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学习,打开书就开始了吗?| 写在“学习”展开之前

插图:伍丹

就请大家在每次“学习”展开之前,先有意识地检视一下这几类条件满足了多少,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开始“学习”。可能,当我们开始如此准备一个“学习”的时候,“学习”之于我们,才迈开了它生命中最初的一步。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撰文:2017年1月9日
首发:Child Leaf Studio(子叶工作室)公众号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大学》

最近这半年我时常会去回味这几句话,也越来越觉得学习这件事,是有条件的。不是说当我们下定决心学习,开始读一本书,不断地报名各种培训课程,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了。也有一种可能,看似种种忙碌和勤勉的背后,“学习”之于我们,从未开始过。

有必要澄清一下,这里所谓的“学习”指的是什么。显然,在这里我要谈论的不是知识的积累,不是大脑中信息的处理和整合,也不是事务性应对技能的提升……这里要谈论的是一种严肃的“学习”,一种关切生命的探索。当然,严肃在这里也不是说非要凝着眉、板着脸来学习,而是指对待“学习”的内在态度是肃穆的,恭敬的,但仍可以是放松的。

阅读《自由的哲学》这类书籍必然是属于这样一种“学习”。我以这本书的学习为引子,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探看一下,哪些才是一个所谓真正的“学习”可以展开的前提条件。

第一类条件:外部环境,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收退、宁静、孤独、品质时间】

收退,是指我们能从迎面而来的杂多印象、复杂事务和快速反应的模式中,退出来一点点,让自己进入一个相对隐退的空间。这也并不是说为了“学习”,我们就非要从事务和责任中逃避或远离,只是创造条件,切换一下,让自己进入一种相对宁静、独处、可呼吸的空间。外部空间和环境的转换,对人内在的影响是显见的。如果真的恭敬地对待“学习”,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或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

空间的因素,还包括环境中的光线、色调、噪音、温度、甚至是气味,这些都是需要被关注和调适的。

显然,在地铁上盯着手机屏幕阅读这类文本是不合适的。更好的建议会是,先把文本收藏起来,并以适合自己阅读习惯的格式打印好,然后,才开始阅读。打印时,可在页边留出足够的空白区域,这样就可以在阅读时,将自己与文本初遇的疑问、感受、心得、忆起的相关经历等等,记录下来。

初遇的刹那,是珍贵的。

刚才谈了空间的准备,那么,时间的准备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暂且将这种“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品质时间”。普通的时间,意味着我们用思考对一个整体的时间流作了人为的划分。现代生活让这样的划分变得愈加碎片,同时,让一个时间节点对另一个节点的压迫愈加强烈。而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却被各种成功学所推崇。

细想一下却会发现,这样一种对于时间的概念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它并非是时间的实然。

我在这里所谈论的“时间”不在这样的范畴中。一个“学习”本身会要求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前后没有预设压力的“品质时间”。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可以完全沉浸,充分放松,可以很有安全感地将自己托付给时间,并将之忘却,让心魂内在的流淌成为一种可能。

这是一段为了忘却的时间。

第二类条件:身体和生命力状态。

【关键词:健康、放松、精力、节奏】

身体和生命力状态是启动和驾驭思考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足够的意志和健康的生命力状态支撑,思考会呈现亦或倦懒、亦或纷飞的状态。人对自己的思维走向是缺乏驾驭力的。我们俗称这种状态为“掉线”。

思维能力强的人,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四、五个思维线程的快速切换、多重工作状态,并且一根线也不会掉,而这种思维“肌肉”的练成,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身体和生命力状态。这样的人,当他展开思考时,承托这一精神活动的生命力状态是鲜活和有劲道的。

所以,当我们在开始学习前,需要先check一下自己这部分的状态。如果觉得累了,就先歇一歇。听听音乐,看看喜剧,洗个澡,散个步也比阅读此类文本来得强。不要强迫自己学习。

但如果对于一个“学习”的渴求一直在心魂徘徊,而每当拿起文本时,身体又感到各种困乏,那么,最好还是先想办法给自己放个小假,把自己当作一个小病人来看待,亲近一下自然,或者让艺术活动和睡眠来疗愈一下自己。

当身体状态调适惬意后,我们再来规划学习的节奏。每个人需要根据自身特定的生活境遇和现实,来渐渐踏准学习的步伐。而这一节奏的校准也能反过来滋养和提升生命力状态,让两者形成一种良性上升通道。

可以这么说,“学习”的节奏需要被量身定做。

此外,健康的身体和生命力状态也是第三类学习条件的关键承载。

第三类条件:内在环境,情绪和自我。

【关键词:安放、陌生人、循环模式、评判悬置 】

当第一、第二类条件慢慢地调适到位后,我们开始走入自己的内在空间:情绪和自我。在“学习”展开之前,处于这一类条件中的很多面向值得我们留心觉察。比如:

– 我的情绪是否因为空间的转换和生命状态的复苏有了平静转化的趋势?

– 那些曾在我内心空间中肆虐的尘暴是否开始沉降?

– 我有没有一种将自己视作陌生人来看待的能力?

– 我是否能从情绪和自我的缠绕中抽离片刻,并具有对“关切生命的”和“日常事务应对”这两类问题的主次分辨力?

– 我的自我是封闭的,还是相对开放的?

当自我被事务、欲望、动机和企图心占满时,就会在“学习”还未开始前预设种种需求。如果这样的话,整个学习的过程,就会陷入一种循环:由需求和心理预设而生成问题——被一个预设的、期待的答案和解释满足。在这样一种模式的学习中,我们只是在不断地“喂养”自我,一个时而焦虑,时而傲慢的自我。

因此,我有没有能力从“我”跳出来,把自己视作一个陌生人来看待,来看一下这个陌生人从提出问题到寻求解答的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就这一点,我已在《关于如何阅读<自由的哲学>一》中尝试做了探究,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种自我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表现是:当我们对新事物尚处于一知半解时,往往会习惯性地基于过往经验及已有知识体系对其进行正面或负面评判,并迅速为新事物贴上标签,置入已知体系的小抽屉中。

观察一下自己,是否我们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这两种状态下完成的?那么,相对于以上所描述的状态,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所需要的态度呢?

不妨找个时间,让自己的内心慢慢宁静,放松自己的评判体系,再感受一下这样的“学习”品质与过往有何不同。

第四类条件:“学习”的基本态度,心魂的姿态。

【关键词:温柔、初见、诚实、包裹、虔诚】

当谈到第三类条件时,我们就已经涉及到“学习”的基本态度问题——说得更准确一点——这里触及的是心魂底色的拷问。从自我不断的“饥饿——喂养”模式中跳脱出来,心魂进入一种如“初见”般接纳新知的状态,并每一次都能温柔地去“遇见”,自我都能诚实地去对待遇见后的“发生”。

这一状态的重点已不在“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认为他说的是对的,我认为他说的是错的”。

这一状态的内在姿态是:“我先不马上下判断,情绪也没什么搅动,没有迎合,也谈不上抗拒。尝试先带着关爱,让这部分目前对我而言还是相对陌生的事物,在我心魂内温热片刻,包裹一段时间。”亦或是,“能否用我这颗波澜不惊的心,去照见这迎面与我相遇的实然,并默默地停留一会。”

“学习”的重点已不光是内容和观点,更多被关注到的是内在心魂的姿态:虔诚的、谦卑的。有种类似于牧师祈祷的氛围。心魂正是在这样一种基本的情感氛围中找到了自己的中心,而这样的中心才是让一切转动和转化的源头。

我们“学习”的是一种认知事物、认识人以及各种内在关系和实然的能力,而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习得这种能力时,我们往往忽略了,练习这些能力的舞台——更确切地说——滋养我们生命生发的土壤,是我们的心魂。

因此,心魂条件的准备和铺垫对我们的“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就让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安放在心魂中,温热、包裹一段时间。

絮絮叨叨写了不少,这些也是最近一段时期我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体会和反思,愿为彼此的共学提供一些参考。

那么——

就请大家在每次“学习”展开之前,先有意识地检视一下这几类条件满足了多少,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开始“学习”。可能,当我们开始如此准备一个“学习”的时候,“学习”之于我们,才迈开了它生命中最初的一步。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