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读经,读出阅读力?

编者注:最近或是因为南方周末的一篇《这更像是一个耗尽耐心的故事——十字路口的读经村》长文,在社会再一次引发了读经的讨论,吴文冰老师的文章《受不受得住——从人智学角度反思读经》得到了很多家长、老师的认同,但是基于本文又引发了台湾华德福社群老师们继续的讨论,所以——我们想要更深入一些来看待,接下来会刊发一系列的观点文章。

文章源:《人本教育札记》(2012年3月号) 作者:王士诚

要说支持读经的人都心怀复辟古文化的念头,那也未必—只要动动手指,上网稍作搜寻,就会知道,有很多家长、老师让孩子读经的理由是非常实际的。

例如,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这个大型在线读经论坛里,就看得到有家长这么说(注一):带孩子读经至今刚满四个月,我请儿子把《易经》其中一页不认识的字圈起来,计算了一下,全部总共有一百一十五个字,而儿子不认识的字只剩下三十七个字,相信满一年后,他们应该大部份的字都认得了…同一个论坛里,也有老师分享他在班上推动读经的经验:很快感觉到小朋友学习力的增强,大部份小朋友学科成绩进步…小朋友阅读能力增强,多数养成自动阅读的习惯…虽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但由此看来,家长、老师们支持读经的理由,并不是什么“文化复辟”,而是觉得,读经有助孩子认字、强化其阅读能力,并能提升学习成效。积极推动儿童读经的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也说过:“三年的幼儿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上国小一年级时,便可随意阅读。”(注二

听起来实在很合理—读(其实是背!)了经书,认字量会激增、阅读就没有问题、学习也容易得多。

但是,事情有这么简单吗?

阅读,应是理解与思考。

且让我们从阅读谈起。

目前,全球最具公信力的阅读研究之一,是由国际教育评鉴协会(IEA)主导的“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IRLS),该研究在台湾的主持人是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的柯华葳教授。她怎么看待阅读呢?

“我对阅读的定义是要能理解与思考。要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只要小孩有兴趣拿起书来读,大人准备阅读的环境,慢慢就会累积出阅读能力。”她说。

柯华葳的话,相当符合人们的直观—所谓阅读,并不是“看过就好”,而是要“读进去”才有用。什么叫“读进去”?那自然是理解、思考,大人想培养小孩的阅读能力,就要带他们理解与思考。柯华葳也是这么说的:“理解与知识有关,阅读增加知识,也就能增加理解。但是,现代的信息、书的数量太多,有时候读了也不会进脑袋,这时候就需要大人来带领,例如带小孩讨论。”

然而,目前推广读经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只背诵、不理解”的策略,又哪能提升阅读能力呢? 可能有人会反驳:“所谓的‘读经提升阅读能力’,是指读经有助识字,识字多了,就能自行阅读;谈一堆什么理解、思考,是在模糊提倡读经者的主张!”

确实,提倡读经者的阅读论述从没包含理解与思考,而只是单纯地认为“认字多,就有助于阅读”;那么,我们不由得要问:只有读经能帮孩子认字吗?如果大人提供孩子能看懂、有兴趣的读物,长期读下来,孩子不也能学到大量字词?为什么非得让孩子透过他看不懂的文言文经典来认字?若是孩子就此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又要如何期待他有好的阅读能力,乃至学习能力?这无疑是对学习的一种伤害!

那么,不能理解的就不读了吗?

想必有很多人会问:“可是,如果说小孩不能理解的东西,就不让他读,那么,小孩几乎什么都不懂,不就什么都不能读了?”

“这不是说小孩要通通懂了,大人才教。”师大教育系的林玉体教授这么比喻:“就像是,你要打篮球,却发现对手是NBA顶级球员,根本不可能赢,你还会想打吗?

”而要是,对手的程度是比你高了一点,可是如果有人教、你好好练,就很可能会赢,这样你是不是就会想挑战?打赢了,是不是会很开心?既愉快,球技也进步了,更重要的是,你会一直想打下去!

“也就是说,要让孩子读那些虽然不懂,但只要有适当协助、努力,就能学会的东西。那就会是快乐学习,也才会真的学到东西,而且保持兴趣。”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