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面对孩子的很多状况,我们都会有无力感。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试着让自己准备好去帮助他们。儿童研究的结果将决定着,由谁以及做什么来帮助这个孩子。
编者注:本文为《Observing the Class Observing the Children》文集第一篇,该文集共有十五篇文章构成,较为全面的介绍儿童观察的实施。本篇作者Christof Wiechert 系前歌德馆教育部部长,也是《华德福教育之道》、《渴望成为老师》的作者。
本文由HiWaldorf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作者:Christof Wiechert
英译:Genie Sakaguchi
汉译:Siewoon
儿童观察的艺术或者学生观察的艺术,有没有可能通过学习而掌握?答案是:有可能,但也不可能。有可能,是因为人可以学会任何事情。不可能,是因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可能通过学习而被完全掌握。谁一但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就等于置身危险的境地,这就好像一位艺术家,在一场音乐会开始之前,他就完全放松,感觉自己似乎已经圆满成功了。但实际情况是,他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儿童观察亦是如此。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将来是否能成功,而当这个人怯场时,他会非常紧张。我们真的能够识别这个孩子的真实存在,并通过对孩子的这份认知帮助孩子吗?
儿童研究的条件
这项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它发生在团队中。一位同事对某个学生有疑问,因为这个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尽如人意,或者没有达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老师想了解这个学生,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了解,他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对这个学生而言,学习也就变得异常困难。这位老师知道:教育需要亲密关系。所以,他向他的同事们寻求帮助。而事实上,教师会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相互讨论教学事项。那么,要促成这样一场谈话,重点是什么?
- 谈话必须在一个团队里进行,老师们坐在一个圈里,圆圈不要断开。如果哪位老师对这项讨论不感兴趣,那么她最好离开。如果哪位老师对这个学生没有近融感,那么她应该坐在圆圈外面。因为这场谈话依靠所有参与者积极地兴趣,这是一个“兴趣高中”。这样,不认识这个学生的家长们,也可以以同事身份参与这场讨论。通过中立的兴趣,家长们可以提出重要问题。陈述这个学生状况的同事,最好不是本次会谈的主席。
- 儿童研究要有呼吸节奏。曾经有人练习过一段时间这种艺术,它每次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坐在圆圈里练习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因为真正的活动,并不在于对学生状况的陈述,而在于倾听的品质。谁能觉察到,光是从哪里开始,进入一个个事件所描述的黑暗中?同事们所描述的情景,什么时候开始,带着理解孩子的光,向大家诉说着什么?
- 完成这场讨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找一处安静的场所。因为在这场谈话中所用到的,都是一些高尚的言辞,这些言辞老师们不会再用到,或者不想再经常听到。但是,这些言辞都是真实的。一个刚刚在辩论中,因为组织结构或类似问题而受损的教师团队,显然不适合作儿童研究,因为儿童研究需要一定的氛围。一场只由报告和信息拼凑的谈话,也无法带来这样的氛围。
- 在谈话的收尾阶段,整个团队应该努力就对孩子有所支持的一项或多项内容达成一致。实施这项儿童研究大约八个星期之后,整个团队可以就此进行回顾和提问:我们已经完成之前达成协议的所有内容了吗?它对孩子有帮助吗?如果可以这样进行,儿童研究将成为保证这所学校品质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在这项活动中,所有参与讨论的教师,不仅帮助了孩子,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很多人抱怨,鲁道夫•施泰纳的《人的普遍智识》只是一种理论。但在实践儿童研究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人的普遍智识》这本书变得非常实用。任何参与这些讨论的人,都会感觉自己有种幸运的体验。
- 基本上,儿童研究没有现成的模式或草案。在这项工作中,优先顺序是由孩子来决定的,因为要辨识的是孩子。然而,辨识一个人的状况需要通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自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存在了:病史、诊断和治疗。在儿童研究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凭直觉,也可以通过儿童研究的过程,谈论学生的类型及特征,谈论对学生的理解以及谈论对他的帮助与支持。
陈述与倾听都非常重要
主班老师或班级发起人,陈述他们所经验到的这个学生的状况,就像这个学生展示自己一样。老师试着描述这个学生的身体特征、面部特征及行为方式,并展示他工作情况的范例。简而言之,要构建一幅这个学生的图景。也包括这个学生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图景。这个图景要由其他同事不断延展。如果可能的话,校医也要将这个学生的相关病史带入图景中。那些描述学生状况的老师,主要练习了说的艺术,而其他老师则主要练习了聆听的艺术,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因为那些参与描述的老师奠定了探索真相的基石,所以他们不应该把自己内心深处,长期受挫、受压抑的情绪表达在这里。通常,这部分内容会持续很长时间。每个人可能都会说点什么,甚至这个人会重复之前某个人说过的内容。这仅仅是一次表达经历的机会,一个人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情。
谈话内容渐渐清晰
现在房间里变得异常安静。谁有话要说?谁能恰当地解读关于这个孩子的图景?很明显,这个教师团队的成员们,离将施泰纳的《人的普遍智识》内化为己有这个目标是多么的遥远!因为,要解读和理解孩子,首先要理解人。一个仅仅说他读过什么书的老师,和一个对《人的普遍智识》有其内在理解的老师,带给孩子的影响是绝然不同的。这里,老师必须要对同事关系有所感受,这种感受能够分辨同事们的能力。倾听以及在适当的时候,阻拦某人发言都是有必要的。渐渐地,老师们会对同事所表达的内容,有了精准的感受:哪些表达是条理清楚的?哪些不是?
关于如何解读学生,鲁道夫•施泰纳已经给出很多指导性建议,老师们应该在教师会上对这些建议进行实践和练习。据我看来,施泰纳在其《人的普遍智识》一书中,提供了所有人们所需要理解的内容,甚至包括当今现象。这种会谈也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可以让参与者带着近融感来问问自己:如果我被别人这样描述,我的感受是怎样的?举个例子,从冲动到鲁莽行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感受?工作不顺畅的感受是怎样的?读写困难的感受又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帮助老师,弥补因为对《人的普遍智识》的理解有所不足,而带来的认识盲区,但是老师们的工作不应该就停滞在这里,认真聆听的人会注意到,不管是孩子还是学生,都是一点一点地将自己的内在展现在成人面前。
意志起决定性作用
现在,我们怎样帮助孩子?首先,我们要在老师和教学法中寻求帮助孩子的方式。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对孩子进行特殊帮助。哪类主题对哪类问题有帮助?数学对学生有什么影响?绘画及形线画对 孩子有什么影响?外语是怎样作用于孩子的?让他做更多智性工作会怎么样?或者对他实施更多的图片式教学会怎么样?音乐活动、图片艺术或造型艺术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记忆力练习或言语练习会对孩子有支持吗?帮助孩子的可能性有很多。鲁道夫•施泰纳说:教育教学是轻度疗愈。在这里,想要帮助孩子的强烈意志,胜过了正确的观点对孩子的影响。事实上,面对孩子的很多状况,我们都会有无力感。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试着让自己准备好去帮助他们。儿童研究的结果将决定着,由谁以及做什么来帮助这个孩子。八到十个星期之后,应该有一次回顾和提问:我们是否已经圆满完成了之前我们同意去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对孩子有影响吗?
家长参与儿童研究——关于圆融的问题
如果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角度来看,可能有人会要求家长也尽可能参与到儿童研究中来,但也有人认为,让家长参与儿童研究是不明智的。原则上,如果家长非常乐意的话,不排斥他们参与儿童研究。然而,教师团队应该扪心自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支持和允许这样的参与。答案是圆融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圆融是带有情感的、健康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儿童研究或学生研究是一种高品质的工具,如果能明智地使用它,那么将没有什么工具能够与之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