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与《自由的哲学》相遇相知

歌德馆

这不是一本容易上手的书,我个人的体会是,没有三五年拿不下。这不是说,读它的文本需要三五年时间,虽然它的文本确实很难。而是说,通过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练习,慢慢地去学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至少需要这点时间。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王欣 撰文:2015年8月8日

记得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Paul Mackay的一次讲演中,他谈到了这本书是如何改变他的一生,他兴奋地谈论这本书的样子给当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经过了六年多在欧洲的游学,这一变化也渐渐印证在我的身上。

09年的初春,我刚到歌德馆学习不久,眼中充满了各种好奇与新鲜,还有美丽的瑞士带给我的一种不真实感,整个国家就像个巨大的森林公园,特别是下完雪的夜晚,从一座座人智学小屋中透出的微黄灯光,将整个小镇打扮成一个童话世界。那年的我,一下从魔都大上海来到一个人口只有五、六千的瑞士小镇,这种反差实在太大,以至于让我时常有一种虚幻的感觉。随后的几年,这种感觉就渐渐弱了。

真正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在人智学基础学年的第二年,由我们的导师Virginia Sease带领。每周一次,从十月读到六月。我特别喜欢听她讲课,她除了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和带领讨论,还常常跟我们分享她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小故事,她是一个生动而有爱的老太太。

这不是一本容易上手的书,我个人的体会是,没有三五年拿不下。这不是说,读它的文本需要三五年时间,虽然它的文本确实很难。而是说,通过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练习,慢慢地去学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至少需要这点时间。

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之前从不预习,除非第二天有需要我解读的章节,才会简单准备一下;上课时也不喜欢记笔记,就光竖起耳朵听;课后很少去复习文本。我就是这样去上课的,不带有任何预设的企图。

而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课上“开小差”,当我在课上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时,会联想开去,会去想到很多过往的生活经历,试图去理解和验证书上说的话对不对。如果在一次课上,能遇到一两个这样的“点”,就感觉收获很大,今天的这一课,也就值了。

而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会去反刍书中的一些话语,饶有兴致地琢磨,并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练习。就是这样一个个课上的联想和课外的琢磨启蒙了我的哲学思辨,也串起了我整个生命成长。

迈上自由的探索之路,有一个品质,我特别想提一下 ——“真诚”。这一品质是我近几年学习最深的体会。什么意思呢?真诚不光是指对别人要真诚。更重要的是首先必须对自己真诚,要与自己身、心、灵上的“发生”赤诚相见。

比方说,你如果确实不喜欢施泰纳文本中的某一句话,觉得哪里有问题。那就学着去“尊重”这样的不喜欢,而不是首先认定他说的肯定是对的,有问题的必然是我,或者是我身上的“发生”。

既不要否定在自己身上真实的“发生”,也不要盲目、主观地认定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这两种态度,都会轻易地将自我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掐灭掉。最后,能评判观点的只有真相,或者说现实——那个“现在的真实”。而如何抵达真相?真诚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它是整座人生之塔的“粘合剂”。

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就这么简简单单两个字,真正能在生活实践中坚持做到的人非常少。在面对恐惧和企图心时,人们常常会倾向于选择退缩和耍小聪明,总是抱有侥幸的心理。越是聪明而不真诚的人,在这条路上就会走得更远更偏,久而久之,便建造了一座错综复杂的监狱,将自己囚禁其中。

我们需要给自己铺设一个开放的系统,进来、出去都要真诚以待。也只有借助这样的真诚,才能感知到最最真实的世界,才能参透到最最深邃的真理。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

  1. 1
  2. 2

    中译本目前还只是内部用的版本(英译),正式版本(德语直接翻译而来的)还没有完成,估计也不用等很久了。到时候,会发信息给大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