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換齒之前(特別是七歲以前),良善的感官就蟄居在我們之內,但我們卻缺乏駕馭這些感官的能力;除非我們後來對自己童年的內在生命開始學著自我認識與覺知,否則我們無法運用這樣的力量。 作者:陳琪瑩 撰文:2
種子
先在自己之內經驗整個世界,然後再在世界之內經驗著自己——這就是種子的故事,種子的使命,也是種子的智慧與美麗。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6年7月22日 種子的神聖在於種子「可能於『無限』」,不論空間的
出生•之一
因為男性對環境的封閉性、排斥性,男性在準備迎接新生命之前,要從靈魂鍛煉起,讓心魂正確作用於身體器官,並因自我體上的強健,吸引願意入胎的靈魂。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6年5月31日 動植物本身不具自
生病的態度
如果你在疾病(過程)中找出了生病的意義,甚至生命的意義,你就絕對不會喪失生命。死亡只會尋找行屍走肉、找不到生命意義的人。 編者註:最近正處於生病的時期,出現過一次感冒,然後出熱痱,雙腳也都破了……生病
人,到底該怎麼做?
當大人自己不知該如何自處時,你身邊的孩子也會這樣。孩子吸收你、成為你,孩子複製著你對生命的「莫可奈何」。所以,若想要幫助自己從這樣的泥濘中起來、醒來,就必須有打破自己與(自己)慣性的覺知與勇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