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我看到生命渐渐成长的灵动的美丽,而这美丽成为一直坚持下去最大的力量。这个教育有多美好,也就有多动荡,未来的日子也许是一个逐渐分手的过程,所以总是希望可以放进他们心里多一点的美好,多一点的真实。
撰文:孙瑜鑫
写在前面
在孩子们升入四年级以后,每一学年老师与孩子们都会有不同主题的出行。在与孩子们出行的日子里,我们更加的了解对方,也在一同的经历中建立了更加深沉,超乎师生的感情。
地理往往是我们向外行走最初的主题。十岁时,在地理课上,我们通过对东西南北四方的定位,确定我的位置与周遭的位置关系,进而构建思维空间感。当我们一同出行,从我们周遭熟悉的环境到居住的城市,到大江大河,踩踏在我们曾经绘制与构建的空间里,会在孩子内在升起更加真实的感受。这样真实的感受会对他曾经做过的事有一个确定的认知。真正走过的一千公里与认知到的一千公里有了匹配。而在八年级,我们所学的天文、地质、历史等所有的学科,会在地理中汇流,世界是如此息息相关。向内认知,我们认识了自己,理解了他人;向外行走,使我们更加丰盈,而世界也进驻到我们的心中。
这是一个多雨的年份,七月初,驾车行驶在草原中的公路上。雨水的滋养使得草长得十分丰茂,这里是牛羊的天堂,它们怡然自得的在草原上吃草,隔不远就会看到水洼,马儿在水洼里饮水洗澡。我们看不见头,仿佛这草原是延伸到天边的。这就是两天火车送我们到达的地方—呼伦贝尔草原。坐长途火车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开心,游戏、聊天、绘画窗外的风景。简直是期待的不得了啊!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期待开始了我们六年级的旅行的!
滴答滴答
雨水滴落在人们的雨伞上
空气中的响声是人们在火车站的谈论
一个个拉着行李箱的我们涌上火车
是的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段分离的旅程
可是
还是傻乎乎的盼望它的到来
我们一起走过六年时光
一起迎来风声笑语
一起经历痛苦挫折
一起……
永远在一起
(李佳霖的诗,13岁)
大家的旅行
少了一个也不行
可是
以后再也不可能了…
(牛牧晨的诗,13岁,将要转学离开班级)
我们曾经学习中国地理,将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绘制在我们的地图上。也在老师的故事与所述中,了解过蒙古人的勇敢与热情,鄂温克人的神秘与古老。将手指向中国疆域最北的地方,在那个大公鸡的鸡冠子上,看见中国北部的地方—漠河。这一次,我们要一起踏上这片土地,走到我们曾画过的山山水水之中去,去看、去行走跋涉。
在中国的最北边
有极光
有湿地
有中国与俄罗斯的交界
还有一个小村庄
你听了会想去看吗?
如果想
那就去吧
去湿地
去那个小村庄
去看极光
去看那壮观的俄罗斯的边界
(李雨希的诗,13岁,将要转学离开班级)
学期最后的一个版块,我们终于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天文学习,太阳、月亮与星辰,开始了对于天空诉说的倾听。听说向北走,在草原,甚至是更北,会看到非常璀璨的满天星斗,和在西安无法看见的银河。如果足够幸运,还会看到极光。那我们就一路向北,出发吧!
听说
在中国最北的地方
能看到极光
那就去吧
去看极光
去边境
去湿地捡石头
去喂驯鹿、住蒙古包
当然还有骑马
去最北的邮局给自己寄一封信
去北极村
等极光
就算没有
又有什么关系呢?
(陈馨琪的诗,13岁)
刚刚进入草原
我就深深的
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地方
一望无际的绿色
仿佛
是一条巨大的毛毯
柔软、飘逸
仔细看去
绿草中还藏着
一束束彩色的野花
就像毛毯上的花纹
精致、和谐
我真想将这条毛毯放入囊中
随时都可以看见、摸到。
(严钰珊的诗,13岁)
在草原上
看着牛羊
看着天空
有一种宁静
有一点想要狂野的心
想骑在马上无休止的飞驰
想跑天边去看日出
想看太阳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想躺在云朵下等星空
想随风飘扬
我
睡着了
(杨舒贻的诗,13岁)
开放的蒙古
热情的蒙古
自由的蒙古
奶酪、牛肉干
酸奶酥、锅茶
是他们在草原上的食物
小马、蒙古包
草原、小牦牛
是他们的特征
这些代表着蒙古的强盛、文明与力量
(杨天罡的诗,12岁)
看那美丽的草原
生根发芽
看那山坡上的小花
随风起舞
看那一次次的雨水
攒成水洼
看那牛羊
正在吃草
看那风儿
将云朵吹散
听那马儿高声的嘶鸣
我带着美好的记忆
回到家乡
(高可亲的诗,10岁)
一路向北,在草原与森林的交接处是湿地,湿润泥泞的土壤上长起低矮的树木,鸟儿便来栖息了。可才刚刚离开草原,我们便开始思念它,思念它的广阔,思念它的翠绿,思念它一览无余的纯粹。从草原的广阔到森林的茂密,如果说,广阔是草原的风采,那富饶,便是森林的性格了。
一边是森林
一边是平原
森林与平原的交接处
在湿润的土壤上
生长着低矮的小树
细流
或穿行其中
或环绕四周
静静等候
春天候鸟的来临
(小孙老师的诗)
我们一路向北
踏过一片片广阔的草原
露珠滚落是我们的足迹
那里是马背上的民族
白杨和落叶松是昆虫的天堂
而我的天堂是湿地
眼前浮过的每一块石头
都给我留下了一个画面
而有的画被我永远的看着
不会忘记……
(高语悦的诗,12岁)
春天唤醒了尘封的大地
大地唤醒了广阔的草原
草原唤醒了冬眠的动物
动物唤醒了等待已久的植物
植物唤醒了健壮的树木
树木唤醒了旅行的小鸟
小鸟唤醒了白云
白云唤醒了蔚蓝的天空
天空唤醒了太阳
太阳唤醒了万物
可是
是谁唤醒了蜱虫?
(程铭昊的诗,12岁)
到了大兴安岭,满眼都是树。白杨、青杨、白桦、落叶松、樟子松。司机师傅会告诉我们,如何区分白杨和白桦这两种十分相近的树木,并且,你知道吗?落叶松只有在这个地域里生长才可成材,其他的环境里它都无法成材。我们向北来到黑龙江边的小村落—北红村,遇到阴雨天,没有看到北红的星斗。在到达的那个下午,乌云好似是棉被盖在天空上,可是,傍晚时分,西边的云尽散去了,我们站在黑龙江边,看着太阳西落,心里升起的尽是美好。我总是希望可以带着孩子们看到美景,然后和他们一同将这些美景装进心中。我知道,这会成为人生里最好的力量。在未来我们分开的路途中,当他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想到曾经与同学、老师看到的草原、星空,又一次感受到这样的美丽与辽阔,会给他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美好的时光
短暂的时间
却经历了草原、森林、天空、白云
不过一眨眼过去了
(徐新杰的诗,12岁)
旅行—
秦岭出发
经过颗颗的沙粒
经过板结的黄土
到达草原
草原—
一颗一颗的草
从土中露出
将土地渲染成浅绿色
牛羊悠悠闲闲
湿地—
坑坑洼洼
大大小小的泥泞
肆意摆放
在不起眼的小泥泞中
有一片小小的蓝天
有一块小小的白云
还有
一个小小的世界
森林火灾—
火魔 潮水般涌过
剩余的树木
不足称繁茂森林
而时间
将火魔足迹点点抹去
尾声—
一分钟六十秒
那一天就84400秒
十天
就更多了
可时间
却在无意间溜走
旅行
即将结束
(唐英夫的组诗,13岁)
旅行结束前,每人在漠河寄出了一封信,寄给了谁呢?亲人?还是自己?回来的路上我们在哈尔滨由飞机转乘火车,中转的时候,每位同学用诗为旅程做了一个结束。老师也写下了要给你们的话。
这是一封神奇的信
打开、探索
一幅幅崭新的画面铺展开来
拥有浓烈热情气息的城市
偏偏伫立在最北边
落日晚霞
在水面上显现
透彻到极致
马儿欢快地在草地上奔驰
消失在边缘
我想
这封信
会留恋世间美好的事物吧!
(杨泽一的诗,13岁,将要转学离开班级)
旅行不是从你看厌的地方
到一个别人看厌的地方
而是来到只在地图上所看到的地方
只听别人所讲述的地方
感受它存在的意义
海洋、山川、草原、湖泊
甚至是沙漠
都有自己的色彩
有自己要讲述的故事
当你躺在海滩上时
站在山顶上时
在草原漫步时
在湖泊寻找石头
或是在沙漠跋涉前行时
你就会发现
旅行的意义
是在寻找自己的色彩
自己要讲述的那个故事
(杨舒贻的诗,13岁)
親愛的孩子們
記得在你們还小的時候,老師就夢想着有一天,能和长大的你們一起去遠方。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夢想被想了之后就放在了心的一個角落里,漸漸地自己也不記得了。
这个夏天,我和你们有了一次草原之旅的机會,向着中國最北端的方向,从野韭菜之地到中國冷极的村落。我們扬言要在草原上勒馬奔騰,我們还相信自己能看到那可遇而不可求的极光!
是啊!夢想是多麼美好的禮物⋯⋯我和你们帶着各自大約相同的夢與想启程。
当与你们背着大箱小包行李時,我忽然記憶起了那个放在心中沉睡許久的夢想。我,和你们一一一一這些終於長大的少年,要完成一段十天的旅行,六年的時光我們又何止是只是老師与學生⋯⋯而這樣的旅行又何止只是一次教學計劃。
一路火車,
一路欢声,
一路兴奋,
一路期待。
"草原,上天赐給人间的天堂"第一眼看見,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恰当的词句赞美你了。
馬就應該生活在这里,它們是草原的俊朗,虽然我們沒辦法奔勝,却有了勒马的快乐;你看,那水洼洗澡的牛儿,那灰云般移动的羊群,都是草原不可缺少的寶貝。当我们喝完了牧民家中的牛奶,才知道从小到大喝的是白色开水。
站在草原,你就消失了,而空间中只有那首流传千年的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风吹草低見牛羊"
看綠海起伏,那是大地的呼吸
听風过耳邊,这是自然之歌
眼中是你們欢喜追逐
心中灌滿浓似牛乳般的喜悅。
終於、終於
我和你、你們
我最亲愛的孩子们
一起旅行
帶着压根不指望兑現的夢想
在一起
一起远行⋯
(曹媛老师写给孩子们的话)
写在后面
我与曹媛老师搭档多年,我们看着这些孩子从7、8岁的年纪,成长成13岁的翩翩少年。这些年里我们最多谈论的是他们,最多见到是他们。他们的父母渐渐也从家长的身份变成了朋友的身份。他们让我看到生命渐渐成长的灵动的美丽,而这美丽成为一直坚持下去最大的力量。这个教育有多美好,也就有多动荡,未来的日子也许是一个逐渐分手的过程,所以总是希望可以放进他们心里多一点的美好,多一点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