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五岁半之后,才开始能逐渐参与两到三个孩子的共同活动,七岁之后,才能开始适应真正一群,所以,如果可以,至少让孩子在五岁以前都维持着在家/居家生活,不要太快进入团体环境──若非托育不可,也选择家庭式的小环境,规模愈小愈好,要有家的温暖、个人性与古老(历史性的味道),更有母亲性的爱。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者:陈琪莹
撰文:2020年3月13日
托育制度/行业的兴起,很遗憾,正暗示着家庭机能的衰微、溃解,更是文明/文化的损失。
〔补充说明:孩子在五岁半之后,才开始能逐渐参与两到三个孩子的共同活动,七岁之后,才能开始适应真正一群,所以,如果可以,至少让孩子在五岁以前都维持着在家/居家生活,不要太快进入团体环境──若非托育不可,也选择家庭式的小环境,规模愈小愈好,要有家的温暖、个人性与古老(历史性的味道),更有母亲性的爱。〕
在家带孩子,是给孩子最无上的礼物,也是父母珍视孩子的奢侈。
不管父母/师长,对于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怀抱正确的情感,并让孩子全心信任。
〔补充说明:正确的情感来自对全人、对孩子真实的了解。〕
〔举例说明:通常觉得跟孩子相处困难,问题点都出在成人自己,自己不愿修正与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只要成人不肯改变自己,所有的教育谘询、建议都罔效。〕
孩子的空间并不需要格外宽敞,狭小反而能提供出孩子包覆性、接触性的亲密。
孩子的早年亲近黑暗:孩子由潮湿、黑暗的子宫中出生,又让自己生命的头几个月陷在黑暗的沉睡里──所以孩子对光芒/光亮陌生,光芒/光亮必须带着初醒的温柔,不可突兀与强烈。
〔补充说明:强光(如:照相闪光灯、强力探照灯与天花板强烈照明的日光灯等)会打断孩子与灵性界-天界逗留而沉迟的连结;而孩子能否与灵性界保持连结,对孩子的生命发展非常重要。〕
现代的孩子太早醒(来),以医学-卫生之名:一出生孩子就抱去清洗干净、频繁地(被)洗澡、灯光敞亮的育婴室、母婴分离、短暂的哺乳与探视、接种疫苗……凡此种种喧闹、混乱,都扰乱着孩子初生的感官。
〔补充说明一:这些都间接造成五岁左右──孩子应该最无畏、无惧的年龄──的孩子无法言明、持续的恐惧(怕黑、怕鬼……,恐惧有时会以鬼的方式出现);只要在生命的头一年不让孩子早熟地惊醒,这种沉潜在无意识的恐惧其实可以避免。〕
〔补充说明二:在家生产、一直依偎/靠近着母亲、柔声、和光(至少持续三个月)……都能让孩子降低对世界的恐惧。〕
孩子需要母亲(或周围的成人)倾听他、模仿他,却也清晰、优美而情感地对他说话。
〔补充说明:孩子喜欢倾听重复的说话与歌唱,百听不厌。〕
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稳健地完成自己。
三岁之后,玩具/物件的重要性会起来,但要避免触感上的冷硬、视觉上的丑陋,最好某程度“未完成”;所有的玩具/物件要能导引孩子的四肢进入活动,而不是只有头脑的观察──让孩子自己挑选玩具/物件:孩子的直觉常常比父母的判断/选择更健康!
〔补充说明一:“未完成”会诱导孩子的想像力(继续)工作。〕
〔补充说明二:自然界中采集而来的玩具/物件会比许多人造玩具触感更好,因为并非塑胶/塑料,且带有某种秩序的美感。〕
年幼的孩子要的(活动)环境/空间不必太大,(花园、公园、庭院的)小小一隅就已足够,不必带孩子三川五岳、天涯海角地探险、远征,那当中,父母的虚荣胜过孩子真正的需要。
〔补充说明:孩子需要的是真正的“『自由』游戏”,在安全、熟悉的范围里。〕
三岁之后,简单、感谢天地的祈祷可以成为夜间例行的仪式,提醒孩子感受神圣的爱/善意与保护性力量。临睡前也可以是故事时间──让孩子有着景仰、感谢自然一切的宗教情怀,也对生命/生活充满喜悦。
〔补充说明一:如果父母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就不要违心勉强自己谢祷,因为对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是比“虚伪/虚假”(的模范/示范)伤害更大的了!〕
〔补充说明二:让孩子感觉土、水、风、火、日、月、星辰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带着生命性,也都愿意慷慨给予──在给予之中,爱永远充满,不余匮乏。〕
五岁的孩子容易误导成人以为/相信他的成熟,但这时的孩子远远离开着成熟:意识开始甦醒,孩子对成人的要求也更多(一定要讲的晚间故事、一定要等到答案/回答的问题、一定不能拒绝的帮忙、一定不能缺席的伴玩/陪玩……孩子是精力旺盛的无底洞,让成人往往只有累翻的份儿)。这时的孩子愈来愈强壮、破坏力也增高,常常引发无谓的争执;但父母也要知道:这时的孩子全副力量都在发展意志-四肢,如果被压抑、钳制过度,孩子的生命之火也会熄灭(而槁木死灰下去)……
〔补充说明:这时的故事简明、扼要为佳,不要有太曲折的幻想/思想或大波动的情绪;如果孩子提问,就以充满想像、孩子能理解的言语回答,千万避免科学性/机械性、百科全书式的制式回答,那会扼杀孩子的灵性与想像。〕
〔举例说明一: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窗外的树要脱掉自己穿着的彩色叶子?”,你可以回答:“树想要用冷雨/冷雪洗干净自己,用冷风擦干净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长胖、长壮。就像你过了年会添新衣,树也想在新年重新换一身新衣裳一样。”──成人的答案要能勾勒出孩子内在的图像/想像。〕
〔举例说明二:如果对孩子的问题你一时没了想法,可以诚实告诉孩子,他问出了一个非常非常深奥、艰难的问题,你需要时间好好仔细想想,也许好几天……但不要敷衍,即使最后能给出一则短短的故事都好,虽然孩子可能已经自己回答了自己。〕
如果可以,让这阶段的孩子看到成人(以四肢)真实的工作(如:家务的劳动、房屋的修缮、庭园的工作等),甚至允许孩子在旁模仿,运用必须的工具(要孩子自发,而不是强迫给予或教导)。
〔补充说明:如果成人的工作对孩子而言有困难度与危险性,可以告诉孩子长大之后,他就会有这样的能力,让孩子产生成长/长大(之后)的信心与向往。〕
〔举例说明:如果四、五岁的孩子想要玩尖利的刀,不是去拒绝孩子,而是去请孩子找来想让他动刀的东西(不管多远,都请孩子找回来/拿过来),亲自示范给孩子看,运用刀的时候要小心、仔细在哪里,而刀又怎样锋利到能把完整的一切切成碎片,然后让孩子试切一小片……让孩子的(意欲)模仿进入真实的工作场域,而不是扮家家酒的虚拟/拟真/仿真。〕
四、五岁的孩子,生活慢慢有了规律性/韵律性,父/母可以在孩子身旁从事艺术性的活动(如:绘画、湿水彩与形塑),却让孩子自由模仿,不必一定要跟随父/母。
〔补充说明一:不(必)要让孩子一定得画出什么,却让孩子在温度与湿度里,感受色彩的不同、色彩的流动、色彩的生命、色彩的诉说,什么浮了出来,什么又陷了下去……〕
〔补充说明二:形塑要用自然的素材(如:蜜蜡、陶土……),而不是人造的培乐多/色素面团(play dough);在时间下、掌心中,素材可以抟出形状,也可以打扁/拍扁,在变化中什么浮了出来,什么又失去了,千万不要让形塑写实而具体,过度逼真。〕
〔补充说明三:如果孩子太在意自己动作/姿态的正确与否,会让孩子之后思想的能力钝化,无法适度想像(着色、连连看、拿筷子、坐正站好等就是这样伤害性的活动,因为让孩子太重视“惯性/模式”,而在之后长成呆板而公式的成人)。〕
不管你多么疲累、不管你是不是很难抽出时间,每天都安排时间,让自己与四、五岁的孩子一起做一件事,动手或动脚,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倦懒,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在家带孩子,并不比战场、商场轻松,因为没有真正松懈下来的时刻。
但,在家带孩子,更是(父/母)一种神圣的付出/牺牲、难忘的回忆、傲人的成就;在当中,是你对孩子没有怨尤的诚挚迎接/欢迎,也是孩子对你没有设防的真实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