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漫谈课堂管理

我曾记录了03年在英国二所私立小学听课的感受:

“今天我听了一节音乐课,杂乱无章敲打出来的乐器声,使我的耳膜5个小时后还隐隐作痛。一位男老师,16位学生,孩子们根本听不进老师的指导,4个人乱弹一架钢琴,其他人乱敲打击乐器,能演奏美妙音乐的乐器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就是噪音。老师没有一点权威,课堂乱得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我想,对孩子不能过于尊重或放任,课堂上没有必要的纪律,孩子们既欣赏不了音乐的美、又学不到任何音乐知识,纯粹是荒废时间,损伤听力。”

“今天我去了五年级一班,老师是位50来岁的女老师,上周五这个班级的音乐会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却吵闹异常,原准备听一天的课,可吵得我隐隐头痛,午饭后我就回家了。老师说周一学生刚从家回到学校,还不能很快调整过来,再加上这周五就要放复活节假了,学生们比往常兴奋、好动。我感到如果孩子的成长缺乏纪律、约束,任其自由自在,想怎样就怎样,他们就会让人觉得有点疯颠,乱七八糟,没有内在的秩序。

四年级一班有一位调皮男生Max,他也是一刻不能安静,所幸全班仅他一人不能自控,课堂纪律还是良好,他身上的不安份,似乎来自天性,他不是故意要乱说乱动,他无法克制自己,今天的班级也有个别孩子是这样,也有些学生是因为缺乏老师、家庭的约束,失去自我约束。

六年级二 班,有13位男孩,几乎个个都很调皮,课堂上经常是闹哄哄的,除了15分钟的阅读时间外。老师选了一首竖笛曲,一位女孩大声嚷嚷:“没劲!我不吹!”“没意思,不好听!”几次喊叫,其他学生也有反对的,但老师没有改变主意,在喧闹声中坚持,终于:“一、二、三”开始吹了,反对最强烈的女孩也跟着吹。

接着老师讲了四种句型: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命令句,然后造句,请同学说出对应每种句型的句子。调皮的男孩们非常积极,踊跃的举手,他们参与课堂活动,虽然打打闹闹,经常做小动作。女孩较文静,但也有少数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总是笑眯眯的,很和善,实在管不住了就摇玲铛,男孩的吵闹声大得听不见老师说些什么。

这个班虽然课堂纪律差,但他们仍在吵闹中学习,他们对老师的问题反应强烈,即使这种反应有时是“反对”。相比四年级2班,没有发现任何人厌倦、乏味到了消沉、无动于衷的地步。

老师对学生出自真心的喜欢,虽然他们不守纪律,老师仍然爱他的学生,我能感觉到他的学生也很喜欢他,男孩的调皮捣蛋不是出于对老师的敌意,而是来自天性中的顽皮和活力。但是在声韵舞(又译为:音语舞)课上,就不同了,男孩的调皮一部分冲着老师来的。老师显得很生气,男孩们总是故意发出怪声或走错步,对老师的要求常常无动于衷。”

做过老师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有时比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具有挑战性,而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和任课老师有关。

198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地质队的子弟学校当老师,为了照顾我复习考研究生,在担任初中物理课的同时,让我教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课。看上去减轻了我的工作量,可是对我来说,学习唱歌比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要困难。

记得第一天上课,我叫学生们把音乐课本翻到第二页,有个学生跑下座位,来到我跟前:“老师,是不是这一页?”我觉得孩子好可爱啊,就说是的。接着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以致全班9个孩子全部跑到我跟前嚷嚷:“老师,–”。许多年过去后,我才意识到我的音乐课完全失去控制就从这一刻开始的。

我教他们认识乐谱里的1(Do)、2(Re)、3(Mi),可他们总是和我捣乱,读成数字的1、2、3。最头痛的是,我罚个别孩子到教室外去,他却异常高兴,满校园奔跑。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还爬在地上,我管这边的孩子,那边的孩子又乱作一团。情急之下,我拿起教棍,在他们的手上拍打,我还拎过学生的耳朵。可是这样的惩罚不起效果,因为每个学生都在瞎胡闹。最后,我的音乐课上成了故事课,我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安静下来。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赶到四川的什邡市,带着帐篷里的一群孩子唱歌、画画、讲故事、跳绳,他们的年龄从3岁直到12岁,我们没有教室,无论在露天还是在帐篷里,周围总是有许多家长,而我在这样的简陋环境里,竟然把孩子们吸引住了。

08年下半年我在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做周末班,上课前,我仔细想着每一个环节,怎样开始、怎样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外一个环节,怎样结束。那天我第一次和孩子相遇,提前45分钟到校,清洁并布置好教室环境,当上课时间到了,我没有自我介绍,而是先带他们做了手指游戏“有只小熊要过桥—-”,接着是唱歌,我们边唱边排队走到教室外,围成圆圈做起了伴随歌谣的动作。接下来的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没有孩子吵吵闹闹。

距离大学毕业教音乐课有20多年,这期间我经历了很多的事情,自身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还专门到国外学习了华德福教育。有的老师天生就能管理好班级,而我这样的人,却需要漫长的过程。我的一点感悟是:

首先要修炼得心平气和。经历了许多生活磨练后,一个人的心态会变得比较包容、豁达、沉静。

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参与的农田劳动、周末的打工,现在回忆起来,对我的体力是极大的锻炼,在精疲力竭之后,还得坚持再坚持,有时真的是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体力上的刻苦忍耐,逐渐转化为心理上的坚定、稳重和力量。

有一次我在某个园观园,发现午睡时间,孩子们在卧室里吵闹异常,通常我是不进卧室的,这次是例外,我进了卧室。孩子们东一个西一个,还有爬上窗台的。我拉住一个正在窗台上的5岁男孩,把他带到床上躺下,每当他想爬起来,我就用力把他压住。大概反复了40分钟,他安静下来睡着了。事后老师告诉我,这个男孩是最困难上床睡觉的,老师也弄不住他。我想我能把他按住,不是我的力气大,而是我的意志力坚强一些。

要发现孩子的喜好、兴趣。比如孩子喜欢童谣、故事、唱歌、画画、手工、游戏、玩耍等。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老师就容易被孩子接纳。

课程的每个环节要事先仔细考虑,怎样开始和结束,怎样引导和过渡,怎样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性。

还要考虑到出现问题怎么办?比如老师讲话时,学生插嘴。或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怎么办?什么样的惩罚对什么样的孩子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惩罚更好的方式?我在地震帐篷里带孩子们活动时,有2、3个10多岁的男孩,怎么也不配合,我就严肃的说:“如果没有准备好,请你们站在一旁。”于是他们就安静下来。对孩子的惩罚,只是针对他的某个行为,不针对他这个人,孩子是能够接受的。

当老师提出纪律要求时,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声调?如果和颜软语小声说:“请保持安静。”通常孩子不当一回事。如果老师用坚定、沉着的语气表达,孩子会觉得老师是很认真,老师的声音就会传递出一种力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会迷失方向,甚至感受不到“爱”。对孩子的爱一定伴随着界限,界限就像是父母抱着孩子的双臂,起到保护的作用。如果生活中孩子丧失了明确的规矩,他们会变得烦躁不安,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与孩子清楚的行为界线,老师和家长必须知道为什么。

我在《无条件的接纳》一文中提倡:“对于残疾的孩子,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对于性格不同的孩子,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我们还是要无条件的接纳。”在此,我想说明无条件的接纳是对孩子整个人的接纳,而不是认同他的一切言行。

现在的父母,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对孩子的宠爱往往超出了正常的界限,另一方面,他们小时候被管制太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自由,于是比较放任孩子的行为。英国华德福老师Baker认为课堂纪律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如果在家里,夫妻正在说话,孩子随便打断,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也不懂尊重别人。如果父母一方说:“对不起,我们正在说话,别打扰”,然后说完后,再告诉孩子:“现在你可以说了。”

从事非主流教育的少数老师,不太敢管孩子,生怕伤害到孩子。在我走访过的将近40个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家庭园里,如何明确言行界限,如何表达和坚持,如何针对不同的孩子做出恰当的反应,对年轻的老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来是为了更好的尊重孩子才办家庭园,如果丧失了基本的言行准则,以致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伤害,在我看来,可能不亚于传统教育造成的伤害。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