烈的日记,也像是一张张自我剖析的病历,她透过艺术检视内心,呈现生命的悲喜。有个女孩想锻炼意志力,十六岁那年安排一次自我觉察的行旅,一个人靠双脚走遍花东纵谷,虽然没有「流浪者之歌」的深沉,但也完成了属于她的「艾丽斯梦游仙境」。有个孩子勤练太极拳,在行气与律动之间,体验小宇宙(自我)与大宇宙(世界)的连结,甩开生命中的阴暗,走向理型界的阳光,感受天地间的温暖。有个孩子前往柬埔寨担任国际志工,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贡献心力,体会「天涯若比邻」、「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真谛。有个孩子独自拎着小提琴飞往德国法兰克福,再如探险般的转往Buchnau参加国际音乐营,靠着勇气、热情、毅力,擦干思乡的泪水,克服语言与生活障碍,努力与其他国家音乐同好学习、演奏,谱出生命中难忘的乐章…。三十一个孩子,用三十一种方式追逐梦想,用三十一种方式探索生命,用三十一种方式觉察自我,也为我上了三十一堂精彩的生命哲学课。
从华德福学校往回家的路上,我不断思索:我有幸教过最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卓越的医学大学、卓越的综合型大学,可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对于自我生命的觉察,没有这些高中生深刻?之前台北医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林从一教授指称现在大学生像人形墓碑,上课没反应,学习动力不足。其实,学生像人形墓碑,反应的不只是学习样态的问题,而是生命样态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人对自我生命觉察不够清楚时,自然不易产生往前迈进的能量。而我们的教育,可能真的没有好好引导孩子觉察生命历程、检视内在课题、探索终极价值、实现人生梦想,以至于无法活出具有深度的人生。
苏格拉底说:「一个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A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without examining.)但,这是多么不容易的功课啊!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社群,全世界超过一千所学校,以奥地利哲学家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为立校根基,此为一种植基于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德国观念论(German idealism)、歌德科学理论(Goethean science)的学说,其实践场域涵盖教育、农业、医学、艺术、建筑。在教育方面,就我粗浅的理解,华德福教育的宗旨不在于培育符合社会期望的菁英,而在于培育能够清楚认识自我、实现生命潜能的自由人。(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在于养成菁英,但也有不少菁英毕业于华德福学校。例如现任挪威总理Jens Stoltenberg、今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之一Thomas C. Südhof皆是华德福学校校友。)在这样的底蕴下,华德福学校努力透过艺术、文学、科学、数学、哲学、农耕、建筑…等课程协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陶炼孩子的理性、情感、意志力,这是一段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漫长工程。因此,多数十二年级同学能够有如此成熟自信的表现,并不意外。
华德福教育给我的启示是:每一个生命都可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但前提是要先觉察自己是何种特质的种子,并寻找适合的土让落地生根。因此,引领孩子对生命进行深刻的觉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我进一步的关怀是:如果一个资源有限的实验中小学能够实践「觉知教育」,我们握有更多资源的大学院校,理应可以做得更好。此外,我也认为「觉知教育」不见得只能靠哲学、宗教、心理学课程才能进行,或许陪伴学生阅读经典、服务学习、攀爬百岳、反思写作…都有可能进行深刻的自我觉察。总之,我非常感恩这三十一个孩子,他们的表现让我对「教育」产生新的觉知与体察,也为我未来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