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华德福学校的音乐教育

总体来说,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是包围在五声音阶和五度音的氛围里,不需要认知性的音乐学习,但是要在生活中有大量的音乐体验,歌唱是第一优先的学习,大人要对孩子唱、也和孩子一起唱。

本文由“三元生活实践社”授权本站刊发,严谨转载

演讲:Judith Clingan
撰文:林妍伶
原载三元生活实践社

演讲人介绍

Judith Clingan是澳洲知名音乐家,从事音乐教学六十余年,投入华德福教育长达三十年,遍历澳洲各地、纽西兰、印度、台湾、中国等地的华德福学校及师训机构,作育英才无数,带领Wayfarers(旅行者合唱团),陪伴青少年在巡回演出过程中学习、热爱、分享音乐,著有《Play On:直笛、其他管乐器在华德福音乐教育的运用》。

本文集合2018年五月份Judith老师来台为中文版新书宣传时,对华德福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所提点的看法,由全程陪同新书宣传活动的林妍伶老师整理撰文。

幼儿阶段的音乐体验

在澳洲与许多其他国家,音乐教育不被重视,有些政府甚至认为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再开始接触音乐即可,所以许多学校在幼稚园、国小阶段没有音乐课。然而,我在匈牙利学习音乐教育时,了解到音乐对越小年纪的孩子越是重要,所以,万一学校无法持续在国小、国中、高中提供音乐课程的话,那么宁可把资源放在幼小阶段的孩子,尽可能给予合适他们的音乐课程。

既然我们现在要探讨华德福教育,就应该了解施泰纳的看法。施泰纳曾说,唱歌是最重要的事。首先,他表示音乐非常重要,我们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性,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唱歌。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的大人,需要每天经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有些音乐教育家表示母亲怀胎时,就应该经常唱歌,让腹中胎儿聆听、感受歌声带来的震动。

或许华德福与非华德福教育最大的差异是给孩子的音乐类型。施泰纳说孩子年幼时,到他们八、九岁的阶段,最需要的环境是“善”与“爱”。因此孩子年幼时,我们应该提供他们充满爱的氛围,并且用歌唱来传达。孩子还在襁褓阶段时,给他们广播或CD的音乐,对他们来说帮助不大,事实上,最好不要给这个阶段的孩子用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实验指出,将两盆植物放置于不同空间,一盆接触嘈杂大声的音乐,过了一阵子,这盆植物死了;另一盆处在优美乐音之下的植物则欣欣向荣。

另一个差异是,施泰纳重视人的心与灵的发展,比知识上的增长还重要。学龄前孩童的音乐环境应该是父母每天唱歌给孩子听,也和孩子一起唱歌,玩一些简单的音乐律动游戏,吹奏或弹奏声音轻柔、不刺耳的乐器,让这些音乐元素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幼儿需要的是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还不需要正式的音乐课或每天固定地练习某样乐器。亚洲的父母常有“不要输在起跑点”的想法,但根据我观察许多后来成为专业音乐家的人,并不是越早开始成就越好,我反而看到身边很多人从小被父母逼着练琴、检定、比赛,长大以后,脱离父母的管辖,就放弃了音乐。

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阶段,施泰纳建议老师用五音氛围的歌曲环绕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指令或交代事项,也可以用包含许多五度音程的旋律唱出来。这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入世,活在半梦幻、天堂的氛围里,五度音阶和五声音阶的歌曲提供给孩子一种温暖、开阔、不被限定的感觉,并且搭配竹制五音笛、五音钟琴、里拉琴、风铃等的乐音,此时的孩子也还不需要有调性、有明确主音的音乐,这样柔和、轻盈、优美、向上扬升、扩散、没有终结的音乐氛围,对于发展此阶段幼儿的心与灵是最适合的。

有经验的音乐老师常常能够轻易判断出孩子是就读华德福学校还是一般公立学校。因为外面的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孩子很容易对这种节奏、韵律性不强的音乐感到无趣;然而,由于现在随处可听到重节奏的音乐,人们觉得这才是正常一般的音乐。理想上,在华德福家庭里要尽量避免从科技产品中发出的嘈杂声音,家长必须取舍家庭中要出现什么样品味的音乐。家长自己喜欢的音乐可以等到孩子不在家或是上床睡觉后才听,试着找出一些折衷方案。

录音播放设备在施泰纳在世的年代才刚要起步,我们无从得知他对电子设备、科技发展有何想法,但我们可以试着从中推敲。施泰纳很明确地表示,唱歌给孩子听、跟着孩子歌唱、让他们亲临现场演唱或演奏,这些对孩子的发展有所助益。认为透过现场表演音乐的人,某些情感、精神的元素会直接传达给观众,而听着音乐的人也空出心神的一部份,流露出自己的感动等等,彼此之间是有人与人交流的成份在,与电子音乐很不同。

回到学校教育,孩子会接触许多轻柔的五声音阶或五度音程氛围的歌曲。一年级学生开始吹奏五音笛,在某些学校,我看到竹制的五音笛,声音轻柔,非常好。全班一起吹奏五音笛时,即使有人吹错音,也不会造成不和谐的声响;要是全班都吹七音笛,只要有人出错,会造成不和谐、刺耳的声音。一年级的孩子还在透过模仿来学习的阶段,透过听声音与看老师的指法,他们学习如何吹奏笛子。在台湾,大人们应该要更勇敢地创作、在音乐中玩耍,小孩也会因此而更自由、更自在地接触音乐。

三年级以后的音乐教育

九岁以前还没进入到认知学习,孩子主要是以生命来体验世界,感受自己与周遭的人、事、物、整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但是一般来说,很多家长认为学音乐应该要尽早开始,所以很多孩子四、五岁时就开始一对一的音乐课;如果您也这么认为,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四、五岁开始学习乐器的小孩,与九、十岁才开始接触的孩子相比,到他们成长到二、三十岁时,不见得技巧就会比较高超。

我们也需要从更大的图像来看,我们活在这世上的目的为何?是为了追求功成名就吗?施泰纳给的答案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学习,是为了成为更完整、健全的人类,我们要发展自己的身体、心魂、心智;如果我们只是注重要求孩子每天练琴两、三小时,对孩子们发展身体、心魂、心智等是没有帮助的。我认识很多人,从小就在父母的驱策下学习音乐,每天练琴两、三小时,他们长大后有自主性时,往往就将音乐丢在一边。

所以最好是让孩子的气质、天赋慢慢显现出来,再决定如何培育他们音乐方面的才能。孩子在华德福学校,每天都在锻炼耳朵,每天都在唱、也在听,这样累积下来,他们的听觉会慢慢增强,他们从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下成长,到了八、九岁开始接触乐器,认真练习,一点也不嫌晚。

施泰纳说过,我们拥有最原初的乐器就是人的歌声,一开始要先唱歌,第二优先的是学习运用呼吸的乐器,也就是吹管类的乐器,但是交响乐团中的铜管与木管乐器,应该等到年纪更大才接触,因为孩子的呼吸系统、肺部还没发育健全,通常到十一到十三岁左右才适合进入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因为需要更大的肺活量,通常会更晚一点。

学习乐器的进程与乐器的转换

前述第一优先学习的是歌唱,然后是吹笛,接下来是弦乐器。

小提琴或大提琴(如果孩子喜欢低音)在孩子九岁左右可以开始学习。国外的华德福学校如果经济许可,会以必修课的方式让所有孩子学习。孩子学弦乐器需要一段时间学习听音准还有手指按弦的位置,所以需要一两年来观察孩子适不适合弦乐器。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尝试非常重要,因为弦乐器完全是透过我们的身体与听力制造出音乐,所以很多华德福学校会在三年级带入弦乐课;往往到了五年级,就可以清楚看出哪些孩子适合继续、哪些需要转换乐器。

学生可以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小提或大提琴,因为上学期刚开始学习高音笛,不适合马上又带入另一种乐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弦乐器课时,可以有一小组的孩子学习大提琴,其他人学习小提琴,这样的好处是将来四、五年级合奏课时,可以有大提琴的低音衬托,才不会都是高音域的小提琴声。每星期大约半小时、为期一年的个别课,最好一对一、预算紧的话一对二,一对三是不得已的极限。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加入乐团合奏课,必须由班上的音乐老师带领,因为个别课的老师不见得有带班经验。乐团合奏课应依能力混龄分组,让孩子与自己能力较接近的同学演奏。复音音乐的每条旋律线都不同,没有哪个声部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是老师可以善用的教材。

到了五、六年级,接触弦乐器已经两、三年,要是出现没有心或不适合继续学习弦乐的孩子(像是听不出音准等情形),这时孩子的肺活量比较足够了,才可以转换成长笛、单双簧管等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需要的肺活量要更大,因此要更晚些)。这些乐器比较不需要用听力判别音准,然而,吹管乐器仍然有细微的音差,是用吹进去的空气流量来控制,影响很些微,或许孩子再过几年能够发展出这样细致的听力。转换的选择也可以是打击乐,例如马林巴琴,适合节奏感强、身体协调度好的小孩,但爵士鼓之类无音高的打击乐器不适合太早接触。

中提琴也可以在五、六年级纳入转换的考量,学过小提琴而具备基本的音准判别能力、但琴音音色的处理比较不够细致的孩子,刚好身形或手形够大的话,可以考虑转换中提琴,未来在乐团里会很有帮助。中提琴不在三、四年级初接触弦乐器时学习,有几个原因:1. 中提琴本身较大、较重,对太小的孩子很吃力,很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伤害。2. 孩子必须另外学习识读中音谱。如果有孩子音准佳,小提琴拉得还不错,但是缺乏拉出优美音色的能力,可以考虑转换到中提琴。

考虑转换乐器时,家长或教师可以先带孩子去聆听管弦乐团的现场演出,让孩子亲身感受各种乐器的特质,让他们发自内心想要学习某种乐器——有些孩子可能会特别倾心中提琴成熟稳重的乐音,那就可以考虑让孩子转换。到了六、七年级之后,如果班上有一两位中提琴手,全班能合奏的音乐又更多元了,因为许多知名的优美音乐都有中提琴在内,让音乐的层次更丰富。当然,转换学习中提琴的孩子,过了几年后,说不定也能够发展出演奏优美细致的音色。

不过学校的弦乐课还是需要一位真正了解弦乐的音乐老师来做决定!

当然,即使开始了合奏课,还是需要持续个别课,如果孩子想选择直笛作为乐器,那也应该为他们找到专业的直笛老师,学了两年弦乐器后,也可以在五、六年级转换乐器的时间点,让孩子选择把直笛练习到优美的程度,这时候就要让他们接触各种不同尺寸的笛子,并让孩子进一步学习直笛吹奏技巧,有朝一日他们也有可能成为专业的直笛演奏家。

施泰纳说在生命的第一个七年,孩子要在善与爱的环境下成长;“美”在第二个七年是很重要的元素,因此与孩子创造出的音乐也应该尽可能是美丽的。如果我们从小给孩子的音乐教育非常扎实,但有些孩子经过多年的训练,还是无法分辨出音高细微的差异,这样的孩子就不适合弦乐器,我们要安排让他们认识更多不同的乐器种类,让他们感受哪种声音、什么乐器跟自己比较亲近、有好感。

笛子的部份,三年级开始学习高音笛,大约十一、二岁时带入中音笛,因为有些男孩那时候开始厌倦高音,有些人的音域也开始可以唱得比较低,合唱时唱中音部,也就是中音笛的音域;如果没有打算持续弦乐器的孩子,也可以试着专精在中音笛或是其他尺寸的直笛家族。所有学生加入弦乐器的学习以后,仍应该维持笛子的吹奏练习。

十三、四岁以前让孩子学习的乐器,最好都是以音高为导向;如果他们太早接触鼓组等只有节奏却没有音高的乐器,就会受到节奏的吸引,而永远丧失学习音高和旋律的机会。孩子有心学习爵士鼓的话,十三、四岁后是较适合的年纪。如果直笛已经吹得不错,第二项乐器(弦乐、木管、打击等)也学得不错,而还想再接触其他乐器的人,吉他可以在六年级后半段介绍给孩子,一开始用不插电的吉他,插电的吉他要到十五、六岁以后。

东方传统音乐

东方传统乐器或是传统戏曲,如果能在学校中学习、保存下来当然也很棒。孩子到了六、七年级如果能够学习属于自己文化传统的乐器或乐曲,这很重要,他们会对东西方整体的音乐与音声世界有较完整的认识。

钢琴

关于钢琴,外界认为越早开始成效越好,然而施泰纳认为钢琴不适合太早让孩子学习,原因是钢琴是一种机械性的乐器,只要用手指按键,声音就自动出现,不像歌声、吹管或弦乐是用自己身体制造出来、或是需要用上听力配合手指按弦才会有正确的音准。

钢琴很有用,但可以晚一点再学,例如四、五年级以后,并且是特别有音乐性,对于学校给的的歌唱、直笛、弦乐等练习都游刃有余的孩子才去学钢琴,或是九岁之后,孩子主动表示希望学习钢琴,而家长也有能力栽培,那么可以考虑,只是同时间直笛与弦乐器也应该持续,意味着孩子会花许多时间在音乐上。或许到了十二、三岁,孩子认为自己还是比较喜欢钢琴,想要把直笛或弦乐的比重降低,那时可以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不过基本上,刚开始还是要以1.歌唱、2.笛子、3.弦乐器的次序来接触音乐。

合唱

歌唱在整个学校教育的期间都要持续着,每天都要唱歌。有些孩子长大后渐渐不爱唱歌,但重要的是,带班导师或音乐老师心里对孩子要有期许,期待所有孩子都会加入歌唱的行列。如果成人对自己歌唱没有信心,想要加强的话,可以去找老师学习。如果音感不是太糟,可能只是有些细微的音差,可以在合唱团里和大家一起唱歌,会有所改善。不过如果是音感不够好的,就需要一对一的个别课,配合特定的练习,每天半小时,持续一、两年,是可以改进的。

男孩到了变声时期,如果有男老师陪伴在旁,会对男生继续唱歌很有帮助。有些学校到了孩子十三、四岁时,会让男生与女生分开来唱至少两年。女生没有变声的问题,而且她们这时的读谱能力与聆听和声的能力更加进步,可以运用更丰富的歌唱技巧,学习更困难的音乐。将男生与女生分开,对男生是种救赎,他们就不会因为变声时期的各种状况而被女生嘲笑,感到不自在,这对男生会非常难受。

如果唱歌时只有男生,有会唱歌的男老师陪同是再好不过的;要是只有女老师,她的意志必须非常坚定,帮助所有男生度过这个时期,协助他们找到适合的音域。如果老师有能力改写乐谱,可以将男生的声部改写成只有三到五个音的范围内。这时期的男生,有些人还能唱soprano(女高音)、alto(女中音),也有的人还没很稳定,不确定是alto还是tenor(男高音)的音域,也有的男生很快就转变到接近bass(男低音);不过通常在十四岁左右,很难找到能轻易唱出一个半八度音的男生,所以陪同他们的老师,要注意每个孩子的变声状况,找到适合他们音域的乐谱。

我曾任教过一间学校,男生与女生一起唱歌时,女生总是嘲笑男生,于是男生就不喜欢唱歌,所以我们就让男女生分开,男生就渐渐地喜欢唱歌了。有一位从来不曾开过口的男生渐渐开口唱,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的歌声优美,是很不错的男高音,所以在演奏会中,我开始让他有独唱的机会,这改变了他一生对歌唱的态度。

合唱应该是每天早上花45分钟召集所有七到十二年级学生(当然还有老师们)一同歌唱。澳洲的Newcastle学校如此实行过,他们只在前面放了四五支木工课亲手制作的精美谱架,上面放了当天要唱的乐谱,有兴趣读谱的学生就会挤在谱架旁看谱,通常是高年级的学长姐们,七、八年级的经常在旁边晃来晃去跟着唱,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往往开始对合唱有兴趣,反而成为团里的核心人物,他们会很清楚哪些人唱得好、哪些学弟妹在偷懒,会适时盯他们一下。所以最后很多毕业生因为太怀念、喜爱学校的合唱文化,毕业后决定回来当老师,继续为学校服务。

青少年阶段的音乐教育

施泰纳说青春期后的发展重点,是要用理智去认识世界。在音乐领域中,我们必须给孩子各种不同年代、国家、风格的音乐,让他们聆听、歌唱与演奏。如果让孩子平日爱听的流行乐在校园里成为主导音乐课的方向,我认为这是错误。毕竟我们不用给孩子这些音乐,他们闲暇时间就会去听。学校的音乐教育任务是带给孩子更多音乐选项,那些是如果老师不主动教,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听的音乐类型。

尤其这个阶段的孩子,很有机会因为突然接触到了某种结构非常细致的音乐,开启了他对不同音乐的爱好,这会改变他们的人生。另外,给予孩子更多不同音乐的可能性,也能够激励他们有更丰富的创造力,仿佛语言的词汇,他们越是累积多种音乐的聆听经验,就有越多能力和素材来创造或即兴音乐。

在国外,重视音乐教育的华德福学校,常会选用一些古典、大型编制的乐曲来挑战青少年,当然老师的投入度也要很高,例如韩德尔的弥赛亚合唱曲让高中部学生全体来唱,或是器乐合奏曲的选择也可以增强难度,或是试着演出歌剧。

总体来说,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是包围在五声音阶和五度音的氛围里,不需要认知性的音乐学习,但是要在生活中有大量的音乐体验,歌唱是第一优先的学习,大人要对孩子唱、也和孩子一起唱。小学一年级开始吹五音笛,三年级开始七音笛,并且也进入识谱、学习和声,笛子是仅次于歌唱,第二优先学习的音乐种类,它容易上手,价位不高,很适合作为搭配识谱学习的乐器。

小学三、四年级可以开始接触弦乐器,从小提琴或大提琴开始,团体课的人数不要太多,因为老师会需要仔细地一一调整手形、姿势和按弦的音准,接触弦乐器两年之后,可以考虑有些孩子继续学习弦乐器,有些可以转换其他乐器种类。在决定的过程中,需要有认识孩子的父母或老师陪伴,观察孩子的情况与兴趣,建议他们适合的乐器。没有音高、音量又大的打击乐还有电吉他等要留到高中以后。在整个学校生活的期间,随着乐器能力和识谱能力的开展,乐团合奏可以练习越来越复杂的乐曲,在音乐能力开展的过程中,歌唱、合唱也都应该要持续。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