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千百年來承載著一方土地上的音韻、山水、樹木、村莊、房屋、動物、器物、天氣、食物、人的心情……那時的孩子們,從童謠中得到的是一方土地上的文化,這文化融進了他們的身體里、血液里,成為他們心靈「根基」的一部分。
「窗外是誰呀?
張果老呵。
你怎麼不進來呢?
怕狗子咬呵。
我給你打著吧?
那感自好呵。
你拿的什麼呀?
乾乾棗呵。
你怎麼不吃呢?
沒有牙咬呵。
給你點水泡泡吧?
那感自好呵。
你背的什麼呀?
背的破棉襖呵。
你怎麼不穿呢?
怕虱子咬呵。
我給你捉捉吧?
那感自好呵。」
「這是什麼曲?」
「哪知是啥曲,拍孩子睡覺,幾輩子人都那般地唱呢!」
童謠,很久遠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孩子一出生就伴隨其左右了。在非常長的歷史時期里,孩子的基礎教育都是從童謠、兒歌開始的,但到近代,逐漸消亡。民俗學家山曼老先生三十多年前說:「從整體上說,古老童謠的傳播者也只剩下最後一代,再過二十年,我們將很難找到仍然懷著樸實感情吟唱『成套』童謠的民間歌手了。」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目前的情況正如老先生說的一樣。
然而,就這樣了嗎?
我們現在也能看到很多童謠,但是,是被「文字化」了的童謠,童謠真正的生命活力還在遠處。那童謠的生命活力是什麼樣的?
童謠,千百年來承載著一方土地上的音韻、山水、樹木、村莊、房屋、動物、器物、天氣、食物、人的心情……那時的孩子們,從童謠中得到的是一方土地上的文化,這文化融進了他們的身體里、血液里,成為他們心靈「根基」的一部分。那麼,如今的孩子呢?我們當今時代的孩子就不需要鮮活飽滿的童謠了嗎?
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有自身文化的根基才能在多元文化中尋得平衡,古老的童謠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是兒童最喜歡的一種形式。
日本言說藝術治療教育者川手鷹彥老師強調,方言童謠對於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本地的方言童謠。方言童謠「有非常活潑的生命力,這讓人非常健康,讓孩子非常健康」。
另外,童謠也是治療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次活動,我們將會就以上問題與大家展開交流。
活動內容:原生態童謠、民間童謠的教育意義、音頻童謠項目介紹、春節童謠故事集展示、籌款義賣
活動時間:2015年1月24日(周六)上午10:30—12:30
活動地點:奇遇花園咖啡館(西直門北展北街華遠企業中心D座一層,中影股份公司樓下,凱德茂向西兩百米)
限制人數:50人 (成人活動)活動免費,店內消費AA
報名方式:發送「姓名+童謠活動」到1561161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