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爸妈说回去过年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打算着一些事情了:既要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又要让老人家高兴。”
撰文:王奎丁
原载:彩蝶计划
作者简介
今年带娃回我爸妈家过年,好让他们和他们一直惦念的小外孙好好呆一段时间,享享天伦之乐。
在跟爸妈说回去过年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打算着一些事情了:既要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又要让老人家高兴。
到买好火车票的时候,我已经清晰第一件事情了,带娃回家过年前,先和老爸老妈约法三章:
一、绝对不允许给娃吃外面买的零食和水果;
二、不能主动给娃吃肉;
三、只能和娃说家乡话。
当然啰,这是我的腹稿。腹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自己心里对这些事情清晰得不行,就是这样的,没得商量,我是娃他妈,在这些事情上,我是权威。但是,跟他们说的时候,自然是“临场发挥”了。
要说清晰,是怎么个清晰呢?
第一条,不给吃零食。先不说添加剂之类的了,只说白糖。绝大多数的零食都含有白糖、白砂糖。在治疗教育课程中,我们的老师特别强调,在孩子的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避免让孩子食用含白糖的食物,因为白糖会弱化细胞的免疫功能。
那吃一点总该没大事吧?今年年初我们搬家时,临时住朋友的地方,在厨房的桌面上放有一包糖,娃好奇就拿起来玩,娃他爸就剥了一颗给他吃,事后他也是说,吃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我们就发现了,当别人递给他糖时,他就都会要,如果我们不给,他就会闹一番,这对我们和孩子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拉扯和消耗。这之前,他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别人给他,他也是不会吃的。
再就是,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了近十年的人,我实在太清楚,保护好孩子的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意味着什么了。对于事物正确而深入的认知,依赖的就是这些基础感觉能力的精微度。
那还包含水果,这是怎么回事?水果这一条,我是后来加上的。今年中秋买的橘子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那几个橘子,从中秋买回来放到了立冬后,仍然“声色不动”地在那里,买回来时啥样,放到立冬后还是啥样,现在的水果都这么有能耐了呀,简直上天了,想想心里都有点发毛,算了,还是远离为好。还有就是怀宝宝的那年,特别想吃水果,从外面买了桃子回来,那鲜嫩鲜嫩的桃子,我就咬了一口,再不想咬第二口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那剩下的桃子就放在那里,再后来,它们长出了一堆黑色的毛毛的东西。我自己知道,自然生长的蔬菜水果,放久只会变干,不会变烂。这样的话,外面买来的水果就算了吧,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
但是,过年过节总是需要些好吃的零食和水果来满足下,开心下的呀。那自然是有的,我做嘛。当妈之后,真是生生地练就十八般武艺。如果说,想要发展和提高什么生活技能,当妈绝对是个最好的起点。当妈,你会发现,你不知从哪里得来的神力,要给娃做个啥,就算你没有任何经验,你也能整出来,而且全家欢喜,当然最欢喜的是娃。
关于做好吃的,我们的老祖宗真是下足了功夫在里面,其中的技艺和智慧,就像东海龙王宝库里的珍宝一样多,不去传承下来,真是太可惜了。并且,取其一两样,估计就够做妈的用了。
首先是糖,古人夏做醋、冬熬糖,用的是与天时合一而行的智慧。饴糖熬好后,晾着,冬天气温低,它自然就凝固了。在里面加上花生之类的干果,搅和后,盛起来自然冷却,就可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糖了。
再就是饼,喏,这么多饼模等着被派上用场呢。这些有着文化符号的饼印模,光看看玩玩,心里也都美滋滋的了,更别说用它们做出具有祝福意义的节日点心了。
至于水果,当然可以从自然农法的农场买啦。
这些东西,既可以给娃吃,也是拿来孝敬老爸老妈的好东西,亲戚朋友来,就是与他们分享我们家的味道,“只此一家,绝无雷同”,嘿嘿。
第二条,关于吃肉,我不是因为信仰,也不是因为中医或人智医学的什么说法,而是,我自己身体的明显体会:素食,气是清的,肉食,气是浊的。浊的气,并不利于幼小孩子的生命体发展。我们家绝大数时候素食,我们从不主动给孩子吃肉。有时候,大人想吃一点肉,餐桌上有,他自己要拿来吃,我们也不阻止,只是观察,发现他只是尝个新鲜而已,就跟尝别的新种类菜没啥区别。
但是,有段时间他是嚷嚷着要吃肉的,不是因为他自己真的要吃,而是他读出了我的内在。那段时间,一开始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想吃肉,并且每次吃了之后都想吐,如此反复,后来有朋友问到,我才恍然明白过来:以前住北京的时候,生活很安定,吃的菜自己种,粮食从自然农法农场买,吃到的都是真正的食物,而搬家折腾的这一年多来,很多时候都吃不到自己种的菜,而是去镇上集市买的,米面也是勉强能从自然农法农场买到,当吃不到真正的食物达到一定限度,我就想吃各种东西,什么垃圾食品,什么肉类,都想吃。意识到这一点时,自己地里入秋种的菜也长起来了,终于可以吃上自己种的菜了,于是基本上不去外面买菜了,米面也很注意及时从自然农法农场补充,慢慢地,自己身心又恢复了平衡,一餐即使只有简单的一饭一菜,也吃得身心满足。然后,就再也没有听见过娃嚷嚷要吃肉。
所以,吃东西不单是个身体需要,更是心灵需要。孩子幼小时,宜以清净的真食物养其元气、正气。
第三条,说家乡话这个事情。我和我的先生都是“离乡背井”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故乡只能是一个念想,终究是回不去的了,而方言是我们的孩子能与我们的长辈,以及家乡的那片土地维系的唯一方式,如若这一根微弱的带子都断了,如何寻根寻祖,想到这点不禁泪湿眼眶。做为我们这一代,身心已是够漂泊的了,到了他们那一代也不知会怎样,不管怎样吧,能维系的我们还是要尽力去做的。
并且,我自己研究民间童谣和故事,很清楚方言里蕴含着多少活泼有生命力的东西,很清楚里面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难得有一个完全的家乡话的环境,怎么可以错过呢。
而且,幼小孩子对于语言的感受力,比大人强多了,即使他听不懂具体说什么,但是他是能感受到说话人想表达的。
清楚了这些,我给我爸拨通了电话,在拨通电话前,我用我的家乡话教娃喊“外公”,小家伙一下就会了。好,拨通了电话,娃喊“外公”,我就问我爸“吃完饭了吗?”(这是我们父女俩多年来最深情的电话问候语)呱啦呱啦家常完毕,我说:
“爸,我带小如意回家过年,有三件事情想和你还有妈先说说。”
“说吧。”
“第一件,不要给小如意吃零食……”
“你小时候我也不给你吃零食呀,而且,我也观察到,我们村那些用白糖做粑的人,后代都比较笨……”
“还有水果……”
“苹果、甘蔗也不行啊。”
“是啊,我们在这边也都只是给他吃饭吃菜,如果给他吃外面买的水果,他就不好好吃饭了呢。”
“恩,好。”
“还有不要给他专门熬肉汤、炖肉、喂肉给他吃……”
“这些,你们自己做主就可以啦。”
“第三件,你和我妈只和他说我们的白话就行……”
“好啊,我们在家说普通话也感到很别扭……”
(小家伙在旁听我和我爸用家乡话聊天,在那乐得不行。)
我爸:“小如意笑得那么开心呀。”
我:“是啊,他听你说话笑的。”
我爸:“就这三件事啦?”
(听语气,感情是:就这三件事了吧,其他的,我们爱咋疼爱咋宠小如意都行,对不对?)
我:“是,就这三件。”
挂完电话,回想起这些年,我和先生结婚没让家里出一分钱,所有的事情都我们自己操办;家里有什么困难事情,我们都是立即帮忙支持,并且都起到很大作用;我生娃也是没让老人家操心过,更别说操劳……所以,老人家对于我们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很放心、很安心的。
跟老爸老妈沟通清楚了,我安心了,他们心里也更确认了怎么对小外孙好。
最后总结一句我自己的感叹:自己越是独立,越能和长辈融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