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读书

从人智学谈生命传记04:学前到学龄期的发展(20160222)

0-7岁也是培养意志力的时期,而意志力是实际去做、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做好,所练出来的,小孩的本性就是动物,要靠动来动去、活动四肢来练意志力。

系列连载页:「从人智学谈生命传记
此为连载第四篇,由作者授权刊发

【上课笔记】

我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我对自己这个“生命”有什么看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应该要达成什么目标?

看到“生命”,想到什么?或者“生命”给你什么感受?

是活生生的、丰富、精彩、繁衍、传承、希望、奥妙、感动、奥秘、温暖、幸福、突破……

还是苦闷、痛苦、黑暗、酸甜苦辣、孤独、寂寞、失落、单调、无聊、不知为何而生……

我们先来看看辞典的解释:

  • “生”:会意字。艸木长出土上为生。
  • “命”:会意字。以口发令,指挥别人为命。
  • “生命”:指人、也指动物、植物以及有活力的事物;生存的机能。

这样看来,生长、成长的背后应该有个指挥者,统筹“生”这件事,就像“前世经历到生命蓝图”中提到的“生命蓝图”。

那“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会影响很多层面,包括:对自己、教育、医疗、社会、经济、科学与科技、自然……对生命的看法不同,上述每个层面衍伸的观念作法就不同。再加上现今科技一日千里,人工智慧、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种种令人目眩神迷的科技产品,如果对生命的本质不了解,一定会产生迷惑,像:人工智慧跟人的关系是什么?未来有没有可能产生像《变形金刚》那样的生命型态?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生命”的本质:试着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你觉得“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每个人切入的角度可能都不同,我是这样探讨的:

“生命”是“活”的,“活”:形声字。流水声。水要动才有声音,所以有“动”才是“生命”。我们不只被动因应外在环境而动,自己本身也会主动想动,所以小至细胞,大至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无时无刻无不在动。为何“动”?“人”这种生命型态很特殊,一般动植物的“动”可能是为了“生存”及“繁衍”,人除了这两种,还会想把“我”给活出来!那个独一无二的“我”如果不出来,就会感到很不对劲。所以目前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是“活出自我”。

可以再问下去:“自我”又是啥?这是相当有趣、重要且严肃的课题,之前包括天体物理学家霍金、特斯拉CEO马斯克和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等上百位专业人士联名上书,号召禁止人工智慧武器。人工智慧有没有可能如《魔鬼终结者》的天网、《骇客任务》的MATRIX,从无到有自主发展出“自我意识”(像《变形金刚》)或者会有灵体进入人工智慧?目前我所了解人智学所描述的“自我”,是灵性世界的灵体发展出来的,在物质世界的物质有没有可能发展出“自我”?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应该也会有很多生命形态具有“自我”,而他们的生命形态,可能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其实就算在地球上,也是有很多生命形态超乎想像,但这个问题下次再讨论,不然无法进入正课。这也是下次课程的主题:“从自我诞生迈向成熟”。

如果“生命”的本质是“活出自我”(你的答案可能不同),那教育应该怎么做?目标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

  • “教”:会意字。爻有仿效义,攴为小击,以杖击子,使效善行正为教。
  • “育”:形声字。养子使作善为育。

两字义都有提到“善”:会意字。吉祥美好为善。

那怎样才是吉祥美好?是不是身体、心灵都健全发展,以迎接生命中的各种挑战,活出、实现自我?(你的答案可能不同)

所以“教育”应该做什么?

之所以先探索生命及教育的本质,是因为我们的观念、想法深植于生命中,自己可能都觉察不到,一碰到事情就这么想、那么做,认为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反过来探索:我为什么这么想、那样做,就没办法知道那个在指挥自己的深层观念,也就没办法调整,接受其他可能。或者调整只是表面,碰到状况,或听到好观念想实行,变成只有表面、外在形式有,内涵还是照自己原本的观念在解释及采取行动。这样,其实也没办法知道“我”为何变成现在的“自己”,更不要说对于另一个“生命”(不论是自己或另一个人:小孩、亲人、朋友……)及其发展要如何看待。

前言越写越长,快变成老太婆的裹脚布,进入正课:

上一堂课“出生与三岁前的生命”提到:怀孕到出生之间的状况、我们逐渐长大的不同姿态(植物、鱼类、鸟类、爬虫类、四足兽类)、到站起来行走、说话、思考的发展及自我的进入、以及不同教养方式的差别(包裹、保暖、学步车、3C产品及母乳的影响)。这堂课则是讲接下来的阶段:学前到学龄期的发展

一、学前的发展重点:尚未有学习能力前,全然地模仿

(1)这个时期的孩童是以全然开放的状态,进行吸收及模仿。不论说话或行为,都是用模仿进行。模仿大人的说话、一举一动。很重要,所以重复三次。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某些行为是不是跟父母很像?或者自己的小孩,是不是我们的镜子?

(2)不只说话及行为,情绪好恶和生活习惯也是模仿大人。比方:父母用打骂方式对待小孩,又讲是为他好,这样的情绪表达模式,就会被孩童接收内化。又比方害怕、担忧、恐惧,绝大多数也是来自孩童时代的模仿。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害怕与担心,到底是怎么来的。比方:害怕蟑螂,为什么害怕?

此时的孩童无辨别能力,全然的吸收,所以言教不如身教,要养成孩童好的生活习惯、价值观,让他了解善,自己身体力行最有效。当然,什么叫“好”、什么叫“善”,自己也要搞清楚。

(3)这个时期,最主要是发展健全初阶感官:触觉、生命觉、动觉、平衡觉,其他都不是重点。一般认为人有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人智学则认为人有十二种感官:

  • ①初阶感官:触觉、生命觉、动觉、平衡觉。0-7岁发展。
  • ②中阶感官:嗅觉、味觉、视觉、温度觉。7-14岁发展。
  • ③高阶感官: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14-21岁发展,之后也继续发展。

中高阶感官与初阶感官的健全发展密切相关。

  • 参考:台湾华德福教育协会十二感官;
  • 书籍:十二感官、内在感官~人智学启迪下的感官探索、
  • 病是教养出来的(第3集):12感官之初阶感官。

二、学前教育常见的偏误:

(1)电子产品的伤害:前一堂课已讲过弊端。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子产品所呈现的声音、影像不是“真”的,大人可能分得出来真假,但此时的小孩无法辨认,会认为是“真”的。不是真的,又被认为是真的,把假当真,一方面对于真实的感受无法建立,另一方面对于道德感的建立也会出现问题。观察:周遭及自己或小孩的状况是否如此。我们自己可能对什么是“真”都要好好想想了。

(2)此阶段的小孩尚未有学习能力,最主要是在发展物质体,也就是身体,神经系统正在成长,过早学习读写算,等于分出一部分或大部分力量在学习,反而不能好好发展肉体,也影响神经系统的成长。观察:自己及现代社会提前出现的记忆不好、失智,部分原因可能与此相关。

(3)0-7岁也是培养意志力的时期,而意志力是实际去做、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做好,所练出来的,小孩的本性就是动物,要靠动来动去、活动四肢来练意志力。但现代社会的节奏紧凑、小孩常在室内:安亲班、看电视、平板、手机……父母没有耐性、时间等小孩靠自己把事情完成,小孩也无法借由活动四肢练习。

(1)(2)(3)项造成肉体、神经、初阶感官发展不健全,上小学可能就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过动的现象。

◎0-7岁的成熟指标是“换牙”,乳牙是前世带来的力量长出来的,换牙的品质则与0-7岁的教养有关。当神经系统长好后,上门齿就会将旧门齿推出,此时就适合上学了。但如果太早读写算,神经系统被拿来用,就会提早换牙,而神经系统生长时间不够,无法顺利完全成长,未来就容易产生失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有道理的。

三、小学阶段的发展重点:7-14岁,发展心肺循环系统

(1)这个阶段,学童是透过真正的权威与纪律学习,也就是这个事情、东西就是要这样规律地做。什么是“真正的权威”?“说到做到,完全一致”才是真正的权威,孩童会检验老师、家长是不是一致,如果说一套做一套,他就会怀疑及质疑。

(2)到9岁左右,学童会突然醒过来,也开始长记忆,之前则较片段、模糊。上堂课讲过3岁时,会有“我”的意识,此时的“我”觉得世界是环绕着我运行。9岁突然醒过来的“我”,则开始意识到世界不是绕着我转,别人可以不依我的意思,也可以不理我,开始与世界建立新的关系。

(3)此时内在情感有很大的甦醒,需要大量的艺术活动。真正的艺术活动,可以带来情感平衡的力量,而假的艺术活动,则会让情感越来越不平衡。2年级开始,学童会感觉内在情绪的苦闷,开始迷偶像,老师如果是真正的权威,就可能成为2年级的偶像,3、4年级则较容易迷像流行音乐的偶像。

四、青春期的明显转变:心肺循环、乙太器官长好,进入青春期

(1)这时期男女开始有性别差异的发展,通常女生在9、10岁开始开窍,男生则到国中一年级开始开窍;女生也较早性成熟,男生较晚。而情绪年龄则一直到40岁左右,男女生才相同,之前差距大概3-5年,所以此时的女生较喜欢大几岁的男生。

性别差异也来自两性大脑结构的不同:在胎儿阶段,有1股力量形成男性,另1股力量形成女性,一旦确定其中一性,另一股力量就会用来发展脑。

  • 女生:形成男性性器官的力量长脑(想想男性精子的数量及不断制造,以及性器官的外显),所以多思、多表达、多讲。
  • 男生:形成女性性器官的力量长脑(想想女性卵子的固定数量,以及性器官的内藏),所以单一思考、不擅表达。

(2)青春期也是脑的第二次成长,开始长思考及独立判断的能力,发展好思考及独立判断的基础,接下来的“自我”就能培养及诞生。但目前的教育以单一观点及标准答案为主,无法发展成真正的思考。

五、中学教育的常见偏误:这个一定要自己有所体会

(1)单一观点与标准答案,容易形成盲从(因为没有真正的思考)、怀疑及虚无主义(因为课本是假的,什么都不相信)。

(2)因为单一观点与标准答案,限定在某个角度及方式来看世界,所以会造成脱离现实过于抽象,与真实世界没有连结。比方:只有数字,没有真实感觉。思考需要基于真实体验及接触,才不会脱离现实。

抽象的意思是:不是基于现实的理论,而是在某种状况,且其他条件不变下才能成立。

(3)14-21岁要接触真实的世界,感受真正的状况,才有真正的情感连结,比方:打工、做志工,接触、体验真正的社会,离开校园后,才会有真正的理想出现。如果没有接触真实的状况,就会变成只是高举理想,无法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以下是老师对各个发展阶段的整理:

大约时间 0-7岁 7-14岁 14-21岁
身体发展 物质身体 乙太身体 星芒身体
成熟指标 换牙 青春期 自我诞生
教育重点 意志 情感 思考
追求目标

 

以上即是“学前到学龄期的发展”的上课笔记整理。目前台湾的教育确实遇到很大的问题,从反思生命及教育的本质切入,或许是一个可能的方向,不然只要现在流行什么,比方写程式很重要,就倡导要从小开始学程式,或者只照搬外国美好的制度,不知他们为何要这样做及适不适合我们。不过虽然转的辛苦,也是我们的功课啦!从这当中,我们去反思学到什么,心性上是否有所提升。大家加油!

◎功课:

一、自己9岁左右,是不是有发生什么事?

二、反思自己的受教过程。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