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與《自由的哲學》相遇相知

歌德館

這不是一本容易上手的書,我個人的體會是,沒有三五年拿不下。這不是說,讀它的文本需要三五年時間,雖然它的文本確實很難。而是說,通過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練習,慢慢地去學慣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至少需要這點時間。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王欣 撰文:2015年8月8日

記得我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Paul Mackay的一次講演中,他談到了這本書是如何改變他的一生,他興奮地談論這本書的樣子給當時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回想起來,經過了六年多在歐洲的遊學,這一變化也漸漸印證在我的身上。

09年的初春,我剛到歌德館學習不久,眼中充滿了各種好奇與新鮮,還有美麗的瑞士帶給我的一種不真實感,整個國家就像個巨大的森林公園,特別是下完雪的夜晚,從一座座人智學小屋中透出的微黃燈光,將整個小鎮打扮成一個童話世界。那年的我,一下從魔都大上海來到一個人口只有五、六千的瑞士小鎮,這種反差實在太大,以至於讓我時常有一種虛幻的感覺。隨後的幾年,這種感覺就漸漸弱了。

真正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是在人智學基礎學年的第二年,由我們的導師Virginia Sease帶領。每周一次,從十月讀到六月。我特別喜歡聽她講課,她除了幫助我們理解文本和帶領討論,還常常跟我們分享她生活中經歷的一些小故事,她是一個生動而有愛的老太太。

這不是一本容易上手的書,我個人的體會是,沒有三五年拿不下。這不是說,讀它的文本需要三五年時間,雖然它的文本確實很難。而是說,通過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練習,慢慢地去學慣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至少需要這點時間。

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上課之前從不預習,除非第二天有需要我解讀的章節,才會簡單準備一下;上課時也不喜歡記筆記,就光豎起耳朵聽;課後很少去複習文本。我就是這樣去上課的,不帶有任何預設的企圖。

而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課上「開小差」,當我在課上學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點」時,會聯想開去,會去想到很多過往的生活經歷,試圖去理解和驗證書上說的話對不對。如果在一次課上,能遇到一兩個這樣的「點」,就感覺收穫很大,今天的這一課,也就值了。

而在平日的生活中,我會去反芻書中的一些話語,饒有興緻地琢磨,並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和思考的練習。就是這樣一個個課上的聯想和課外的琢磨啟蒙了我的哲學思辨,也串起了我整個生命成長。

邁上自由的探索之路,有一個品質,我特別想提一下 ——「真誠」。這一品質是我近幾年學習最深的體會。什麼意思呢?真誠不光是指對別人要真誠。更重要的是首先必須對自己真誠,要與自己身、心、靈上的「發生」赤誠相見。

比方說,你如果確實不喜歡施泰納文本中的某一句話,覺得哪裡有問題。那就學著去「尊重」這樣的不喜歡,而不是首先認定他說的肯定是對的,有問題的必然是我,或者是我身上的「發生」。

既不要否定在自己身上真實的「發生」,也不要盲目、主觀地認定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這兩種態度,都會輕易地將自我成長的空間和可能性掐滅掉。最後,能評判觀點的只有真相,或者說現實——那個「現在的真實」。而如何抵達真相?真誠是必不可少的品質,它是整座人生之塔的「粘合劑」。

據我這些年的觀察,就這麼簡簡單單兩個字,真正能在生活實踐中堅持做到的人非常少。在面對恐懼和企圖心時,人們常常會傾向於選擇退縮和耍小聰明,總是抱有僥倖的心理。越是聰明而不真誠的人,在這條路上就會走得更遠更偏,久而久之,便建造了一座錯綜複雜的監獄,將自己囚禁其中。

我們需要給自己鋪設一個開放的系統,進來、出去都要真誠以待。也只有藉助這樣的真誠,才能感知到最最真實的世界,才能參透到最最深邃的真理。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

  1. 1
  2. 2

    中譯本目前還只是內部用的版本(英譯),正式版本(德語直接翻譯而來的)還沒有完成,估計也不用等很久了。到時候,會發信息給大家。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