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淑,一个不太广为人知的名字。但在台湾提到华德福,就不能不认识她。不只因为她创办了慈心华德福,她还培育了最关键的华德福师资,将教育种子洒遍台湾。
作者:张益勤、陈雅慧
原载:亲子天下杂志71期(2015年09月)
她是台湾华德福教育的“教母”,很有使命感,像苦行僧一样坚持。我真的很佩服她⋯⋯”这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眼中,宜兰县慈心华德福实验高中创办人张纯淑。
台中市市长林佳龙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第一次遇到张纯淑,也是第一次听到“华德福”。“那时单身的我,听不懂,也没什么感觉……没想到,现在我的孩子也读华德福学校。”林佳龙后来因为台中有华德福学校,才和太太下定决心在此定居。
前云林县县长苏治芬任内推动小校转型,曾在二○一一年参观慈心华德福实验学校,回云林后也开始推动公办公营华德福实验学校。
前台北市教育局局长丁亚雯,三年前,因为身边友人为孩子移民宜兰读慈心华德福,好奇亲自带着台北市校长到宜兰观摩,并在全市校长会议上专题报告。
一千七百名老师参加师训
宜兰慈心华德福实验学校成立十九年,从幼儿园办起,现在完整的衔接到高中;早已不只是一所额满排队学校,而是支撑台湾实验教育遍地开花的资源和人才平台。
八月一日起,慈心华德福实验中小学,正式改制宜兰县立慈心华德福实验高中。这十九年,慈心华德福不仅培育学生、也培育老师。二○○二年起开办的师训课程,至今有近一千七百人,参加三年制华德福师资培育。今年报名师培课程有近三百人,还有好几位远从香港和厦门每个月飞来上课的学员。
慈心的暑假校园,少了到处跑跳的孩子,仍旧人车川流不息。
新北市的主任研习班,开着好几辆大型游览车,载着新北市的未来学校领导者进入校园和教室参观。校长王智弘估计,每年大约有一千到两千人次参访学校。
七月底,连续三天,来自香港、高雄、台东和云林的华德福学校老师们都来到宜兰,和慈心的老师们分年级开小组备课工作坊。
慈心的暑假办公室,除了行政人员,还有清大的年轻研究生在学校长期驻点进行田野调查。
很难想象,从没有法源、财源及团队开始,催生慈心华德福幼儿园到高中的人,是一个说话轻轻柔柔,学生口中的“纯淑奶奶”。
今年六十四岁的张纯淑,是天生的老师。只要遇到小孩就像变了一个人,她会抛开身边的大人,笑起来眼睛瞇成一条线,专注弯下身和孩子说话。对于小孩正在做的事、说的话,总是有发自内心的好奇。
她看着学生的眼神,总是充满了骄傲和关爱。
张纯淑出生在宜兰农家,从小在大人面前是个乖巧又能干的小孩,扫地、煮饭、施肥、抓虫等家事一手包办,十岁就可以煮一桌菜招待客人。在人前总是安静,被大人叫做哑巴,其实她从小就喜欢和自然、和自己对话。
童年,除了种花、种菜,张纯淑跟云玩、跟河玩、跟动物玩,天气好的时候就拿草席出来,躺在外面,开始看云作梦。
心疼孩子不快乐,决心办校
十九岁师专毕业就当老师,这条道路,是以前女孩最理想的出路,人生的胜利组。但这个不愁吃穿的铁饭碗,却让她失去原本的活力,开始反思老师和教育的价值。
“每天我把字抄在黑板上,让孩子抄在簿子里带回家写,隔天再抄回来……如同当年老师教我时一模一样……周而复始心里很不舒服,这样对吗?”
不只僵化的教育让张纯淑觉得不对劲,都市里疏离的家庭关系,更让她觉得窒息。
“有一次我请小孩画“家”,结果我的一个孩子,画了一栋高楼,开了好几扇窗。每扇窗被铁窗封着,里面站着是不同的动物。”一幅图画让张纯淑泪流满面,决定替孩子找一条不同的路。
从台北逃回宜兰,创办慈心托儿所是张纯淑改变的第一步。
回到宜兰,张纯淑形容自己花了十九年寻找“对的”教材和教法,“大概你听过的所有教学教法,都尝试过、也失败过,其他老师们都觉得我是善变的女人。”
适逢四一〇教改,张纯淑也义不容辞参与了“幼儿教育白皮书”的制订,将教改视为社会改造运动。
直到一九九六年,在德国斯图加特遇见华德福教育,看到老师和学生温暖的互动,让她动容:“我好想当这样的老师呀!”
张纯淑认为,在学校里,老师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是第一线接触孩子的人。她办学重视团队,将自己放在幕后,有需要时才会跳上火线。
张纯淑的教师团队里有留欧、留美、毕业于全台名校,抱有理想主义的高材生,或跟她一样,当过公校教师却不愿被体制束缚的改革者。每个人各有想法,对教育各有想象。
大小争执是办学生涯中的常态,沟通变成求生技能。她回忆,创办学校前三年,团队经常因为一个课程讨论就让老师们“哭的哭、闹的闹、气的气”。老师、家长都很疲惫,学校差点垮掉。
但张纯淑从来没有放弃过沟通,“我要大家静下来想,到底孩子需要什么?”一句提醒,唤起了团队老师的初衷,点醒老师对孩子们的责任。
“其实会来体制外学校的人都是有理想、有个性的人”,张纯淑将每个老师都当做宝。“学校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张纯淑不断强调。
曾经担任过公校老师,张纯淑明白公校老师的限制。她还记得,每次段考的年级排名,关系着老师的面子,让老师们始终摆脱不了用成绩评价孩子。“平时感情再好的同事,段考前可以两个星期不说话,而且会偷看别人复习什么,”张纯淑坦承,连自己也很难抗拒这种较劲的氛围,“竞争的思维是老师的惯性”。
面对这样成长环境养成的老师,张纯淑不指责、不批评,而是用陪伴与肯定,让老师把心打开,看到孩子不同的面向。渐渐让老师们不但把教书当做志业,更要成为一种生命任务。“像家人一样陪伴”,过程中有被支持的老师,久而久之,也会去支持别人,让更多人受益。
把学校当平台,纳入家长力量
张纯淑也延续了社会改造运动的理想,将学校当做平台,经营社群,把家长都纳入。家长参与,这也是让其他学校最羡慕的资源。
但这样的凝聚力量,也不是天上掉下来。张纯淑带领的学校团队气氛,让家长感觉分担学校工作,是一起创作的过程,更是学习新事物和参与学校与孩子成长的机会。
去年,慈心高中部确定落脚苏澳国中的一栋荒废二十多年的教学大楼,在非常仓促的期间内,学校必须完成说服家长、学生和执行“边做、边想、边找钱”的改建工程。学校后来发起“慈心高中旧校舍整修再生艺术劳动假期”,让亲师生在暑假可以自由的抽空来参加改建工程。
天的改建工程,设计就像是学校的木工课、打扫课和建筑课。每天中午有志工家长轮流准备午餐和冰西瓜一起分享。整整花了暑假前前后后共七十一个工作天,超过七百人次的亲师生,一起投入改造工程。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过程,当我们一直想推动环境教育、永续教育,那我们就应该做给孩子看,”参与的家长谢东育感触很深。
很多投入体制外教育的人,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孩子找出路;但张纯淑不是,她是从老师出发,希望为新一代的孩子开启不一样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她可以走得比较久,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长大,就停止前进。因为总是有新的小孩,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我的小孩都来不及念我办的学校,”张纯淑虽然遗憾,但也清楚教育就是急不来。
从一九七六年创办慈心托儿所开始,张纯淑做为台湾华德福教育的先锋,可称做是宜兰的传奇人物,但她依然最喜欢当老师。“每个生命都需要爱”是张纯淑一生不变的初衷,她爱孩子也爱老师,也用爱和行动陪伴学校、改造社会。
本站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