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沒有必要被主流或特定的世界觀主導,因為教育被導引、被期待、被制約,就會扭曲,就無法全然自由──無法自由的教育,教育不出全然自由的人!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7年3月24日
教育沒有必要被主流或特定的世界觀主導,因為教育被導引、被期待、被制約,就會扭曲,就無法全然自由──無法自由的教育,教育不出全然自由的人!
教育也沒有必要期待能為什麼服務、為什麼準備,除了人的靈性生命;不管為了什麼(也許是生活、社會、考試、技能……),那些「為了」的「什麼」就會把教育走成結論、定論,將教育狹窄到再無其他可能──無法容許「未知」與「可能」的教育,教育不出膽敢走向「未知」與「可能」的人!
如果自詡為「華德福教育(立基於人智學的教育)」,但是擺脫不了上面兩個範疇,就不要侈言自己是「(正統/正宗、道地的)華德福教育」。
教育需要理想性,更需要對理想的認同與堅持,因為那是「人可以『透過教育』完整」的嚮往:教育從來不是「給予」,「給予」會受限於施予者/施教者的氣度/器度與心量;教育是一種「(感動的)充滿」,因充盈而能滿溢於外,讓個人能夠張展到自己的極限,有形亦無形……
教育的重心如果放在「未來(的人/人類)」,就勢必不能妥協:當教育學會妥協,就失去了自己的原則與堅持,就會覆沒/沉沒;因為妥協一旦開始,就不會結束,更沒有止境──需要在教育上妥協,也是因為需要在教育上博取(社會的)肯定,那是嘩眾取寵的商業交易,不是教育!
〔補充說明:如果非(與外在社會)妥協不可,請在妥協中維持自己必須的堅定,告訴自己:「在我的教學場域,我有堅持我教學(方向、內容、風格等)與立場的自由;我為著宇宙、為著真理、為著人類的未來服務,請其他一切讓路。」;也請學習玫瑰(的姿態與力量):「今天我以玫瑰花的柔軟、優雅迎接你們,是因為我願意敞開自己對你們的愛;但我也以玫瑰刺的尖銳、鋒利迎接你們,是因為我相信也捍衛著自己的原則與堅持」。〕
教育必須銜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但是卻是去引領現實進入理想,而不是讓理想掐死在現實里。
教育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而是、為何而在、為何而行也為何而戰,教育必須理想!當教育本身失去理想,可以向任何諂媚、靠攏、傾斜、妥協,就教育不出「懷抱理想」的人!
〔補充說明:靠攏某些價值,可以是權力上的思量、安危上的權謀、利益上的附會/輸送,但絕不該是教育上的過渡與手段。〕
教育當中,不應該有任何意識形態的背景與影子,因為所有都能(被人)從各個角度定義;而一旦定義,就傾向誤導……名稱與定義會讓我們忽略(探看)事物的本質,而只在分析與解釋中忙碌與迷惘。
〔補充說明:為了讓華德福教育更華德福也更教育,我們可以每次都用新的名字來稱謂與取代,以打破大家認定、界定的華德福慣性與慣例──界定,事物就等於死了,教育亦然。〕
生命的答案從不枯燥與斬釘截鐵,生命需要(走)彎路與(繞)遠道:要求急(功)近(利)的教育,違反著生命,因為生命需要耐煩地一而再、再而三……生命是一種旋轉/螺旋向上的相似與熟成。
〔補充說明:十九世紀之後,所有的人,不管文盲與否,都進入了一種科學性的姿態,連思想都自動進入了科學模式:思想、理論也許可以傑出、聰明,但卻完全無助於真正的生命!人的發展從來不是只有身體,還有其他。人無法機械性的一致、標準化的成熟。〕
孩子隨著歲月開展自己的內在存在,讓自己愈來愈與眾不同:教育不(應)是去消滅「與眾不同」來促進「世界大同」;這樣的教育是獨裁,更是謀殺!教育應該是一種創造,解開(個人性)生命的謎團,而讓人類能真正大步向前邁進;教育也應該是一種燃燒,點燃(孩子)渴望的內在與眼睛,而能願意在世界上真實開展與存在,進而溫暖環境、溫暖世界。
〔補充說明一:現代社會的特徵是:被給予、灌輸地愈多,孩子靈性成長的可能性就愈小;因為現代知識只承認理智,卻完全否定了靈性──人能理智其實是因為被靈性作用。事實上,靈性成就出了所有的物質現象,靈性元素永遠是物質實相的基礎。〕
〔補充說明二:教育無須實驗,任何需要(反覆)實驗與證明的,都是科學上軟弱無力的地方;因為無法(在理論、假想上)說服,只好(以無法那麼有說服性的數字/數據)試圖(欺騙性、誇張性地)證明──但存在從來都不證自明。〕
肇基於人智學的教育,是對人的真實本質真正認識的教育,在當中,身、心、靈不會切分、疏離;所以真正的華德福教育應該是一種完整(的可能性):因為完整,所以不為任何目的與思想服務;因為它(本身)就是完整,就在對(全)人類、宇宙的服務里。
當了解心魂內在的質地,我們才有可能理解「『全』人」。
〔補充說明一:當孩子被要求太多記憶,孩子會無法長好也長出(身體性的)自己;當讓孩子完全漠視記憶能力,孩子會過度生長,而造成身體上另外的變態。〕
〔補充說明二:思想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思想不僅形成我們的表達、我們的思路,也形成我們自己──我們在思想的動量中,形成自己的樣貌、型態;我們在自己的思想中長成自己。〕
人智學的初衷、立意,並不是要創造(出)任何(新的)形式的教育、創辦任何形式的學校,因為只要形式/形制出現,任何就會落入/淪為某種意識形態的俘虜,而無法真正開展出完全的人;人智學,只是要讓人能真實了解人類、了解自己、了解全人身-心-靈的三重性。所以,名稱/名相上可以不是人智學,卻是道道地地的人智學:名稱/名相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物的本質──只要你的看見中,永遠沒有偏廢底下洶湧、澎湃的靈性作用!
人智學並不堂皇,也不富麗,不是為貴族專設、專屬,人智學也擁抱著平民與貧民:既然人是人智學的對象,就不能排除任何人;既是對所有人類的了解,「排除」就進入不了真實的了解。
〔補充說明:世界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就是為煙廠工人的子弟而設(西元1919年4月23 日),讓工人的孩子得以獲得免費教育的機會。華德福學校的設立是為了以(分享)教育打破勞工永遠是勞工階層的悲劇,而讓勞工階層的下一代能在社會結構之中有流動、新生、崛起的機會與力量。〕
教育如果非得怎樣、怎樣,才算(華德福)教育、才算藝術(性)、才算美,這樣的教育就是教條、教規,這樣的教育也無從開始、無法真正開始──教育必須開始在不可能開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教育出人類真正的可能、開啟與創造:真正的教育中,從來沒有什麼不能教育、沒有什麼不可教育,更從來沒有什麼能阻擋教育;教育本身就要勇於突破(舊有、因襲、陳俗的)自己!
事實上,藝術性並不在物質上的模仿、複製、移植/搬遷里,而在人無窮無盡的「想像」與付諸行動的「愛流」里。而教育中,也無須強調「在地性/本土化」:強調「在地性/本土化」,是教育本身一點都不在地/本土,才要刻意,但一刻意,真實就不見了;當教育強調著「在地性/本土化」(的文化與意識),就成為了人類狹窄的限制與展望,是對全人的折翼/斷翼,因為所有的文化都是偏頗。
〔補充說明:帶著愛與想像的教育永遠藝術、永遠美麗,因為當中的優雅、細緻、溫柔可以吸引心魂,心魂需要這樣的連結與親密。〕
不過,教育卻需要強調「個人化」,因(老)師、因(學)生而個人化、特性化;教育的確因師、生而(創)生、而(啟)發、而(演)化、而(茁)長,教育從來都是新鮮的動態。在真正的教育中,老師不再是昨日的老師,學生也不再是昨日的學生,雙方內在都有(新的)什麼在其中萌芽、生長;正是這種萌芽、生長,讓雙方(自我、星芒上)對(再次的)相遇、相聚充滿期待與嚮往……這是一種真正裨益雙方的生長與滋養。
遺憾的是,許多誇誇而談、奢言自己是從事教育的,卻把教育走成制式、走成靜態、走成死氣沉沉、更走成師生雙方避之唯恐不及的牢獄……
無法讓人期待、喜悅的教育,教育不出能對自己的生命期待、喜悅的人;慣性/慣例、制式/統規里,無法走出希望、走出明天,因為過去太壓抑,也太沉重!
我們的教育,只會陷溺在過去、現在,看不到也看不向未來嗎?無法看到、看向未來,就不要說自己能夠指向未來、走向未來!
不要讓本質、立意都那麼好的(華德福)教育因潮流的吹捧、勢力的染指、學生的招攬、家長的虛榮、教育單位的蒙昧搖擺而折損、質變、病態甚或絕種!
更不要衝高華德福教育的覆蔽率/覆蔽面積,以為這是讓教育正確普及,而讓一堆對人智學不懂或半懂的老師來推動人智學,這樣會毀了華德福教育的核心與本質,甚至毀了人智學。
〔補充說明一:華德福的師資培育、養成非常困難,不會「自我教育」、處處依賴的老師,成為不了真正的華德福老師;因為華德福教育,正是「『自我教育』的『教育』」。事實上,帶了兩、三輪七年到八年(約十四到二十四年以上),在教學上,才能勉強成為真正的華師(華德福老師),因為每一科,對老師自己再生難,都要嘗試去教學;老師必須要走到自己的專科、專業之外,走入自己的不熟悉,讓孩子看到老師「如何在未知中摸索出『可能性的自己』」。課程中,要教出的並不是內容的專精,而是人如何在未知、害怕中仍能勇敢地開展出自己、示範出自己。當教育擴張的太快、學校增設的太多,請問師資哪裡來?會不會在體制之外行的卻是體制之內?大家追求的,是潮流上的風靡?還是孩子真正的未來?不要迷信教育上流行的品牌、名牌,花冤枉錢,去受不那麼教育的教育。當然教育當中不乏有心、有愛的老師,但也請給出相對的耐心與時間,讓他們能充裕地熟成自己;家長一味促迫、施壓、要求改變教育課程與內容,將讓老師無法好好老師,學生也會無法好好學生。〕
〔補充說明二:當教師沒有準備好,教師就會教著/教出他的過去、他過去在教育中的忍受/忍耐/對待,而不是教出教育!教師也被社會、文化形成,也是過去社會、文化的產物,除非教師懂得蛻變與拋棄自己。〕
(華德福)教育真的不是招牌與噱頭!人已經喪失了許多珍貴的事物了,不要再讓(華德福)教育淪喪,成為商業利潤與政治績效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