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成为父母之前,我不能理解那些天天围着孩子转的人。做了妈妈之后,我也变成了那种几乎天天围着孩子转的人。我也想为孩子提供我能力范围内,我认为的最好的东西。
回想一下自己的育儿经历,发现我们做父母做的有点急切,有点焦虑。
第一波育儿焦虑期从怀孕就开始了。首先是买各种育儿书看,然后是各种婴儿用品纷至沓来。我认为早期教育很重要,我们听说黑白闪卡很好就赶紧买,听说让孩子多爬行好就去买婴儿爬爬垫,听说给宝宝听音乐和听古文经典好就给他听,几乎凡是听说对孩子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办法弄来。把家里填满了各种东西,搞得乱七八糟,自己还很忙很累。
后来,新手妈妈逐渐掌握了育儿的要领,发现这些婴儿用品大多没有想象的那么有用,宝宝的生活主要就是吃饱睡足。但是,父母的心还是很迫切,想要孩子早一点会翻身会抬头,早一点会爬,很快就会玩玩具。总之就是什么都很早、很快就会最好。
孩子一岁半之后,这种让孩子快快长大的急切心情稍微缓和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能自己走路,也更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了;另外,当了一年半的父母之后,对当父母这件事情已经习惯,和孩子有了默契,对养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些经验了。
很快,第二波育儿焦虑期就到了。2岁以后开始考虑:为孩子选什么样的幼儿园,怎么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怎么玩……于是带着孩子到处参观幼儿园,每天和孩子一起看书,给孩子讲故事,今天带孩子去动物园、明天带孩子去儿童乐园。又开始另一种忙碌。
3岁以后,孩子上幼儿园了。父母又不停歇的送孩子去画画班、舞蹈班、钢琴班。有空的妈妈今天学做蛋糕,明天学做汉服,把孩子侍弄得白白胖胖,漂漂亮亮。然后开始带孩子去看各种演出,去各种地方旅游,因为想带孩子去增长见识。
就这样一波又一波的忙碌和焦虑开始了。
突然有一天,有个声音对我说:别着急,要慢慢来。万物皆有时。
万物皆有时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春天播种,让种子发芽;夏天阳光雨露充沛,枝叶繁茂,开花结果;到了秋天,果实成熟,可以采摘了,冬天就该藏起来养精蓄锐等待来年春天。如果时间不对,做再好的事也不容易成功。
万物皆有时,对于养育孩子来说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给孩子合适的东西,而且再好的东西也要在适合的时间给孩子,否则好东西也变成了坏东西。比如7岁之前的孩子不适合去欢乐谷这一类的游戏场所玩耍。为什么呢?因为7岁之前的孩子还不适合去这种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地方玩,他们的身体还承受不起这些刺激。如果强行去刺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入睡困难,消化不良,便秘,学习障碍等等。
为了给孩子提供合适他们的东西,就得去了解每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需要。因为,只有了解孩子和孩子的需要我们才能提供给孩子适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