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漫談課堂管理

我曾記錄了03年在英國二所私立小學聽課的感受:

「今天我聽了一節音樂課,雜亂無章敲打出來的樂器聲,使我的耳膜5個小時後還隱隱作痛。一位男老師,16位學生,孩子們根本聽不進老師的指導,4個人亂彈一架鋼琴,其他人亂敲打擊樂器,能演奏美妙音樂的樂器在失去控制的情況下,就是噪音。老師沒有一點權威,課堂亂得不能進行正常的教學。我想,對孩子不能過於尊重或放任,課堂上沒有必要的紀律,孩子們既欣賞不了音樂的美、又學不到任何音樂知識,純粹是荒廢時間,損傷聽力。」

「今天我去了五年級一班,老師是位50來歲的女老師,上周五這個班級的音樂會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卻吵鬧異常,原準備聽一天的課,可吵得我隱隱頭痛,午飯後我就回家了。老師說周一學生剛從家回到學校,還不能很快調整過來,再加上這周五就要放復活節假了,學生們比往常興奮、好動。我感到如果孩子的成長缺乏紀律、約束,任其自由自在,想怎樣就怎樣,他們就會讓人覺得有點瘋顛,亂七八糟,沒有內在的秩序。

四年級一班有一位調皮男生Max,他也是一刻不能安靜,所幸全班僅他一人不能自控,課堂紀律還是良好,他身上的不安份,似乎來自天性,他不是故意要亂說亂動,他無法剋制自己,今天的班級也有個別孩子是這樣,也有些學生是因為缺乏老師、家庭的約束,失去自我約束。

六年級二 班,有13位男孩,幾乎個個都很調皮,課堂上經常是鬧哄哄的,除了15分鐘的閱讀時間外。老師選了一首豎笛曲,一位女孩大聲嚷嚷:「沒勁!我不吹!」「沒意思,不好聽!」幾次喊叫,其他學生也有反對的,但老師沒有改變主意,在喧鬧聲中堅持,終於:「一、二、三」開始吹了,反對最強烈的女孩也跟著吹。

接著老師講了四種句型:感嘆句、陳述句、疑問句,命令句,然後造句,請同學說出對應每種句型的句子。調皮的男孩們非常積極,踴躍的舉手,他們參與課堂活動,雖然打打鬧鬧,經常做小動作。女孩較文靜,但也有少數舉手回答問題。

老師總是笑眯眯的,很和善,實在管不住了就搖玲鐺,男孩的吵鬧聲大得聽不見老師說些什麼。

這個班雖然課堂紀律差,但他們仍在吵鬧中學習,他們對老師的問題反應強烈,即使這種反應有時是「反對」。相比四年級2班,沒有發現任何人厭倦、乏味到了消沉、無動於衷的地步。

老師對學生出自真心的喜歡,雖然他們不守紀律,老師仍然愛他的學生,我能感覺到他的學生也很喜歡他,男孩的調皮搗蛋不是出於對老師的敵意,而是來自天性中的頑皮和活力。但是在聲韻舞(又譯為:音語舞)課上,就不同了,男孩的調皮一部分沖著老師來的。老師顯得很生氣,男孩們總是故意發出怪聲或走錯步,對老師的要求常常無動於衷。」

做過老師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有時比教學內容和方式更具有挑戰性,而課堂紀律很大程度上和任課老師有關。

1982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到一所地質隊的子弟學校當老師,為了照顧我複習考研究生,在擔任初中物理課的同時,讓我教小學一、二年級的音樂課。看上去減輕了我的工作量,可是對我來說,學習唱歌比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要困難。

記得第一天上課,我叫學生們把音樂課本翻到第二頁,有個學生跑下座位,來到我跟前:「老師,是不是這一頁?」我覺得孩子好可愛啊,就說是的。接著第二個孩子、第三個孩子—以致全班9個孩子全部跑到我跟前嚷嚷:「老師,–」。許多年過去後,我才意識到我的音樂課完全失去控制就從這一刻開始的。

我教他們認識樂譜里的1(Do)、2(Re)、3(Mi),可他們總是和我搗亂,讀成數字的1、2、3。最頭痛的是,我罰個別孩子到教室外去,他卻異常高興,滿校園奔跑。上課的時候,有的孩子還爬在地上,我管這邊的孩子,那邊的孩子又亂作一團。情急之下,我拿起教棍,在他們的手上拍打,我還拎過學生的耳朵。可是這樣的懲罰不起效果,因為每個學生都在瞎胡鬧。最後,我的音樂課上成了故事課,我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安靜下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我趕到四川的什邡市,帶著帳篷里的一群孩子唱歌、畫畫、講故事、跳繩,他們的年齡從3歲直到12歲,我們沒有教室,無論在露天還是在帳篷里,周圍總是有許多家長,而我在這樣的簡陋環境里,竟然把孩子們吸引住了。

08年下半年我在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做周末班,上課前,我仔細想著每一個環節,怎樣開始、怎樣從一個環節過渡到另外一個環節,怎樣結束。那天我第一次和孩子相遇,提前45分鐘到校,清潔並布置好教室環境,當上課時間到了,我沒有自我介紹,而是先帶他們做了手指遊戲「有隻小熊要過橋—-」,接著是唱歌,我們邊唱邊排隊走到教室外,圍成圓圈做起了伴隨歌謠的動作。接下來的活動進行得非常順利,沒有孩子吵吵鬧鬧。

距離大學畢業教音樂課有20多年,這期間我經歷了很多的事情,自身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還專門到國外學習了華德福教育。有的老師天生就能管理好班級,而我這樣的人,卻需要漫長的過程。我的一點感悟是:

首先要修鍊得心平氣和。經歷了許多生活磨練後,一個人的心態會變得比較包容、豁達、沉靜。

在英國留學期間,我參與的農田勞動、周末的打工,現在回憶起來,對我的體力是極大的鍛煉,在精疲力竭之後,還得堅持再堅持,有時真的是把吃奶的力氣都用上了。體力上的刻苦忍耐,逐漸轉化為心理上的堅定、穩重和力量。

有一次我在某個園觀園,發現午睡時間,孩子們在卧室里吵鬧異常,通常我是不進卧室的,這次是例外,我進了卧室。孩子們東一個西一個,還有爬上窗檯的。我拉住一個正在窗台上的5歲男孩,把他帶到床上躺下,每當他想爬起來,我就用力把他壓住。大概反覆了40分鐘,他安靜下來睡著了。事後老師告訴我,這個男孩是最困難上床睡覺的,老師也弄不住他。我想我能把他按住,不是我的力氣大,而是我的意志力堅強一些。

要發現孩子的喜好、興趣。比如孩子喜歡童謠、故事、唱歌、畫畫、手工、遊戲、玩耍等。做孩子喜歡的事情,老師就容易被孩子接納。

課程的每個環節要事先仔細考慮,怎樣開始和結束,怎樣引導和過渡,怎樣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和主動性。

還要考慮到出現問題怎麼辦?比如老師講話時,學生插嘴。或學生不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怎麼辦?什麼樣的懲罰對什麼樣的孩子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懲罰更好的方式?我在地震帳篷裡帶孩子們活動時,有2、3個10多歲的男孩,怎麼也不配合,我就嚴肅的說:「如果沒有準備好,請你們站在一旁。」於是他們就安靜下來。對孩子的懲罰,只是針對他的某個行為,不針對他這個人,孩子是能夠接受的。

當老師提出紀律要求時,用什麼樣的語氣和聲調?如果和顏軟語小聲說:「請保持安靜。」通常孩子不當一回事。如果老師用堅定、沉著的語氣表達,孩子會覺得老師是很認真,老師的聲音就會傳遞出一種力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會迷失方向,甚至感受不到「愛」。對孩子的愛一定伴隨著界限,界限就像是父母抱著孩子的雙臂,起到保護的作用。如果生活中孩子喪失了明確的規矩,他們會變得煩躁不安,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給與孩子清楚的行為界線,老師和家長必須知道為什麼。

我在《無條件的接納》一文中提倡:「對於殘疾的孩子,我們要無條件的接納,對於性格不同的孩子,我們要無條件的接納,對於有不良行為的孩子,我們還是要無條件的接納。」在此,我想說明無條件的接納是對孩子整個人的接納,而不是認同他的一切言行。

現在的父母,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對孩子的寵愛往往超出了正常的界限,另一方面,他們小時候被管制太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更多的自由,於是比較放任孩子的行為。英國華德福老師Baker認為課堂紀律與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如果在家裡,夫妻正在說話,孩子隨便打斷,這樣的孩子到了學校也不懂尊重別人。如果父母一方說:「對不起,我們正在說話,別打擾」,然後說完後,再告訴孩子:「現在你可以說了。」

從事非主流教育的少數老師,不太敢管孩子,生怕傷害到孩子。在我走訪過的將近40個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家庭園裡,如何明確言行界限,如何表達和堅持,如何針對不同的孩子做出恰當的反應,對年輕的老師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本來是為了更好的尊重孩子才辦家庭園,如果喪失了基本的言行準則,以致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傷害,在我看來,可能不亞於傳統教育造成的傷害。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