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课程上的取材与自由,我只提供在三周的教学中我如何组织生理学这门课,供进入教学现场的老师参考,不是成规。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6年8月24日
【晨诗】(可依照老师对“人”、“课程”与“学生”的直觉来撰文)
我们自灵性的光亮而来,
进入尘世的黑暗。
透过生命的淘洗、历练与抗拒,
生而为人。
我们愿意接受世界的爱,
愿意:
开展灵性智慧上的光芒,
燃点灵性情感上的温暖,
振奋灵性意志上的力量。
因此,我们拥有:
明晰的思辨、沉静的情感、疗愈的意志——
以天、以地,
巩固并欢庆我们的存在。
(也可以从许多诗篇中选择,但要注意: “人”在诗中的关键位置。)
在这门课中,老师要用心魂的力量,唤醒孩子对“生命奇迹”的敬畏与崇景。避免落入太解剖性质的教学。
身体是人类灵性能量的显化与载具,如果没有灵性能量的倾注,人就只剩下一具尸体(躯壳):乙太体让人具备了生命形式;星芒体让人具备了感受、反应与行动的能力;自我体,让人在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感中,维系个体的存在。
我意识到我由灵性世界而来,我具体化着我自己。借由进入世界,我更清楚“我是谁”、“我为什么来”、“我为什么在这里”,进而知道“我将成为怎么样的我”。
第一天:【人的概论/总论】
观察与复习人与矿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的关系与联系(第一堂课先简略提要,让孩子有整体性的概观;有些详细情形,可以留到后头分门别类时再予以讨论)。
矿物界回顾(对应人体无法看见的内在):
花岗岩:石英(透明)是光/智慧思想的礼物。
云母(半透明)是力量/能力意志的礼物。
长石(含钙)(不透明)是温暖/爱与情感的礼物。
植物界回顾(对应人的成长过程):
菇蕈/菌类(婴儿期:睡多于醒,依附着大地之母、背对阳光)→藻类(学步期:必须有外在凭藉,才有力量)→地衣(学步、学语期,开始能独立行走的孩子:藻菌共生体,太阳与大地/光明与黑暗共同支持着的依存关系)→苔藓(没有人我界线的小孩:结群生长/仍和灵性界相连,保留了灵性界带来的慷慨无私,对大地之母的依附依然很深)→蕨类/木贼(不再以名字,而是以“我”来标界自己的孩子(约三岁左右):开始有“我”、较“醒”)→针叶树(学龄前的孩子:尚未成熟到能进入真正的(对太阳的)学习、无法有花)→低等开花植物(学龄儿童:能向太阳学习)→高等开花植物(国中以上以至成人)。
动物界(对应人体外在的结构/动物界是人类特征的分化与特异化):
人之所以可以在动物之上,是因为自我体让人可以站立/直立,而让双手自由,不仅能完成自私的愿望,也能进行无私的奉献/服务。
头部-神经感官人(球体圆形:模仿完整天体/思想/中心在内):头部动物--乌贼--负责从外界吸入事物,把外在拉进内在,所以对环境警觉、敏感。乌贼透过身体本身表现自己。
头颅是变了形之后的低等动物,低等动物是能够自由活动的头。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与了解透过头部来完成。
- 宇宙型的头颅:头部圆,但四肢笨拙。擅长思想与概念。
- 地球型的头颅: 头部较小或狭窄,四肢灵巧、动作精确,容易陷入沉思,对概念掌握较为迟缓。
神经感知类型的昆虫界代表:蝴蝶(蝴蝶全身都是灵性的感知,因为太在感觉里,所以无法物质(性),因为感知“即知(觉)即散(化)”的特质,所以,蝴蝶在死亡之后,留不下任何躯壳性的尸体)。蝴蝶是灵魂的代言与显化,蝴蝶以外在的表现与姿态展演灵性界内在的现象。
胸部/躯干-呼吸节律人(弯月形:前为心、后为身/情感,中心在面对的前方):躯干动物(头只是躯干的延伸)--海豹、鹿(鹿角是另一种形式的四肢)、牛、羊、猪、马、鸟类(流线型的身体)等--所有一切都为着躯干服务。躯干是高等动物。
呼吸节律类型的昆虫界代表:蜜蜂(蜜蜂本身就是宇宙的、季节的节奏,蜜蜂的规律与追随,来自外在与内在的太阳(太阳与女王蜂);因为这种对太阳性的模仿,蜜蜂的外放-回归、醒-睡、外-内等规律特别明显,尤其在牠们的活动、交流与舞蹈里)。
四肢-新陈代谢人(直线/天体半径:意志/中心指向任何方向;腿是自私性/个体性的,手却是服务性/世界性的):翅膀、鳍也属于四肢,但没有任何动物属于四肢动物,因为那些四肢的功能通常是单一性的,只为一、两种功能而存在。双手是让人不同于动物最关键的部份。人的特征在于四肢,象征也实现了人类的自由。人是因为四肢而成为完美的存在。
新陈代谢类型的昆虫界代表:甲虫(通常在幼虫时期有很长的蛰眠,然而成虫寿命又相对短暂很多。后一期/阶段总以雷霆万钧之势推翻前一期/阶段,以很有力量、很短期的“新/现在”去取代没有动力、较长期的“旧/从前”,然而取而代之的力量却是出得来的、足够的,而且被物质“结构”得非常清楚,如同牠们的甲壳)。
人类=矿物界(内在三重性)+植物界(人的时间∕历史)+动物界(人的空间∕结构)。
第二天:【人的出生:爱与关系】
- 观察刚出生、已足月、周岁的孩子(可以商借各阶段的婴幼儿进行观察)。
- 可以讲述耶稣诞生的故事或任何孩子诞生的故事 (请班上有空的妈妈过来讲孩子出生的历程与故事)
- 和孩子讨论生命与爱的关系。
- 人因爱而结合,也因爱而诞生。(讨论可以延长到隔天)
第三、四、五天:【生殖系统:繁衍】
- 降生前灵性界的安排:孩子的自我体、物质体被父亲左右,星芒体、乙太体被母亲影响。
- 受孕:精子(地球力)与卵子(宇宙力)相遇的故事。
- 如果我们有机会再被生出一次,我希望在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父母、父母怎样的心境与情绪下被迎接入世?
- 男女生殖器官的比较,与植物花朵构造的关联。
- 男(12)女(10)性的生长周期、内在的潮汐与月亮力、太阳力。
- 月经:经期中的女性会对生活周边的花产生负面影响,花朵容易凋萎。
- 怀孕与生产过程。
- 做爱与避孕。未婚怀孕。
- 人类生长过程中,头部与身材的比例。身体上天生的量尺(肘长、身高、呎、码等)/度量单位。量感。
如果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比较私密,可以允许用写纸条的方式,在前一天先传给老师。
第六、七天:【人生的开始/和地球的第一次接触:呼吸/节律系统】
之前一周的重点放在物质体,这周开始进入乙太体:入世是从(羊)水而风(空气)。第一口的呼吸/哭声牵涉到肺部与喉咙的协同作用。
胸腔系统是体内植物界,仿效的也是植物界的样式与形状。
呼吸也可以与化学中的燃烧作用(氧、二氧化碳)结合讨论。
第八、九天:【生命之液: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带动心脏,心脏是血液的眼睛。
- 血液:白血球与男性、红血球与女性、血小板与生命力。血液的神圣性。现代医学对血液的误解与误用。
- 动脉、静脉的原则:顺向与逆反。逆反在眼睛与肝脏,因为要独立成为“体内的‘体外’”、真正清楚的眼睛。
循环系统也可以与流体现象合并比较。循环系统比物理观察多了份智慧与神性。
动物没有循环节律系统,动物被头颅∕上半身∕前半截与四肢∕下半身∕后半截的互动所节律,所以快可以很快,慢可以很慢。
呼吸与循环的交互作用,形成节律∕韵律∕节奏,节律也协调了头部与四肢。
人内在节奏与宇宙时序的关系。睡与醒。
第十、十一天:【头颅:感官/神经系统】
- 感官上的滋养,和食物对消化系统的滋养等同重要。感官也需要营养,而且更细致。→环境的重要性。
- 十二感官与如何照顾到十二感官。
重点可以放在比较实用性的感官上(如:视觉上的保护与照顾、听觉上自然音与人造音造成对生理的影响、味嗅觉上合成食品/物质
与自然食物/物质的影响、触觉上的衣料材质与过敏现象等)。
第十二天:【人种与世界地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性。
- 东西方文化、宗教、地理、民情。
- 饮食如何在全球化之下被影响,如何改变、冲击以往地区性的生活态度。(可部分结合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
- 一些重要、常见食材/香料∕农作或商业食品与不同产区、物流的关系。
第十三天:【食物与营养】
(七年级是最后导入食物与营养学,却不会引发“人”过度自我主义的时机点。)
- 盐、糖、蛋白质、脂肪。
- 人的主要营养来源是从感官系统进入的宇宙性的乙太物质,而非食物。食物只提供身体执行程序的力量,并不提供建构的力量。所以食物对于身体上的发生没有直接性的关连。
- 地球性的食物有三重作用: 提供能量、提供脑部与神经系统上矿物化的物质元素、提供乙太体更生身体物质的蓝图与植物化的生命力(此部分特别攸关蛋白质的形成)、提供星芒体内在温暖与光的原动性(此部分特别攸关脂肪)。
- 谷类(碳水化合物∕糖)与自我体的平衡与协调。
- 基改作物的危险(跨界的基因型态无从提供人体正确的力量示范),让人的生命力一代比一代弱,间接造成不孕症。
- 排泄现象。
第十四天:【保健与疾病、老年、死亡】
- 老年也是这一世人生的排泄与凋谢。
- 如何优雅尊严地进入老年与死亡。
- 老年的价值:总结一生的智慧与高度。
- 疾病只是修正自我的过程,任何时期都可能犯病,但疾病不必然要跟老年等号、划归一起。
- 保健的自私。
- 老年可以非常健康。
- 死亡是另一度灵性的新生,有出生就一定会死亡,这是必然,也是生命的美丽:因为赋予了所有的人重新开始的机会。
- 死亡的本质、死亡的方式、葬礼的选择。
第十五天:【成瘾性与药物】与生理学的总回顾
- 自我体的不成熟,容易导致所有上瘾行为。
- 任何有毒(性)的物质都可以用于治疗。物质中的毒性是双面刃: 毒性代表着疗效,关键点在于“适量”。
- 尼古丁、咖啡、茶、酒精、烟(草)、槟榔、鸦片与其他人工毒品。
- 对于要放进自己身体的物质,态度上要非常小心、谨慎。
- 珍惜自己的身体。人如何由物质而至心灵的自由。
生理学的总结(与孩子共同回顾这三星期的课程与重点)。
觉得人是什么?为什么要成为人?有这样的机会,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你为什么要在这里?……
〔补充说明: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课程上的取材与自由,我只提供在三周的教学中我如何组织生理学这门课,供进入教学现场的老师参考,不是成规。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教师在备课上有更好的灵感与想法,同理运用到所有课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