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浅谈“同感/亲融感(sympathy)”与“反感/离斥感(antipathy)”

孩子在换齿(约莫九岁半)之前,因为同感,环境就是孩子的内在,孩子吸收着环境,全然地活在环境里;孩子在换齿与性成熟期间,因为反感,会开始区分/切分 自己与环境/外在,让自己可以锚定于自己之内。这种由“同感”到“反感”的游离/游移,会让孩子心神不宁,无法平衡,但绝非他们的故意。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6年7月29日

人的心魂生命被拆分为“‘过去’的‘图像思想’(生前的实相)”与“‘未来’的‘种子意志’(死后的实相)”:思想阻挡着意志发芽、成为可能,而让意志一直处在种子的状态,无法实现;也因为意志永远(停留)在我们无法触及的未来,我们才能真实进入物质性的现在——我们用“反感”隔离了所有的灵性,进入物质性的实存,而以“同感”连结我们死后存在/灵性的辐射,让我们能与我们的灵性生命一致。

补充说明一:意志是我们之内尚未萌芽的种子,是超现实(super-real)的,是未来、心质—灵质上的实相。思想是图像,是潜现实(sub-real)/在现实底下潜伏、潜流的,是过去曾经的形成。

补充说明二:人的思想并不存在,除非以图像的方式出现;思想能够发生是因为图像发生了成串的形变,让图像不再是图像、不再止于图像——思想是图像形变过程背后的“存在”,思想是我们生前的心像。

补充说明三:人的脑部与神经系统并不参与认知/思想活动,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认知/思想活动在物理性/物质性有机作用上的表达——脑是认知/思想活动的排泄/排遗与证明。

事实上,人就生活在“同感”、“反感”的交叉、交互作用里。

补充说明:这种“同感”、“反感”的交互、交叉作用就发生在神经被阻断的空隙;在这样的空隙中,我们得以和我们的身体真正连结。

“同感/亲融感”,让我们进入别人、失去自己,是一种亲近,被血液与意志推动——同感藉由“呼出”走入宇宙、外在。

补充说明一:血液阻挡/阻挠生命的存在与生长,血液进犯着生命,因为血液具有“生命性”。当生命面对着生命,就会抵触,无法共容。

补充说明二:因为血液的进逼作用,同感会让人肤色潮红/泛红。

“反感/离斥感”,让我们离开别人、回到自己/进入自己,是一种厌恶,被神经与认知强化——反感藉由“吸入”回来自己、内在。

补充说明一:神经并不阻挡生命存在,神经从来没有拒绝过生命存在;事实上,神经提供出空洞,让心魂、灵质可以有所居。神经保留了空间/空白,让(外在事物的)光线与色彩能不被扭曲地进入,让我们能与外在并行同在,而让心魂得以在其上工作。神经让我们得以成长与扩展,因为神经呈现着“死亡性”。

补充说明二:因为神经的退缩作用,反感会让人脸色苍白/惨白。

同感舒张、全向性,将我们的心魂生命转化成亲近意志的行动/想象;反感收缩、单向性,持续将我们的心魂生命压缩成思想/记忆——想象从同感中升起,记忆从反感中升起。

补充说明一:思想因我们的反感而形成“记忆”;反感要够强烈,“异质于我们的”才能以“图像”的方式“‘存在’于我们之内”——我们将“实相/发生”削弱成了“图像/影像”。记忆是强化(版本)的“反感”,要去记忆,也是因为那在我们之外、太不同于我们;跟我们相同,就已是我们,根本不用动用到“记忆”去记忆。

补充说明二:“想象”必须是种子、存在于未来,“想象”想成为灵性(的),所以创造之后就得被摧毁,稍纵即逝,无法捉摸;“记忆”必须是图像、存在于过去,“记忆”想成为物质(的),所以可以溶入我们物质性的存在,被保留成“印象”。

补充说明三:人会在思想/死亡中完全清醒,在情感中作梦,在意志中睡眠。

动物眼睛中的血液运动远比人类多得多,所以具有更强烈与外在环境的同感,同感因此形成动物的本能。孩子因为刚从灵性界下来,也在本能式的同感里;但人如果一直维持着孩子式/本能式的同感,同感会把孩子从人变成动物。

补充说明一:人用脑(以眼睛连结着脑)来思考,动物用眼睛来思考,动物以眼睛取代了脑,所以脑部发展不如人那么完全。动物的眼睛充斥着开展成扇形的血管,功能类似人体内的肝脏,所以看见外在的同时也看见了内在,而能进行实时而全面的思考;某些动物(如:鹰)的(集体性)心魂就住在眼睛里。

补充说明二:孩子这种天生同感的力量,来自黄道十二宫;黄道十二宫充满强烈的动物性力量。

而可以抵挡这种“被动物化”的力量,就来自“反感”;若非反感,人无以人性(化)——同感可以形成人之内的动物(性)本能,让我们过度受环境牵制、摆布;反感才能让我们学会抽离、脱离环境而能独立、自由。

孩子在换齿(约莫九岁半)之前,因为同感,环境就是孩子的内在,孩子吸收着环境,全然地活在环境里;孩子在换齿与性成熟期间,因为反感,会开始区分/切分自己与环境/外在,让自己可以锚定于自己之内。这种由“同感”到“反感”的游离/游移,会让孩子心神不宁,无法平衡,但绝非他们的故意。

补充说明:不要(光)用口头/嘴巴教育孩子,概念/观念对孩子完全无用;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老师、父母必须活出“‘个人性’的道德/被自己风格化了的道德”,让孩子在老师、父母的权威下,生出自然、正确的同感、反感。

意志是一种延伸,让我们愿意进入与对象(物、目标)的融合;认知、思想是一种切断/阻断,让我们与对象(物、目标)保持冷静与距离——意志中,我们同感;思想中,我们反感。

事实上,若非反感,我们不会形成头颅——头颅是我们随身型/可携式的宇宙;当我们创造出了自己版本的宇宙,我们就有了真实脱离宇宙的本钱,因为我们已经拥有,所以不怕失去。

人用反感来离斥、离开人的动物性,而离斥来自认知上的良知与道德。只要是道德,就脱离不了“禁欲/禁欲”,“禁欲/禁欲”是对抗动物性的练习与努力。

补充说明一:认知如果要成为“良知”,就不能太“客观”(冷硬),也要顾虑到“主观”,照顾到双方的私人(性)情感/情绪/感受。判断如果在情感/情绪/感受之外,就只能客观,却忽略主观,这样的偏向也会导致判断无法精准、正确。

补充说明二:“艺术/美学”是道德的基础,“艺术”的养成也在有意识地“重复(练习)”里,而且有种专心致志的优美,可以形成正确的纪律与记忆。“重复(练习)”是一种意志上的锻炼,却也是一种生命上的享受、喜悦,因为你在重复之中内化也突破了自己。

补充说明三:“道德”无法用“告诫”、“训导”的方式培养,那样的道德训诫/劝戒只会造就出一群害怕、懦弱而神经质的人,无法真正深入行动、深入生命、深入存在——但可惜的是,这正是很多教育与宗教在对人做的事。“道德”要从“艺术(性)”中(升)起来,从对生命的感激、喜悦与享受中(升)起来。

如果对某种特定环境有很深的同感,人就会对任何能想起那种情境的事物有特别的癖爱——气质虽在以太体上,但却被星芒体染色/着色;以太体虽未依赖星芒体,却让自己展现在星芒体那里,让以太体假装着星芒体、成为着星芒体。

人,不能过度同感于过去、逝去的自己;这样的人,只有昨天,没有明天——人,必须同感于未来、反感于过去,才能活出越来越进化的自己(但人也不能过度同感于未来,而忽略了当下)。

补充说明:有些灵魂被社会、环境制约的形象给俘虏了,这样的人就不(算)是真的人!人要活出自己内在最神圣的心像,不是活出外在给出的框架。

从“幼年期的‘情感意志(情感性的同感)’”发展到“老年期的‘情感思想(情感性的反感)’”,就是人心魂上独立的学习、过程与一生——人从不完整中练习完整自己,练习出真实的自己:人为了自己,以反感征服了外在的真实,而以同感形成了自己个人性的真实/实相。

补充说明一:孩子的身体能接收到生命智慧的所有,也在身质上肯定着自己,所以孩子无法明确区分身、心、灵;老人的身体完全失去了接收这种智慧的能力,在身质上否定了自己,所以老人完全区分了身、心、灵——孩子物质,却非常宇宙灵性;中年人心质;老年人灵质,完全失去宇宙灵性,老年人必须发展出自己“个人性”的灵性,而非倚赖外来的灵性。

补充说明二:孩子在情感上会先与意志脱离来形成与连结自己新形成的思想/认知,教育就是让孩子内在的情感能正确脱离过去的意志以准备正确的未来。

补充说明三:真实并不存在于外在、现象之中,而是透过我们一次次征服自己、克服自己而获得了我们自己的真实,真实才愿意向我们揭露自己。确切的真实会在我们通过死亡的门坎之后,没有保留地让我们知道。

同感、反感能彼此规律地消长、作用,人才得以整体,才是正确的情感、正确的呼吸。

曾经看过一场感动着我的优律司美表演,仅以这首多年前我写的心得诗,为同感与反感批注:

【内与外】 2012年4月 by 陈琪莹

我看见世界,我回到自己。
我感受着外在,我觉知到内在。
我走向世界的缤纷,我回到自己的沉静。

我在变化中看到世界,也看到自己;
我在收敛中看到自己,也看到世界。
我展放:展放自己进入世界,以春夏的盛放;
我沉潜:沉潜世界进入自己,以秋冬的回归。
我进入世界之中的自己,也进入自己之中的世界。

我在周缘,也在中心。
我是宇宙,宇宙是我。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