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读书

《自由的哲学》中文连载:第五章 对世界的认识(3/6)

配图:鲁道夫 ·施泰纳

编者注:基于适量阅读的原则(过量的内容不利于消化),我们将长的章节分为几个部分发布(每周五更新一篇),特此说明。本篇为第五章第三部分(更多内容请阅读《自由的哲学》中文版连载专题页)。如果您愿意,请协助传播;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文后的赞赏链接,请译者喝杯咖啡或清茶。

特别说明:《自由的哲学》中文连载所有内容均由译者授权发布,仅供学习,严禁转载。

专题《自由的哲学》中文版连载
出品:ChildLeaf Studio(子叶工作室)

第五章 对世界的认识(3/6)

[514] 同样,宣称感知所得的特征之集合就是那个事物,也是不被允许的。非常可能的情况是:一个精神体在接收到感知所得的同时,也不可分离地接收到概念。这样的精神体绝不会闪现如此的想法:概念不属于该事物。他必然将概念归于一种与事物不可分离的存在。

[515] 让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得更清楚一些。当我水平地朝空中抛一块石头,我看到它会连续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点位。我将这些点连成一条线。在数学中,我学到了各种不同的线条形态,其中之一便是抛物线。我知道,抛物线是由一个点按特定的法则位移而产生的。当我研究被抛石块的运动条件时,我就会发现,它所运行的轨迹与我所知的抛物线是一致的。石块沿抛物线轨迹运动,是给定条件的结果,且必然遵循于此。抛物线的形态,以及在此考察下的其他所有面向,都属于整个现象。上文所描述的精神体,不一定要绕道思考,他被给到的不仅仅是在不同点位的视觉之集合,还有与此现象不可分离的抛物线轨迹。而后者是我们通过思考才将其添加到现象中的。

[516] 对象在一开始被给到我们时,并不伴随着相应的概念,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对象,而是取决于我们的精神机体。我们整个存有以这样的方式运作:对于每一样我们考察着的事物,它的实在都经由两方面元素流入我们——感知的方面和思考的方面。

[517] 我是如何被构造来认知事物的,与事物之属性无关。感知与思考间的分野,只有当我——这个观察者——与事物面对面的那一刻才出现。哪些元素属于事物,哪些又不属于,这一点绝不依赖于我以何种方式抵达对这一元素的认识。

[518] 人是一个受限的存在。首先,他是处于其他存在中的那个存在。他的存在绑定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因此,一直以来被给到他的都仅仅是整个宇宙的一个受限部分。但这一受限部分,在其各个方向——不仅是时间性的,也是空间性的——与其他部分联结着。倘若我们的存在是这样与事物联结着的话,那么世界上的每一个“发生”,同时也是我们的“发生”。如此这般,我们与事物间就没有区别了。但这样,对我们而言就没有个体事物了。所有的“发生”都一个汇入另一个,绵续不断。宇宙看上去是一个整体,一个自身封闭的整体。在“发生”之流中,没有一处是断裂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受限性,才使事物看上去是单个独立的,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比方说,没有一处,红色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属性被分离出来而存在着。红色在各个方面都被其他属性所包围,并从属于此,没有它们,红色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对我们而言,将某些特定的片断从世界中提取出来并就其本身进行考察,是必要的。我们的眼睛仅能从一个丰富的色彩整体中,一个接一个地来把握单个色彩;我们的理智也仅能从一个紧密联结的概念体系中来把握单个概念。这种分离是一种主体性行为,它基于这样一个情形:我们并非与世界进程完全相同,而是处于其他存在中的那个存在。

[519] 现在最重要的是来确定,我们自身作为一个存在,与其他存在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将这样的确定,与仅仅是意识到自身区分开来。后者是基于我们的感知行为,这一点就像是对其他任何事物产生意识一样。对自身的感知向我揭示了自身属性之集合,我将它们整合成我“这个人”的整体,正如我将黄色、金属发光、坚硬等属性,整合到“黄金”这一整体。对自身的感知,并没有引领我超越本属于我自身的层面。这一对自身的感知须得区别于由思考获得的对自身之确认。这就好比,通过思考,我将一个分离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所得,融入世界之整体中;也是通过思考,我将由自身获得的感知所得融入世界之进程中。我对自身之感知,将我局限在特定的界限之内;而我的思考则与这一界限毫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是一个双重的存有。我被限定在某个范畴内,并将其作为我“这个人”来感知;但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来自更高领域活动的承载者,并由此定义着我受限的存有。我们的思考并不像我们的感觉和感受那样具有个体性{individuell}。它是宇宙性的。它从每个单独的人类那里获得了个体的印记,只是因为它与个体的感受和感觉发生了关联。经由宇宙性思考的这一特别着色,人们彼此区分开来。一个三角形只有一个单独的概念。它是被意识A的承载者来理解,还是被意识B的承载者来把握,对于这一概念的内容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它只是被这两个不同的意识承载者以个体性的方式来领悟。

[520] 与此想法相对存在的,是一个人类难以克服的偏见。这一偏见无法抵达这样的洞察:在我头脑中把握的那个三角形的概念,同样也是邻人头脑中把握的那一个。天真人认为他自己才是概念的建构者。因此他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的概念。去克服这样的偏见,是哲学思考的一个基本要求。三角形这个始终如一的概念,并不会因为它被许多人思考过而变得多样。因为,这许多的思考其自身便是统一的整体。

(翻译:王欣 校对:伍丹)

◂ 未完待续 ▸

赞赏译者

扫码关注ChildLeaf公众号,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