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校,要教就教可以伴随孩子一辈子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值得教给年轻生命的东西吗?有了这伴随一生的东西,考试这种辅助型学习手段怎么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呢?
撰文:2014年11月8日 配图:pinterest
清晨六点,起床煮红薯粥,窗外滴答着清凉的秋雨。看到萱昨晚发自印度的微信:
“老师,我刚刚看到了你的那个演讲。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很多人不了解华德福高年级学生情况。其实我觉得,就我现在,可以适应所有的环境,因为当时华德福给我了基础。我觉得当一个人,不管年纪大小,只要我们的心里,内心深处准备好就好了。考试什么,我现在完全没有问题。我们今年一月份就要打看(这个打看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清楚,还没有求证到),就拿数学来说,到现在又接近两个月都在做考试卷。最开始有10次,我都只有40多分,但是我很高兴,我并没有因为成绩不好就失落,我反而越来越激动,和老师交流、学习,上周就考了92分了!内心准备好了,我觉得所有的都能接受~~~~并且所有一切开心的,不开心的,在我看来感觉也都那么美好、平静。虽说我现在待的环境也影响了我很多,这里很多灵修者,修自己,朝内心深处走。华德福那三年给了我一个转换期,让我知道我自己内心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微信,一字不改。)
萱姑娘今年十六岁,我教过她两年,七八年级的阅读写作课。她是一个外向、热情、有意志力的孩子。不时会有散漫的样子。这散漫,有时他们自己也觉得有些过火,自称自己为怪物。八年级毕业文集的名字,他们集体商议的结果定名为《N怪时间记》。然而,两年后,她说,她在那三年中完成了向内心的转向。这个领悟不是说教的结果。看起来有众多不完美的初创时的华德福三年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去领悟到的。
华德福教育有这么“神奇”吗?不注重竞争,不注重考试、奖惩的环境就足以协助到孩子内心自我成长么?
在国际学校学习的馨有次特意找我倾诉:她在同学眼中堪称完美,学生会主席,大小型活动策划者,所有科目成绩优异得不像话。人又漂亮,还会编织会烘焙,写得一手好文章,箫也吹得好。可是她的内心很孤独,同学中找不到谈心的人。她说,老师,他们怎么都好像没有心灵一样呢?
在公立学校学习的洋,虽不一定总是考得好,但有笃定的内在。每年节庆、期末这群孩子总会回到学校。洋有次对我说:华德福学校的那些时光,就像家园。无论现在的学校考试作业压力多么变态,同学多么无礼,都不太影响我,因为我的心已有家园。
——一个学校,要教就教可以伴随孩子一辈子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值得教给年轻生命的东西吗?有了这伴随一生的东西,考试这种辅助型学习手段怎么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呢?
世人依然被名校情结困扰。再两年后,若那两个有志于斯坦福、哈佛的孩子如愿以偿了,世人或许可能会被部分地说服:华德福教育出来的学生真的可以考上名校,真的不怕考试。然而,孩子们谁在乎这样的证明?他们早已领悟:内心的准备好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