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观察孩子

只要你对事物/现象怀着“爱”的关切,事物/现象本身就会告诉你什么,告诉你“它”是什么。当你知道了,就用勇气去信任它、保护它、完成它。这就是内在性的直觉。

编者注:特别要说明的是,为便于阅读,刊发时做了繁转简(包含标点),配图来自网络。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5年1月18日

观察孩子无须奇功异禀、灵通能力,只需要真真切切带着“爱”的眼光与态度——用“爱”来观察孩子。

认为观察孩子需要天赋异禀,只有专业或老师能够,往往只是成人内在的推托与懒惰:你不愿意去面对你和孩子真实关系,所以把观察的机会与能力拱手交给别人——而偏偏就是这种内在性的懒惰,让你失去了对孩子工作时必要、必备的心态与特质。

你必须在你之内发展出“仅仅观察着‘事物/现象本身’”的定力:事物/现象(本身)(究竟)是什么?

只要你对事物/现象怀着“爱”的关切,事物/现象本身就会告诉你什么,告诉你“它”是什么。当你知道了,就用勇气去信任它、保护它、完成它。这就是内在性的直觉。

静静端详眼前这个生命的杰作,带着“爱”——放开你所有的成见与价值判断、放掉你们曾经的相处——如果对象是自己的孩子,你更该沉静,因为孩子是你们(你与孩子)共同的作品:孩子也携带着你、部分的你,或者孩子牺牲着自己,去表现、放大着你(或家庭)根本不敢面对(自己)的部分或问题。

很多孩子会产生令人头痛的现象,是因为心魂内在“原先‘等待着被发展’的正确本质”被环境阻挡、牺牲掉了。等待着发展,却又苦无机会、出路来发展,于是变成对环境的刻意挑衅,孩子内在该出来的“人性”,被环境“动物化”了!

当压抑太久,反动就会出来;所以有时不要只看到孩子本身的躁动或反叛,还要回头看看到底环境加诸孩子什么,让孩子不得已变成这样。

“浮华”、“虚空”是社会被“工业化”之后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人很有愿景,却不愿意从细节、小处按部就班、不愿意真正落地、真正进入生活里:当你不屑于琐事,你又如何有成就大事的能力? 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里”,当你能细腻在该细腻的地方,宏阔在该宏阔的地方,才能真正完成出事情该有的质量,也才有能力去完成你的人生使命。所以,以意志力专注于细节,连再小的细节都不放过,也是观察孩子的重点。不要使用一般性的论述来支持你对孩子的观察,那种观察太表浅而浮面,太“一概而论”。你要提醒自己“看透(see through)”事物/现象的能力,你要让自己的观察贯穿孩子,看到底蕴与真实,而这,需要你不对“主流价值系统”妥协的勇气与坚定。知道真实、信任真实、拥抱真实。

〔补充说明:社会之所以会“浮华”、“虚空”,是因为在教育阶段让孩子过度沉迷于抽象概念、游戏于抽象概念,而这些逻辑理则只会戕害孩子的心魂,让孩子丧失面对未来真正的能力。如果让孩子进入工作/实作、进入工作的小节,让孩子因为“我做得到!”、“我办得到!”,而感受到“‘神性’在我之内”、“我多么以‘我能成为人’感到光荣!”,如此一来,才能抵销掉社会擦去孩子心魂的影响。〕

当你能内在性地观察着孩子,你也开始能整体性地了解“人”。所以观察孩子,某程度上,你也观察着你自己、观察着所有的人;也认识了你自己、认识了所有的人。

意识到自己观察孩子的神圣与珍贵。你的仔细与付出,正对着未来的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你在为着地球的未来工作。透过观察孩子,你熟悉了孩子,也熟悉了你内在曾经陌生的部分。所以,即使只是一个孩子,一个你以为再普通不过的孩子,或者,一个你再熟悉不过的孩子,都请你用神圣、新鲜的眼光来重新观察、重新认识,因为这是真正对“人”有意识的工作。


广告: hiwaldorf公众微信号已上线,搜索添加:hiwaldorf 或扫描二维码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