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鲁道夫·施泰纳的社会理念系列】之:基础社会法则——理论与实务

歌德馆

编者注:本文长达一万两千多字,可能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长了,但是考虑到他自身的完整性,我打消了拆分成几部分的念头。当然了,这样的深邃而又切实值得思索的文章,并不适合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人们,他会遇见想要阅读他的知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标题冒号前的内容为编者所加,是为了将前后三篇连贯起来。

本文由“人智学教育基金会”授权刊发,严禁转载

撰文者:盖瑞·蓝博
翻译者:陈脩平
原载链接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本文是盖瑞·蓝博为《生机互动(Biodynamics)》杂志所撰写的系列文章之首篇,主题是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的社会理念(1)。

系列文章包含施泰纳提及的基础社会法则、三元社会、以及合作经济(associative economy)的原则。(内文中以绿色字体呈现的内容表示引自施泰纳的著作或谈话)

前言

生机互动农业的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1861-1925)关注新的农业生产方法,那是建立在由灵性知识出发的对自然与人类之理解,不仅如此,他也考虑建立适切的社会经济模式,以使新的生产方法足以“供应全世界尽可能多数的区域,疗愈大地,并使改良后产出的作物能够滋养到各个层面。”(2)为此,他嘱咐在1930年代赴美国传授生机互动农法的门生─埃伦法·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不只探究自然科学,也要研习经济学。

施泰纳1924年于德国的科伯维兹(Koberwitz)开始讲述生机互动农业课程,当时是由卡尔(Carl)伯爵以及约哈娜·基瑟林(Johanna Keyserlingk)伯爵夫人主持的讲座,施泰纳与伯爵密切互动,共同为农业发展新的社会模式。他们的工作以基础社会法则以及三元社会的理念为基础。其中一个努力是创立了一个结合商业与文化活动的“来日(Coming Day)”控股公司。基瑟林伯爵是该公司农业部门的经理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超级通膨的影响,这个创业之举最后以失败收场。

然而,自此以后,全球各地许多社会机构的创立者以及社会运动的行动者受到施泰纳社会理念的启发。这些倡议作为以及运动包括社群支持型农业、社区土地信托、道德银行(3)、绿党、替代货币(4)、选校方案(5)、医疗自由(6)、组织发展、照顾年长者及特殊需求人士的社区等。虽然如此,非人性的竞争市场体系使得生机互动农业的整体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美国,生机互动农业并未如施泰纳所预期的那样蓬勃发展,只有在一些以直接行销方式或是特定的利基市场里才能获得应用。本文及其后的系列文章旨在阐述施泰纳由灵性认识出发的社会理念,希望能激发农业整体的新经济模式,并扩大生机互动农业的触角以及影响。


蚂蚁和蜜蜂生存所系之本能;原住民族至今信奉不渝;伟大的灵性导师总是铭记在心;而现代人要有意识地重新学习的社会准则-那就是,合作、互助、关怀他人,比自私、竞争、为己聚敛对社会更加有益。(7)

鲁道夫·施泰纳─灵性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改革者─早在1905到1906年之间就针对这个社会准则开始演讲撰述。之后,终其一生,他以各种不同方式论述这个理念,并称之为“基础社会法则(fundamental social law)”,表示那是从灵性世界而来、应用在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基本准则,它是“灵性科学里由来已久的信条”、“所有奥秘知识里最古老的主题”也是“如自然律一般确然无误的定理”。(8)
用现代的话语来阐明基础社会法则的其中一例如下。

个人工作越多是为了社会利益及他人需求,而社会越能保障每位工作者衣食无虞并能尊严地生活,则社会必定更加繁荣安和。(9)

无论什么身分地位,个人都可以应用此法则在生活里小规模地实践,但是,要落实在更大的规模上,则意味着在既定的社会组织与制度方面,几乎所有层面或多或少都必需有新的思维及转变。这些变革包括我们的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研究所、企业所有权的形式、经济市场、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组织。现在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大多都助长与鼓励竞争、自私自利以及个人财富的聚敛,阻碍了人类内在潜伏的社会性之开展,也压抑了个人或群体由内在理念或利他动机而来的努力。(10)

虽然现况如此,然而过去二十多年来,有许多倡议社会责任、公民参与、环境永续的作为在全球各个角落遍地开花,不过大众对这些活动的认识相对不足。这些运动代表人类意识以及关注的明显转变,有几本名著记录了这些变化:大卫·科登(David Korten)所着之<大转向:从帝国到地球村(The Great Turning:From Empire to Earth Community)>以及保罗·霍肯(Paul Hawken)所着<看不见的力量:世界最大的运动正在发生,为什么没人看见?(Blessed Unrest:How the Largest Movement in the World Came into Being and Why No One Saw It Coming?)>。(11)

施泰纳认为基础社会法则不应只被视为伦理格言,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人群互动的准则,这种协调合作的互动方式构成新经济的基础。(12)多年来,施泰纳持续延伸此法则,特别是在谈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时。接下来就提供一些这方面的论述。(13)

由社会安排(social arrangements)所导致之贫穷、匮乏、苦难皆肇因于自利心态或是自我中心。

社会或社群里的人们越是出于自利心态或是自我中心地工作,就会有越多的贫穷、匮乏、苦难出现。直接参与交易者或许没有明显地感受,而这些影响也不一定立即发生,但这些后果终究在某时某地会出现,这样的因果关系就像自然界里的物体受到重力法则的作用一样明确无误。今日,相较施泰纳所处的时代更是如此,我们也可以说人类的自我中心以及贪婪是造成环境破坏以及生态浩劫的元凶。

基础社会法则与当今普世流行的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反差,后者鼓励人们以自我利益和竞争为出发点,并且累积个人财富,相信社会整体也能因此更加繁荣兴盛。(14)

社会组织以及社群的样貌映照着人们的态度、想法与感受,包含创立者以及持续参与其中的人们。

愿意负起社会责任的组织是由心怀社会的人们所经营的,他们在其中展现社会敏感度以及社会技能。反社会的组织则是由反社会的思惟与感受所造成,而那些思惟与感受存在人们心里。要克服组织或社群的反社会倾向,所需要的不只是外在治理或是行政上的改变,也不只是改善员工的外在工作条件。同等重要的是,工作于其中、管理、甚至投资这些组织或社群的人们透过改变自己的思惟与锻炼自己的觉察,持续努力克服他们自身的反社会特质。

关怀他人是社会生活之基石。

迈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人们需要在经济生活的各方面更加关怀彼此。消费者要关注那些生产与配送商品与服务的人们,生产者要真正顾虑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投资人要妥善照顾员工的福祉利益,如此等等。

为了克服自利心态或自我主义,人们需要灵性化的世界观或对万有、宇宙起源的一种信念。

破碎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或是僵固的宗教教条都无法孕育出充足的内在力量,以抵御经济生活中的自我中心。经济需求、生存挣扎、残酷竞争等在在都需要灵性化的世界观或宇宙论作为平衡的力量,它们点明宇宙的起源和演进、所有存在与事物皆相互关联、也道出经济生活在世界演进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未来的方向。在个人的层次上,一个统整广泛的灵性世界观可以赋予人们生命意义,并支持人们去理解和面对命运中的处境。无论个人的生命际遇如何,由人性出发的灵性努力永远不会白费。

组织或社群需要一个所有成员都感同身受的精神使命。

抽象理念或是理论性的使命或愿景宣言无法激励人心,也无法协助人们克服自利行为的动机。所有的工作都必需具体连结到一个精神使命。人们需要感知到自身的付出有益于整体人类并符合人性发展的目标。人类演化到目前的阶段,在最细微不起眼的事物或活动上,我们都必需找到与神圣目的相连结之处。工作者或社群成员─无论他们负责的任务为何─需要知道并感觉他们在整体人类演进中扮演的角色。个人所选择参与的社群或是效劳的工作彰显著背后更大的整体或目的,只有当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连结那个庞大、崇高、隐身之后的整体图像时,才有可能摆脱私己之贪图野心以及竞争掠夺之本能。正如本身曾为黑奴但后来创办了塔斯基吉学院(Tuskegee Institute)的布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所言(15):

“无论何种事业,只有达到完全忘我的境地才有可能成功,也就是说,在更大的目的或意义中丧失自我……一个人能放掉多少自我,就能相应地从工作中得到多少至乐。(16)”

组织或社群的精神性必需让所有人感同身受。否则,自我中心、反社会性的力量便会滋生蔓延。

合作以及有效的团体协调有頼于人们聚会与互动时心中所保存的意向或态度。

每一次的人际互动、每一个聚会场合都是与高层次存有进行正面交流的机会。以基督教的话语来说,耶稣也谈到此种可能性:“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17)”对他人的真实关注与包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创造出一种氛围,使得仁慈宽厚的造物主可以参与、协助、启发这一群人。由偏见、自私、竞争造成的隔阂越多,灵性注入的力量与帮助就越少。社群精神可以如实地活在社群成员之间。经济生活提供无数机会让人们建立合作关系,透过同心合作加速世界以及人类的再次灵性进化。

我们需要新的对话艺术,才能在经济生活中以符合基础社会法则的方式工作,并且以合作精神形成伙伴关系。这新的社会性艺术让人们聚精会神地倾听,发言时表达的内容是由灵性启发而来的见解、真实诚恳。玛悠芮·史泼克(Marjorie Spock)的散文“歌德式谈话艺术(Goethean Conversation)”(18)便是朝这个方向的努力。另一个参考则是由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urg)发展出来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19)(20)。

对他人展现更多的关怀需要图像化思考或想像式思考的能力。

我们必需能够把经济交易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具体图像化,而不是抽象地思考。我们必需能够想像他人所处的情境,能够具像化任何交易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充满想像的思考让我们更能设身处地、贴近他人,而抽象的经济思维容易使人僵化、冷漠,无感于周遭的情境以及他人的需求。

基于社会责任感的经济生活需要有搭配的教育措施及文化生活,才能培育充满想像或是图像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只有聚焦在抽象思维。

借由持续在人类身上培育社会性的能力,才能中和、平衡反社会性的力量。

人类心魂里包含着社会性和反社会性的潜能。然而,现代的人类演进朝着更强调个人主义的方向发展,其结果自然是滋养并壮大人类内在的自我中心以及反社会力量。这股反社会力量需要由更强大的社会性力量来制衡。有三种方式可以促进社会性力量:(1)适当的儿童教育不仅是强化个性,也要培育社会性的理解、社会敏感度以及社会技能(21);(2)成人透过特定的内在锻炼以促进本身的社会性能力(22);(3)建立外在的社会形式与架构以促进具有社会责任感而不是自我利益的行为(23)。

若要人们为社会或是社群而不是为己工作的话,那么人们必需感觉自己是社群里平等参与、有价值的一员。

无论地位、职称或是所负担的责任,人们都需要某种感觉以认可自己是社群里平等参与、有价值的成员。这样的需求引导我们关注权利领域,并且强调民主、平等的必要。要建立一个以利他情怀为工作动机的社群,成员之间的平等尊严是必要的前提。

劳动是一个权利相关的议题而不是经济议题。所有劳动者都应该获得能够保障生活的工资。

即使个人依照灵性化的世界观而生活,他们所属的组织或社群也有精神使命,若他们的所得不足以支持基本生活需求,那么人们为了生存还是被迫要进行利己自私的竞争。

对劳动者的工资给付不应只考量市场供需的力量;对工作者的薪酬支付是为了让人们可以自由地为社会付出,而不是只为了金钱工作。薪资的定位不应该是像佣金的概念,直接对应到工作产出,而应该和基础社会法则有更多的关联。

所有工作者-无论其位阶或职衔-只要是为了社会中存在的需求而工作的话,就应该有权利领取一份使他们生活无虞的工资,这个收入要足够满足基本与尊严生活之所需,符合他们所处的社会里一般的生活水准。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这是基本的民主权利,经济体必需把这样的成本视作理所当然,就像一个经济体也必然面对天然资源供给的限制一样。

然而,这个权利不应被理解为保障工资,有能力却不愿意工作但仍享用其他人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人就不应享有那份保障生活的收入。

劳动不应被视为经济商品。

工作者以及管理者都应该被视为产品的共同制造者与共同所有者,并分享整体制造的利益收入。如此一来,员工与主管都必需分担生产效率以及产品或服务品质的责任。生产力以及效率必需转变成一种道德责任,所有工作者与管理者自由地为社会扛起这份责任。

职业与社会责任感的理念必需合而为一。

每个人在社会责任的理想与个人外在工作之间取得协调一致的连结,这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如果社会情境或是经济需要迫使人们纯粹为了金钱(缺乏灵魂、不带情感)而工作的话,就会削弱这个连结的基础。亨利·大卫·梭罗曾雄辩滔滔地论述工作与收入的关系:

“金钱几乎毫无例外地引人走向堕落。为了获取金钱而工作只不过是虚掷光阴或是更糟……

工作者的目标不应该是维持生计、谋得一职,而应该是专精于某个工作;即使考量到金钱,一个城镇的经济体应该提供工作者相当好的给付,使得人们不会觉得自己是为了低下的目标而劳动─例如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科学、或是为了道德的目的。不要雇请一个为了钱而工作的人,要找一个真正热爱那份工作的人。(24)”

工作是如同圣餐礼一般神圣庄严的。

人类的劳动经过长时间的演进,由献贡或奴隶到受雇的农奴。在未来,劳动会转变为对人类整体的自由奉献或神圣服事,也会成为对真实社会与消费者需求的回应。

与基础社会法则相一致的教育体系里,热爱工作、关怀人性、注重社会生活等都是基本的学习目标。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自利以及自我中心的想法无可避免地衍生出想要全面发展个人潜能的欲望。开发最多潜能的人也最能够促进人类的福祉。因此,充份发挥学生的个人才能及潜力成为教育里很重要的部份。然而,对工作的热爱、工作的能力、觉察他人的需求等也是应该发展的能力,应该包含在现代教育的课程里。为他人服务应该使人感到欣喜满足;一个人对社会的情感应该像艺术家对其作品的热爱一样强烈。感受到对社会的回馈义务,至少要相应地回报我们从社会所得到的部份,这也是一种健康的社会本能。能力越好的人应该回馈越多,能力较不及的则付出少一点。

对个人财富以及个人所得的欲求不是人性本然的特质。这种欲望在当代生活里的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由于教育系统以及媒体的灌输,而教育与媒体都被追逐私利的经济利益所主导了。

职业训练─无论在农业、商业、教学、艺术、宗教、或研究等领域─应该阐明特定职业为何与如何服务着人类,应该培育道德力量,并促进对基础社会法则以及社会生活三元性的理解(25)。

整体而言,在人类心魂里培育社会性力量需要的是教育系统独立于经济和政治力量以外,才能使灵性、伦理、道德等的力量开展起来。

劳动分工即意味着为他人工作。

当经济流程中出现劳动分工,人们就不再可能只是为了自己工作。我们工作的成果不是由自己享用,而是贡献到整个生产流程里。透过劳动分工,我们变成众多力量汇聚的一部份,集合众人之力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物品或服务。劳动分工就是利他精神的外在显现。虽然如此,只要是为了钱、出于经济需求或个人野心而工作,劳动者的内在就仍是违背利他精神的。

在基础社会法则的理念下建构起来的经济体不会是非人性的竞争市场,也不会是中央集权的国家管控型经济,而是新的、第三条道路:协调合作(26)。

第三条路的经济组织方式是个人与团体─代表生产、配送、消费等各领域的相关人─结合、联盟,成员在其中分享见解与资讯。这样自由形成的联合组织会强化有意识的协调合作以及伙伴关系,而不是本能的自利与竞争。个别合作组织或合作组织之间的联盟会决定资源配置方式、商品或服务生产的数量、品质、种类、以及适当的价格。这样的合作经济在社群支持型农业以及公平交易运动里已可见端倪。

当工作者获得足够的收入以满足他们及其所扶养家属的需求时,适当的价格或“真实价格”便会浮现。

工作者为社会制造出一个产品或是提供一项服务时,他/她应该获得足够的收入以维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由生产者、配送者、消费者所形成的合作组织一方面考虑生产与配送的完整成本,另一方面考虑消费者的收入,如此决定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价格。这样的合作方式仰頼社会里三个领域之间的健康关系:文化、政治、经济。这三个领域分别对价格的影响是:文化领域-消费者需求与品味、政治领域-工作者获得生活工资的权利、经济领域-工作的效率。

事实上,人们不是依靠金钱而活的。人们仰頼他人的工作而活着。

隐藏在每一笔交易或交换的背后是无数人类的劳动。一个人的生活只依靠金钱而不仰頼其他人,这种想法正突显了对他人福祉的冷漠无感。在每一个交易、借贷、馈赠的作为中,我们展现自己对其他人类同胞的内在态度-是善意关怀或者是冷漠以待(27)。

未来,人类需要回馈世界的社会责任感,以一己之所能,相对应地付出自己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或所消耗的。既然我们是靠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活着,我们能回报社会的也只有透过自己的劳动。有能力的人所累积的金钱财富,显示他们相对贡献给社会的还不足以偿还他们从社会中得到的,这也代表着一种社会疾病与不公义。这些人握有过多的权力,使他们可以为了满足自己而支配他人的劳动力,但他们并未以自身的劳动、以相应的比例回报社会。这样的想法也显示透过不动产、股票、货币等投机行为赚取的财富具有反社会性的本质。

金钱的价值不应与时具增而应是与时具减的。

既然金钱是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金钱的生命周期或有效期间应该与商品的本质相符。除非人类以其劳动力或巧思对物品或服务予以加工、重制或延伸其寿命,否则,物品会用尽,服务也会消耗。如果金钱维持其本质与目的,它也应该随着时间流逝而耗尽或减损其价值。整体的金钱总量若要增加,只能维持在一个限度内,这个限度是以商品或服务的形式所代表的新增价值之范围,而这些新增的商品和服务必需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

替代货币或补充货币运动进行一些试验,例如:具有效期的货币,或是会折旧的货币,后者如德国华德福学校学生所设计的Chiemgauer(28)。这些社会实验以合乎基础社会法则的方式怀抱着希望向前迈进。

土地或其它生产工具不应被视商品而成为个人牟利的工具。

真正的经济价值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是透过满足人类需要的工作而创造出来的。依此见解,未经改良的土地或是无人使用的荒地可以说是没有经济、或商品价值的。

买卖土地所产生的个人利益是来自社会整体的。当地价上升时,它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财务负担最常落到低收入者以及小型在地企业的头上。

独家使用土地的权利应同时以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土地以建立遮风蔽雨的家,以此角度观之,土地使用是一个权利议题。除此以外,有能力的人需要在一段期间内拥有某块地的独家使用权,以利用土地来进行生产、利益社会。透过个人经济势力取得土地的独家所有权,然后卖出时的获利又回到个人,那会把使用土地的权利转变为对土地的滥用。因为投机炒作造成地价飙高是贫困蔓延以及财富分配不均的主因。

决定土地应该如何使用以及谁可以使用等问题应该由社群的集体智慧来评断,这是一种文化的能力,需要知识与经验为基础。

上述对土地的论述也适用其它人造的生产工具。土地是“上帝的赏赐”,而人造的生产工具也是透过整个社会里繁复互动的过程才能完成的。一如土地,人造生产工具也应被视为是社群的而不是个人的财产。但这并不代表土地或所有的生产器具都要由国家拥有或控制。不过,他们应该是在社群的某种信托机制下运用。社区土地信托就是一种法律机制的代表范例,它把土地、建物、资本设备由流通商品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但它们仍然能为人所用,进行生产,有需要使用的人透过租赁或其它法律上的安排而成为受托人(29)。另一个例子是社群共有的百货公司(30)。

结语

完整实现基础社会法则需要克服自利心态与行为,除了在个人的层次、于心魂内在的体现以外,也需要外在组织架构的重新安排。我们必需以符合社会生活三元性的方式来发展社会组织。三元社会包含三个相当独立的领域或社会部门:灵性-文化,政治或法律,经济,这会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之后的文章会聚焦在发展具有社会责任以及环境意识的经济活动。

注解

除另标明为译注以外,其余为作者注):

(1)译注:<生机互动(Biodynamics)>为美国生机互动协会(Biodynamic Association,网址http://www.biodynamics.com)所发行之刊物。本文发表于2008年春季刊。
(2)埃伦法·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对施泰纳<农业>的介绍参见(伦敦:Rudolf Steiner Press,1974)。
(3)译注:道德银行系指其经营、投资、放款等作为考虑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有时也用社会、另类、公民、永续等代替“道德”二字。
(4)译注:替代货币也有人译为“补充货币”,意指一群人和(或)公司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共同接受一种非传统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5)译注:选校方案意指学生以及家长可在被指派的学区内公立学校以外,有更多其他选项的替代方案。在美国,最常见的选校方案是指捐助非营利组织办学的金额可享有税务抵减。其他的选校方案包括以教育劵提供的政府补助、开放入学法案、特许学校、虚拟学校、在家自学等众多可能性。
(6)译注:鉴于惯行医药治疗方式只包含相对少数的疗法,医疗自由运动诉求个人有权决定自己接受的医疗照护方式,而不是被规范强加。因此医疗自由特别关注采用另类的、非传统的医药。另一方面,所谓的“处方自由”意指医疗人员可以处方符合其医药知识背景且认为适用的治疗方式,也包含这样的处方不应排除在保险公司的给付之外。
(7)十九世纪谈论互助的一部经典是克鲁泡特金(Prince Kropotkin,有“无政府王子”之称)所着的<互助:人类进化的要素(Mutual Aid:A factor in Human Evolution)>(纽约:Dover Books,2006)。合作与互助也是北美洲原住民联盟易洛魁(Iroquois Confederacy)口述宪章<和平大法(The Great Law of Peace)>的要旨。
(8)施泰纳话语的出处、其他与基础社会法则相关的参考资料、延伸论述等可参见由盖瑞·蓝博结集的<基础社会法则著作与论述辑要(Selected Passages from Writings and Lectures Realted to the Fundamental Social Law)>(洛玛曼、加州Loma Mar, CA:社会革新研究院Institute for Social Renewal,2007)。
(9)更多资料来源参见同上条出处。
(10)为自利动机以及经济生活中的竞争辩护的言论可参考米尔顿·傅利曼(Milton Freedman)<资本主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2),中译本由五南出版;或比尔·盖兹2008年1月24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谈话,可于盖兹基金会网站搜寻http://www.gatesfoundation.org。
(11)大卫·科登(David Korten)所着之<大转向:从帝国到地球村(The Great Turning:From Empire to Earth Community)>(旧金山:Berrett-Koehler and Bloomfield, CT: Kumarian Press, Inc., 2006); 保罗·霍肯(Paul Hawken)所着<看不见的力量:世界最大的运动正在发生,为什么没人看见?(Blessed Unrest:How the Largest Movement in the World Came into Being and Why No One Saw It Coming? )>(纽约:企鹅集团Penguin Group,2007)。译注:后者中译本由野人出版。
(12)关于合作经济,请参考http://www.ae-institute.com
(13)虽然我大量引用施泰纳关于基础社会法则的论述,不过,这个法则的现代化阐述以及此处提及的推论等,则由我本人负担文责。包含此处介绍的一些晚于施泰纳时代的人物或是机构,那是我认定其作为在某个程度上符合这个法则。类此的论述仍会出现在我后续发表的文章中。
(14)这个看法常引述自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原始出版于1776年。
(15)译注:布克·华盛顿(1856年4月5日-1915年11月14日)是美国黑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父亲是白人奴隶主,母亲是黑奴。1895年,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亚特兰大演说,使他闻名全国,受到政界和公众的关注,并成为美国黑人的代言人。他和白人合作,筹款创建数百个社区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以提高美国南方黑人的教育水平。他的自传<超越奴役(Up From Slavery)>于1901年首度出版,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16)布克·华盛顿<超越奴役(Up From Slavery)>(纽约:Bantam, Pathfinder edition,1967)
(17)译注:马太福音 18:20,译文取自现代标点和合本。
(18)译注:玛悠芮·史泼克(Marjorie Spock,1904年9月8日 –2008年1月23日)是美国的环境保护者、作家、诗人。年轻时赴瑞士歌德馆学习并与鲁道夫·施泰纳共事。返美后与埃伦法·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共同推动生机互动农业在美国的发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对名著<寂静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启发。史泼克也是著名的华德福教师、优律思美家、生机互动园丁以及人智学者。
(19)译注: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urg,1934年10月6日-2015年2月7日)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早年生活于多暴力冲突的底特律,启发他开创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这个非营利组织,并长期担任课程总监。非暴力沟通强调意见交流的沟通过程,使冲突的双方可以和平地获致共识。2006年获得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章。他的课程和培训计划遍及全世界至少35个国家,也实施于全球上百间学校。台湾已有多本中译书籍,皆由光启文化出版。
(20)玛悠芮·史泼克(Marjorie Spock)之著作<团体道德艺术第二集:歌德式谈话艺术(Group Moral Artistry II:The Art of Goethean Conversation)>(春之谷,纽约:St. George Press, 1983)。更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资料详见http://www.cnvc.org
(21)鲁道夫施泰纳开创了华德福教育运动,他也把这些教育目标整合在华德福学校的课程里。
(22)施泰纳在<社会性以及反社会性力量(Social and Antisocial Forces)>(Chestnut Ridge,纽约:Mercury Press,1982)里提到这些内在锻炼的例子。
(23)这就是三元社会组织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后续的文章里会再介绍。
(24)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无原则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出自<梭罗:华尔腾湖与其他手札(Thoreau: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纽约:Bantam Books,1965)页358-359。
(25)本系列下一篇文章就是针对三元社会组织。
(26)合作经济的原则在后续的文章会再论述。
(27)译注:施泰纳的经济观点把金钱分别为三种类型或功能,一是作为交易的媒介,二是借贷,三是礼物金-作为赠予或不求报偿的馈赠。此处意指无意识地使用金钱、昧于金钱的三种不同特性,同时以为生活完全建立在金钱上而不是在他人工作的支持上,则无论将金钱运用在哪种类型或功能上,都只是反应出内在态度的偏狭、自私与冷漠。
(28)译注:Chiemgauer是2003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Prien am Chiemsee,由一位高中老师带领学生发起的地区性货币。与欧元的兑换比是1:1。每次兑换都捐助固定金额给非营利机构,消费者可自行选择想要捐助的对象。该区域有近六百间商店接受Chiemgauer。收取Chiemgauer的商店可使用Chiemgauer购买进货,若把Chiemgauer它换回欧元时要支付一些手续费。截至2014年为止,有近四千位会员登记使该货币。
(29)在美国,经营社区土地信托的组织有公正信托公司(Equity Trust Inc., http://www.equitytrust.org)、社群经济学会(Institute for Community Economics,http://iceclt.org)以及舒马克社会事业(Schumacher Society,http://www.schumachersociety.org)
(30)请参见 http://www.newrules.org

作者介绍

盖瑞·蓝博研习鲁道夫·施泰纳的社会理念达三十五年之久。他曾参与营利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经营,后者包含薇莉达(Weleda, Inc.,)、霍桑谷地农场(Hawthorne Valley Farm)、霍桑谷地华德福学校(Hawthorne Valley Waldorf School)、以及社会革新基金会(Social Renewal Foundation)。他曾创办并担任<三元评论(The Threefold Review)>的总编辑,这是一本以施泰纳社会理念为主旨的杂志。目前,他担任自己参与创设的社会革新研究院(Institute for Social Renewal,简称ISR)的董事,这是一个独立的智库,以及纽约州学童教育联盟(The Education Alliance for Children in New York State,简称TEACH NYS)的创立董事,这是一个政治倡议组织,着力于纽约州的选校方案立法。盖瑞已出版两本书:<华德福教育的社会任务与灵性源流(The Social Mission of Waldorf Education and Wellsprings of the Spirit)>;另一本是由北美华德福学校联盟(AWSNA)所出版的论文集<独立学校与选校权立法-美国经验(Independents Schools and School Choice Legis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译注:由于本文刊出于2008年,原文所附之作者介绍并未更新后续出版,盖瑞·蓝博于2010年出版一本专书<合作经济学(Associative Economics)>(暂订书名),之后,历时五年进行施泰纳经济学思想之研究,于2015年初与Sarah Hearn共同出版<人智学经济观:施泰纳的经济思想(Steinerian Economics: A Compendium)>(暂订书名),这是一本集结施泰纳著作与演讲中所有关于经济生活之观点,国际中文版已授权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

译者介绍

陈脩平 终生学习者, 华德福学校家长, 曾任职企业与外商公司多年, 现任教慈心华德福高中, 并担任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召集人。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