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交心,是拿掉成见的深度倾听,也以真心理解与回应……交心里,不再角色、不再位阶、甚至更不再言语,只有心温暖的互动,然而初始、跨越性的交心需要彼此拿掉伪装的面具、有裸裎自己真实状态的勇气。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者:陈琪莹
撰文:2020年11月19日
既然交心,对话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姿态、神色都(在在)说明、表达着什么。
需要交心,其实关系已经不交心了。
〔补充说明:当孩子不肯交心,父母也要看到自己对世界、对外在的不肯交心,孩子模仿也成长出父母/父母性的自己。]
当要探询什么、起底什么,你要看到你想主导、控制你们之间关系的欲望,你想在关系里站上优势/强势地位:你的攻心大于交心、知心──不要利用“交心”掩饰、伪装自己的掌控权/控制欲,让“心”成为攻防与工具。
其实父母不必刻意询问孩子今天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真正感动/撼动/惊异的事,孩子会自动找机会分享,不吐不快。
真正的交心,是拿掉成见的深度倾听,也以真心理解与回应……交心里,不再角色、不再位阶、甚至更不再言语,只有心温暖的互动,然而初始、跨越性的交心需要彼此拿掉伪装的面具、有裸裎自己真实状态的勇气。
〔补充说明一:语言的出现往往让关系开始肤浅,因为目前的语言太指涉于物质,缺乏灵性的厚度,也被社会价值设计过。]
〔补充说明二:人通常只选择性、部份性地打开/开放自己,以为自己交心,其实根本没交出心,只是想以“交心”的名义博取被关心的机会,因此也不够交心、不是交心。]
亲子之间,自发性的对话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但研讨式的导引对话请至少等到十四、十五岁之后(这时的孩子乙太体比较底定、和缓,星芒体也已突破茧鞘,开始有初萌而自己的思考),“智性/逻辑”比较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这并不包括批判性/议论性的话题。
〔补充说明:批判性/议论性话题会让孩子反感于世界,孤隔起自己,走向自私,在孩子还摸索着世界的时候。批判性/议论性话题等到孩子开始发展自我体,二十一岁之后,才不那么伤害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华德福教育不让在学的孩子写论说文、参加辩论的主因)。]
当什么(需)要被引导,就要看到当中的优势-劣势、当中的正确-错误、当中的光亮-黑暗,否则不必引导。
任何的语言,都被精灵性甚至更高阶的灵性存在作用着,否则我们的说,别人无法听见──语言形成环境,也雕塑着所有接触到的人(的内在有机作用与脏腑),所以要有意识地言语、慎语。
真正的交心,在双方都愿意心甘情愿地说出自己、表达自己,没有隐匿。
〔补充说明:“心”在人有了意识之后才开始了思想(的能力):“心”思想在对美丽的感动之中;“心”也协助我们形成往后的业力。]
我们需要“(真)心”的文化,而不是“(头)脑”的文化:让文化良性,从亲子之间真正愿意交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