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们一方面继续保有那天马行空的想像世界,一方面也随时可以进入一个贴近多数人的真实世界。
编者注:感谢石山书院的老师们,乐于分享,为便于阅读并保证原文的完整性,我们近将其转为简体,文中部分用词(比如,娃得福)并不影响阅读,故不做修改。
本文由“石山书院”及作者共同授权,严禁转载演讲:诗婷老师
整理:宥桦老师
原载:石山书院
有一天芭蕾老师对男孩说:“你下礼拜来上课吧!”
有一个故事很能传达这个学期末我和老师们预备期末报告时内心的感触,这故事已经拍成电影,片名是“舞动人生”。故事发生在经济大萧条的英国,当时很多劳工为抗争而罢工,一位矿工父亲虽然面临家庭经济的窘境,仍然每周拿出学费让儿子在课后学拳击。拳击课的地点就在镇上的体育馆,那体育馆的场地正好分一半,一边有许多男孩在学拳击,另一边则都是女孩在学芭蕾,这矿工的儿子常常趴在分隔的栏杆上看女孩们跳芭蕾。芭蕾老师看了很多次,有一天,芭蕾老师对男孩说:“你下礼拜来上课吧!”男孩于是把学费全给了芭蕾老师。每个礼拜,男孩仍然按时背着拳击手套出门,但他其实没去打拳而是去上了芭蕾。整个故事描述这男孩如何成为知名、成功芭蕾舞者的历程,当然过程中有许多挣扎和冲突。有一天,男孩的爸爸发现儿子学芭蕾的事,他又怒又羞,他的想法里男人跳什么芭蕾呢?儿子学舞让他觉得丢脸至极。也许是命运,在圣诞节前夕,这父亲和朋友喝得七分醉意,恰好撞进体育馆,他意外的看见儿子正在练习舞蹈学院考试的舞曲,儿子的舞技精湛,他看得叹为观止,那是个关键的转折,从此这父亲不再反对儿子学舞。
那一刻,那父亲认出了我的孩子是谁,那芭蕾老师认出了这孩子的天赋
对我来讲,这故事里传达一种“认出”或说“认得”的概念,是我今天想和所有家长、老师分享的。我认得我的孩子吗?我认出他的与众不同了吗?就在芭蕾老师说:“你下礼拜来上课吧!”的那一刻﹔就在父亲酒醒之后拿了钱给儿子说:“舞蹈学院的报名费不用老师出。”的那一刻,那父亲认出了我的孩子是谁,那芭蕾老师认出了这孩子的天赋。一直以来我认为这“认出”、“认得”是做老师、做父母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天底下没几个人可以被认得、可以被认出。有多少时候我们面对着能力不被看见、不被了解的孤单,多少人终其一生无奈地等待着伯乐出现。
我们从观察孩子的情感发展中,看见“群我关系”的四种典型
回到认得的概念,在幼儿园,就有工作了。这学期我们关注情感教育这个主题,在整理所有老师的回顾报告时,我理出一个很有趣的图像,我们从观察孩子的情感发展中,看见“群我关系”的四种典型。我在这里先划一个大圆来代表群体,这四个点代表不同的个体,不同典型的孩子。
♦ 这个典型的孩子有热络的人际关系,互动多因此冲突也多
先说这个大圆里的这个点,这个典型的孩子有热络的人际关系,喜欢跟很多孩子玩,互动多因此冲突也多,所以我用这样的曲线来表示他和群体的关系。老师经常听到这类孩子说:“这是我的呀!”、“可是我现在就需要啊!”、“大家快点来,像我这样玩很好玩哦!”其他同学因此常对他说:“宝贝是大家的。”、“我还在玩,你要跟我借才行。”、“不是,不是这样玩,应该要这样玩。”总之,这类孩子很在群体之中,有些家长为这样的孩子很头痛,可是别忘了,他们冲突多是因为他们和人的互动多啊!如果我们积极引导他们解决冲突,他们其实是更快获得丰富人际技巧的一群,娃得福的老师也非常清楚这个典型的功课是帮助他们认识人与人的界线,以及解决问题、协商、道歉、原谅、和好的能力。把这种典型的孩子放在一般的学校里我也没有太多的担心,因为他们的需求非常外显,老师们几乎不可能遗漏掉,甚至许多老师花最多的时间在他们身上。
♦ 他常常想跟别人玩,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能力加入群体之中
再看这个点,我把他画在圆的外面,同时我画了一个向着大圆的箭头,因为这个典型的孩子很想更进入群体之中。每个班级里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乖、安静,几乎不跟任何孩子起冲突,老师交待的事情、订下的规矩也很能遵守。他的需求是什么呢?他常常想跟别人玩,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能力加入群体之中。有时候,他试着靠近了,但也许另外一个小朋友并没有注意到他的出现,一个不经意的身体移动,他就以为别人拒绝他,闷不吭声的缩回自己的角落。我一再提醒娃得福老师要认出这些孩子,主动和这些孩子建立关系、做这些孩子的玩伴。在陪伴这个典型的孩子时,常有个指标性的转折∣原本他们在学校遇着委屈只跟爸爸、妈妈说,不跟老师说,当他们愿意跟老师说的时候,就表示他距离主动、自在进入群体的时间近了,最后他也学会大方地说:“我想要跟你一起玩。”、“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做这个。”
♦ 他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喜欢剧烈、活泼的,也可以专注静态的活动,但他们需要“自己的时间”!
另外,我们也发现一个类似上面那种安静、内向但却又不一样的典型,这些孩子的点落在圆外面比较远的位置。这个孩子很有趣,老师观察他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游戏跨距很大,可以喜欢很剧烈、活泼的活动,也很可以专注于静态的活动,但有个特点,他们需要“自己的时间”!
在自由游戏的时候,他常常想要一个人玩,他很享受单独游戏,做复杂的设计、创造与建构。严格说起来,他没和人发生冲突,但是他却面临一些拒绝人的困扰,有孩子想跟他一起玩,他平静的说:“我不要,现在我想自己一个人。”被拒绝的孩子经常挺失望的。我们的老师在讨论中问了好几次,他到底算不算有情感发展的困难啊?他的人际互动不足吗?老师们一次一次的自问,一次一次的观察,最后大家确认“他真的没有人际困扰、情感困扰”只是别人有困扰!当他很想要自己的时间时,群体到底能不能尊重他想独处的需求?看清楚这类孩子的需求之后,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忙其他孩子认得这个孩子现在想要自己一个人玩。我们发现这类孩子对于独处的需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在群体中经常显得早熟,想玩的东西比较复杂,常常其他同学没法做他恰当的玩伴,我们几乎可以想像当这样的需求没被认出、没被接纳时,不明究理的大人语带批判地说:“你要跟别人玩啊!怎么都不让人加入呢?你很小气耶!”。
♦ 她一直想要自己的时间的需求够满足吗?或者总背负着“我是孤僻的”这样自我否定的罪恶感?
几年前,我的一位好友得淋巴癌过世。在她的丧礼上,她母亲特别和我说了几句话,我惊讶地从她母亲的话中发现她认为女儿是个十分孤僻的孩子,这和我所经历的完全相反啊!
她曾经拿过保险经纪人年度销售冠军,走之前是补习班名师,这样的人会孤癖吗?她母亲的话引我把我和好友生前的对话拚凑起来,我记得她说过小时后被指为个性孤僻的事,人际相处常让她觉得是个负担,工作的时候她热络的和家长谈话,但下班后她希望最好都别在路上遇到家长,偶尔在超市里遇见家长,她会试着闪避,好省去那烦人的招呼、寒暄。我觉得她非常好相处,也认为她一点都不孤癖,她也说自己中学时好几次拿到成绩单的的评语是“善解人意”四个大字。这次我们探讨这种很需要自己的时间的孩子时,我想起了这位好友,我在想她一直想要自己的时间的需求够满足吗?或者每当她想要独处时,总背负着“我是孤僻的”这样自我否定的罪恶感?
群我关系图上的四个点并没有哪一个比较好或是不好
我想这群我关系图上的四个点并没有哪一个比较好或是不好,他们只是单纯的呈现出每个个体和群体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每一个点都自有它的优势,每一个点也都有它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所要做的是协助每个个体在他自然的基础上,继续保有他天赋的优势,同时突破自身的限制。
他们渴望成为群体的焦点,尤其擅长戏剧化的表达
还有这个点,这个典型的孩子很妙,有能力的老师会使这样的孩子为班上带来欢乐与幽默。他们的箭头朝向自己,因为他们渴望成为群体的焦点。他们尤其擅长戏剧化的表达,老师描述这孩子第一天来上学,一旁有个小朋友正在铲沙,有些沙子刚好落到这孩子的头上,他反应:“呜!鸟大便,鸟大便……。”老师解释那不是鸟大便是沙子。另外一次,这孩子和同学有一些小小的身体碰撞,他又戏剧化的说:“呜!你撞到我的心了,我的心好痛,我的心碎了。”还有一次,老师才帮忙解决了他的心碎,可是他竟然又哭起来,老师问:“不是已经好了吗?问题解决了,我们就不难过了呀!”他回答:“我现在难过的是另一件事啊!因为我想起他上次说不要来我家住,但我真心邀请他啊!”我们大家听他的故事常常笑不停,我脑海里则一直跳出喜剧演员“金凯瑞”的画面,他有部喜剧顶卖座的叫“王牌天神”,他的表演非常夸大,眼睛睁得好大,嘴巴张得更大。有一天,我看他接受专访,有趣极了,他可以一秒钟就从前一个角色跳到下一个角色,速度之快,强度之夸张。只是,你们知道这王牌天神的困扰吗?太夸张了!对,结论就是太夸张了,他们常常把身边的同学吓死了。同学和他的互动,他夸张地回应,开心的事倒好,遇上冲突就紧张了,他的同学冤枉地说:“我真的只是『轻轻的』,轻轻地碰了一下而已。”通常这孩子顾不得同学那着急的情绪,或者该说他根本就是期待别人也用同样戏剧化、夸张的方式来安慰他。
帮助他们一方面继续保有那天马行空的想像世界,一方面也随时可以进入一个贴近多数人的真实世界。
他们的情感非常丰富,应该算是四个点里最丰富也最细腻的人,但这代表他们也是最容易受伤的人。研究群我关系图时,我们后来觉得这其他三个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唯独这个王牌天神的点不应该只在这平面上,他得挑高浮出这纸面,因为他随时就飞到天上,他戏剧的天赋让他随时都能进入天马行空的想像里。老师们清楚的看到这个典型的孩子需要建立对环境更贴近真实的诠释,或说建立更贴近这世界里多数人的诠释。 这非常重要,我们得帮助他们看见其他多数人这“属地”的世界如何,否则看似存在于同一个时空,他却觉得别人怎么和他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原因是只有他一个人在天上啊!“喔!那是很像鸟大便的沙子,那不是鸟大便,是沙子,来,老师帮你拍掉就好。”“喔,你别心碎了,你可是我的心肝啊!你的胸膛还好好的呀!容易心碎是玻璃娃娃,这是小伤,你当得起的。”他需要老师在每一次遇到状况的时候给他一个更贴近真实的诠释,使得他在未来,一方面继续保有那天马行空的想像世界,一方面也随时可以进入一个贴近多数人的真实世界,与人建立较扎实的人际关系。我可以观察到金凯瑞就是有这样来去天地的能力,他可以这样咻~的跳到天空上表演,也可以回到地上的现实世界工作,受访时记者问:“这是一个很难的角色,你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挑战呢?”他就这样夸张地表演“Because I Love Money!”他夸张地说他爱钱,一会儿他又恢复正常地说:“因为导演非常支持我,我也想挑战更宽广的戏路。”
为什么娃得福的老师能做到?要老师们产生认出孩子的能力更是一项专业发展严格的挑战
我希望家长理解要被认出不容易,要老师们产生认出孩子的能力更是一项专业发展严格的挑战。我想和家长分享我们的骄傲,娃得福第一个十年,建立了一群非常专业的教师团队。今天我谈群我关系,里头所有案例来自雅婷老师,一个应届毕业后来娃得福任教近三年的老师,她可以达到这样专业细微的观察,她很优秀,但她有没有特别好?为什么娃得福的老师能做到?其实我觉得每年的社会新鲜人应该都能在三年内达到相当的专业表现,但关键是工作环境是否支持,他们必须经历从学生转为专业的转变,她不该被太多非必要的压力困扰,她不该承受幼教工作商品化的不当要求,她也不该被非必要的行政事务打扰,她需要很多的支持和专业的引导、在职训练,那么她就可以做到。在看到娃得福老师的专业成就时,我觉得好满足,好希望这个成就家长也都看到,并且给予这些年轻的老师更多支持与肯定。
这样的成就也来自团队的累积
当然这样的成就也来自团队的累积,我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解释。现在磊川的小六这一班是在他们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学骑单轮车的,五上一开学,孩子们一拿到单轮车,十二个孩子花了一学期奋战,到学期末时全班都会骑单轮车。当他们升上六年级,学弟妹升上五年级,你们认为这第二班要多久才可以全班都学会骑单轮车呢?答案是他们全班只花了三个礼拜。为什么呢?因为学长、学姐都来指导。想当初学长姐们可是花了整整二十周耶!二十周跟三周差别很大,这就是团队的累积,省去了拓荒时的摸索,第二班用不到六分之一的时间达成了学长姐过去的进度。外加一则趣事,五年级秋莲老师发现全班都会骑单轮车之后,有时游具室里居然有单轮车被闲放在那里,没人骑,秋莲老师于是也牵出一辆单轮车,自己也来挑战看看,六年级梅洲老师去年没学会骑单轮车,她说太难了。三年级子瑄老师看着秋莲在单轮车上摇摇晃晃、停停骑骑,向秋莲落了赌局:“如果圣诞节之前,你能从这里骑到大王椰子树那里(那时候磊川还在忠孝路旧校区),我就买一辆给你。”隔天秋莲老师跟班上孩子说:“如果我在圣诞节之前骑到那里,子萱老师就要送我一辆新的单轮车!”全班小朋友也被激起了斗志,每天下课时间,好几个学生“个别指导”秋莲老师骑单轮车。十二月二十三号下午四点多,秋莲老师骑到后门口了,比到大王椰子树至少又多了三十米。那个晚上,秋莲老师MSN给办公室的惠秋老师:“你可以去订单轮车了!”
我盼着一群优秀、专业的娃得福家长诞生
我知道有时候我们着急,觉得好教育、好观念落实普及得不够快,但从娃得福教师的成长,磊川孩子的发展,我们又找到了鼓励。这个十年的关键在家长,我盼着一群优秀、专业的娃得福家长诞生。希望大家都记得,这个学年的上学期,我们探讨过幼儿意志的发展,家长会的主题有意志力、饮食、工作与游戏等,这学期我们刚完成的是情感教育,接着,我也预备好挑战华德福教育意志、情感、思想中“思想”的这个主题。虽然以七年发展论来说,第一个七年是意志,第二个七年情感,第三个七年才是思想,但其实三项心灵功能在生命历程中一直交织发展,第一个七年里绝对有关于“思想发展”必要的预备。让我们一起努力,从学校,也从家庭,一起预备孩子有果决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清明的思想。
读了这篇就很想看芭蕾老师那段提到的电影,应该是我喜欢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