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不同的感官来经验这个世界,也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这世界和我们的关系。透过不同的感官活动,我们会听见周遭的世界所说的悄悄话。
编者注:本文为作者在歌德馆学习时的分享,虽然已是六年前的旧文,但文字却是鲜活和跃动的,原文分上下两篇,刊发时整合为一篇,并转换为简体(含标点),图片为原文所载。
作者:詹辙(博客) 撰文:2008年10月7日
在歌德馆当学生,能完全安静下来什么也不作,需要三个礼拜的时间。因为所有清醒的时候,都有事情发生。上课、讨论、聚会、念书、准备课程。每件都如此特别:特别的想法、特别的经验、特别的人,特别的事件;真要细细回想起来,虽然才两个礼拜的课程,却让我感觉已经过了一个月,经历的事情,让一天有四十个小时的份量。终于到了第三个礼拜,感觉真的是快满出来了,再也无法持续这样的步调。黄昏时歌德馆后面的生机互动农园,开始有我的足迹,让自己在各种植物与晚霞中冷却下来。是的,让我如此兴奋的,除了每日的“神智学”研读讨论外,就是各种艺术活动。
在华德福学校,艺术课程有不少的比例,而我终于知道其中的秘密而欢呼不已,就好像自己在华德福学校念书一样。人用不同的感官来经验这个世界,也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这世界和我们的关系。透过不同的感官活动,我们会听见周遭的世界所说的悄悄话。不过,不是用我们使用的语言,而是声音、万物形体型态,与颜色,传递着世界隐而不语的奥妙。(插图:歌德馆外面的草地不用除草机,是使用赏心悦目的母牛)
前两周的泥塑课,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认识第一座与第二座歌德馆的外型。从不同角度观看,我们讨论、分享自己对形体的感受。第一座歌德馆,R.S.想表现人在里面所感受到的,因此对于外表并没有太多着力。一九二二年焚毁后,R.S.立刻开始设计第二座歌德馆,开始从外在形体来表达歌德馆,欢迎与开放的姿态,与清晰的意图,从远方就能辨认。
而绘画课,老师一开始就让我们体会我们身体内在的力量,在看见外在颜色时如何反应。不过这里无法叙述,因为那经验特别到使我很难得的,无法使用思考与语言把它化为文字。然而这样的经验使我对颜色有了和以往不再相同的理解。课程的练习,是用三原色开始。每次一个颜色,大家自由的在湿水彩纸上绘画。纸干了后我们一同观察所有的作品,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着这个颜色时,你经验到什么?这颜色想要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讯息?”各位看倌,想当然耳我是不会告诉你们的啦!因为颜色是要用看的,不是用说的。不过讨论与分享后倒是发现,大家对颜色本身特质,有许多共同的感受。也就是说,颜色带给我们的感受“竟然”是一致的。透过颜色,世界在向我们说话。只是,我们听的懂吗?(插图:从歌德馆看学生宿舍)
打个比方,“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稍有科学概念的人都会知道,空气中的太阳光折射,如此这般,所以天空就会是蓝色的。不过这样的技术性答案对我们没有帮助,因为这答案意味着无论人类是否存在于地球上,天空依旧湛蓝,天空之所以蓝色完全和我们无关。这也是事实,也不是我关心的。
我关心的是:“为什么你感觉天空是蓝色的?”这就问到重点。重点就是,“你看见的颜色,让你自己‘经验’到什么?为什么天空的这个颜色给你这种经验?”“这颜色想要传达什么?”颜色的确传达些什么,想象你站在全部漆满红色的房间对你内在产生什么影响,或看看艺术治疗师如何使用颜色帮助心理疾病的人就知道。现代社会关于颜色的由来提供了生硬的物理法则,却无法帮助我们理解,“透过颜色,我们和这世界产生了哪些关系”世界里不同的颜色,传递着不同的讯息,不只是感受而已,也能透过思考这样的感受,产生理解。而我,才刚开始学习这样的语言。
素描课中,老师说:“画出,你所看到的。只要作这件事;除了画出你看见的东西,也试着表达它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要用橡皮擦。”因此这造就了我生平第一次,不再先用线条勾勒出形状,而是直接上颜色。因为我发现,实际上并没有一条线在交界的地方,我只有看见不同的颜色。没有线条后开始注意到,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很多很多颜色的细节是生平压根儿不会看到的,比如说哪边是最暗或最亮的。直接上颜色,而不是注意它的形体,使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原来物体本身的质感(颜色)传达出来的讯息,和物体的形状要表达的讯息,非常不同。注意到这两种讯息,使得被观察的物体“不只是一个被看见的东西”这样的观察,也观察它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得我和物体之间,连起了一条细线。它不只是客观的物体站在那里被我看见而已,它多了一种意义,独属于我的意义。想知道以上两句抽象话语为何,请自己画一个,就知道这种难以叙述的感觉。在此就不为难语言本身的限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