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惯性

如果不想孩子养成僵化的思考习惯 (例如 : 狮子就是狮子、太阳就是太阳),老师应该尽量避免做的是什么呢 ? 应该做的又是什么呢 ?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Stefanie Wang
撰文:2017年12月30日
原载Fountain博客

上次师训的读书会内容,给我的后劲颇深,当时针对“结论–>判断–>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其他同学及老师做了讨论,如果不想孩子养成僵化的思考习惯 (例如 : 狮子就是狮子、太阳就是太阳),老师应该尽量避免做的是什么呢 ? 应该做的又是什么呢 ?

Steiner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解释与说明,他希望老师不要只做知识的灌输,尤其是大量地对事物下定义,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世界并不经常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当我们年纪越长,越会发现很多东西没有标准答案,就像太阳不只是我们的太阳,还是一颗恒星、银河系的一部分,在某个星球上看它甚至是满天星斗的其中一颗。如果我们让孩子习惯了凡事只有标准答案、其他答案都是错的,那他就容易成为一个狭隘的人,思想固化后甚至难以容忍新的想法或学习新知,但我们身处于不断创新的年代啊 ! 我们的孩子不但要习惯学习创新,甚至要勇于创新,所以Steiner提出的教育方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里需要使用的东西。

这周带着孩子去旅行,在火车上拿着“人的普遍智识”的另一个翻译版本“人学”来看,顺便帮自己复习整本书,把第九讲又读了一遍,深深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只是非常实用的教学法,更是真正活化思考方式的培养。何谓“真正活化的思考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东西不是只有单纯一个名字或定义而已,孩子透过观察与思考,真正去“认识”一种动物或东西的“本质”,因为唯有真正地了解,才能在实际遇到问题或状况时进行适切的思考,那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

例一

在火车上,我在看书,朋友的孩子就和我的孩子聊天。朋友的孩子很聪明,小小年纪不到五岁,就已经知道很多东西,可能因为两个人没什么话说,所以就开始讲他知道些什么。听他讲出来的东西,我觉得很厉害,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复杂又不常见的,但我又再想,他真的“知道”那些是什么吗 ? 还是只知道那些东西的名字呢 ? 我看过他问他妈妈路上的东西是什么 ? 大人很自然地就会告诉他 : “那是XX。”孩子便没有再问了,我相信记性很好的他,一定立刻就把那东西的名字记下来了,但我又觉得有点可惜,因为他没有再问,但我们又怎么会仅仅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就真正“认识”它是什么呢 ?

我想起有些小孩,甚至大人,到了新环境总是急切地想“认识”陌生的东西,当别人给了他一个名字,他便会觉得陌生的东西有了名字、不再陌生,但也就不会再更“认识”它了;如果哪天请他介绍一下那样东西,他可能说不出来几个特征,因为他在知道名字后就没有再仔细看过。我想这就是Steiner要我们避免的,我们不应该让一个人的好奇心在知道名字后就停止前进,当孩子指着挖土机问妈妈这是什么时,我们可以说 : “这个机器有长长的手臂,可以用来挖土,我们叫它挖土机。”会比只回答“这是挖土机”要来得好得多。

例二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地理景观相当著名的景点,朋友兴奋地告诉我 : “太好了 ! 有你在就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我是学地质的)”才刚经过一番震撼教育的我,摇摇头告诉她 : “这一趟我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什么,最多只会做『客观描述』。”“那是什么意思 ? 如果孩子问你『XX是什么』,你会怎么说 ?”我会说 :

“你觉得它看起来像什么 ? ”

“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

“这么多石头里你最喜欢哪一个 ? 为什么 ?”

“如果他就是要你回答『那是什么』呢 ?”朋友不死心地问,我说,那我就会把孩子刚刚讲过的话整理成一段话回答他自己的问题。我不是故意不想告诉他岩石或石头的名字啊,但我告诉他 : “这是页岩,那是大理石。”又有么意义呢 ? 除了页岩都长得蛮像的之外,大理石有许多不同的颜色与样子,如果我回答他这是大理石、那也是大理石,孩子一定会觉得困惑,又或者,知道这个岩石叫做页岩,似乎很屌,但,那又怎么样呢 ? 以他们的年纪,知道那么多岩石名称的意义是什么 ? 我知道他们记性很好一定会记得,但我不希望他们的脑袋里装的只是岩石的名称。

所以我都告诉Noki : “你看这种黑黑的石头,摸起来感觉如何 ? 很平滑、很舒服,而且它很特别,可以变成一片一片的。”然后Noki就花了十五分钟在那边把石头敲成一片一片,有各种不同形状,其中当然还有很利的,他告诉我那块石头可以用来切割东西,我说对,以前的人把这种锋利的石头做成工具,就可以拿来用了。我虽然没有告诉他这种岩石叫做页岩,但他告自己的观察与摸索“认识”了它,等他再大一点,我再告诉他这个岩石的名称也不迟,我避免做的事情就是直接告诉他“这叫页岩”,因为我很清楚年纪更小的Iro会在旁边默默地覆述“页岩”两个字,然后下次看到类似的石头就跑来跟我说“马麻那是页岩”,但其实并不是 (默)。

教育造成的伤害永远比不教来得严重。

例三

Iro虽然年纪小,但我却觉得他在许多地方显得比他哥哥更有智慧,Noki虽然已经小三了,但毕竟受过传统教育的荼毒 (其中也包含我过去不懂而造成的许多伤害),在思考上总是无法那么灵活。几个显著的症状 :

1. 当我要他描述某样东西时,他说不出来,我忍不住想他到底是观察不足还是不懂表达

2. 对于问题会有“标准答案”的倾向,而这倾向总是大人说过的东西,欠缺自己的想法

3. 他会猜测大人想要听到的答案,最多猜一两个就想不出来了,他说“想很累”

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我就是进行大量“名词解释”的灌输Orz 因此我尽量不想把这些错误再加诸在Iro身上,现在带他们出去,我总是先问问题,再用问题回答他们的问题,希望能引导他们自己想到答案,而Iro也真的没让我失望。

当我们走在山路上,我看到地上有一两个横跨道路的沟渠时,要他们猜猜那是做什么用的,Iro马上就告诉我 : “那是给水流过去的。”真是让我惊艳 ! 而哥哥根本还来不及去想答案。这个答案显示了他对环境有做深刻的观察 : 山上有水流下来,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 “如果没有路让水流过去,就会把我们走的路淹掉。”真不敢相信这样的判断出自不到六岁小孩的口里,我点点头,觉得我没什么能再教他的了XD 做一个老师,最大的任务不是教学,而是引导,我觉得这样的我们很棒。

还记得在读书会上,有同学说,当他在进行教学并拿出一张动物图片的时候,有孩子立刻就说出动物的名字,他甚至没有机会做客观事实的描述,我觉得这是个很经典的例子,因为就是会有这样的孩子,而我们应该想办法设计教学方式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或许老师可以先给动物某一部分的图片,要求孩子练习说出看到的东西,像是 : “这是用来做什么的 ”、 “你看到几种颜色 ”、 “你觉得这是在什么样的地方 ”等等,最后让孩子把答案拼凑起来,这样就可以同时训练他们的观察、表达和思考。

我们不是希望孩子能成为独立思考的大人吗 ? 如果我们不从每天的对话和教学中着手,岂不是缘木求鱼 ? Steiner的教育方式虽然是一百年前提出的,但我却觉得非常适用于这个年代,我相信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可能不是很会写考卷、背答案,但却可以真正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像Iro精准地讲出引流道的作用一样,他并不需要知道那个东西叫做引流道。但我并不是说名称不重要,当他需要和人合作时,就必须使用相同的名词和用语,但那些名词可以放在大一点的时候再学,至少是在亲身观察之后,因为我们必须避免某些孩子满足于名词解释带来的安全感,也可以这么说,先钓个胃口,说不定他们会被好奇心驱使而看到更多=)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