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立“Branches”是因为我想重新激发学生、教师和家长重新审视华德福教育,理解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有机发展,还可能对全球带来影响。 这是一个应该被更多人熟知的愿景。
编者注:作者Noah Kahan,身居纽约,高中就读于鲁道夫施泰纳学校,当前就读于卫斯理安大学。为Branches和re[orient]edu创办人,更多他的故事,请阅读文章或者观看视频。
本文由HiWaldorf翻译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原载:Medium
作者:Noah Kahan
译者:黄明燕
2013年秋天,我首次到以色列,从那回到学校后,我就被介绍给阿米尔(Amir Shlomia),他在无意中激发了我重新思考华德福教育。 阿米尔在以色列成立了第一个支持阿拉伯语、犹太语的双语华德福幼儿园,这在中东地区算是创举。当他在我所在学校做“纽约的华德福学校”的演讲时,我意识到他已经改变了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理解。在他的演讲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我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60个国家中超过1600所学校组成的社区的一份子。这一网络是巨大的,我从中看到了隐藏的潜力。这使我重新思考曾经被我以为是不可思议带点邪教性质的华德福教育,他的演讲让我明白华德福教育远远不止涵盖的童话故事和优律司美。
继阿米尔的演讲两周后,我开始了名为“Branches”的项目,目的是想看看华德福教育在以色列是否可以作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以色列人共存的资源来开展。在广泛开展关于鲁道夫•施泰纳和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后,我试图促成阿米尔的 Ein Bustan学校和鲁道夫•施泰纳学校形成姐妹学校。我向许多老师解释了我的想法,给他们呈现华德福系统的意义——它具有能带给学生对不同文化更好理解的潜力。
高二的春季,我在纽约市参加了人智学协会的一个活动,活动上Shepa Vainstein做了演说,她是“ReGeneration”这一组织的创始人。她的组织是一个在中东地区播种“拥抱生活,学习,艺术,地球和所有孩子们”教育理念的非营利性组织。
进入大四,我的目标保持不变:创建与鲁道夫•施泰纳学校和Ein Bustan学校的联系。 这一目标是为了找到一种方法,与世界各地的其他华德福学校建立连接,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是为了在施泰纳的光环之外让华德福对社区产生影响。话虽这么说,我们学校与许多其他华德福学校的交流项目中,学生几乎都是去欧洲国家。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学习风格,虽然势在必行,但却并未能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做好充分准备。就如这种教育启发学生每天早上进行晨诵时做的那样。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学生到底看到的是哪个世界。
“我看到的世界是…”
在看到Ein Bustan学校的影响后,我意识到华德福教育对各个国家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潜在的影响力,不仅在欧洲和北美,在亚洲、南美洲、澳大利亚/ 奥希阿纳和非洲皆是如此。鲁道夫•施泰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设想的世界里,通过反思现代民族国家及其种族主义和冲突,他看到了一个别样的社会。我想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相信华德福教育具备这种影响力。
在我大四那年年底,我对我的项目“Branches”做了终期项目汇报,并对与Ein Bustan学校进行的文化交流进行了展示。此外,我通过视频记录了我的研究过程,整理了关于华德福教育在中东特别是以色列的重要性。我采访了许多华德福教育者和领导者,我在汇报中展示了为什么华德福教育在中东如此重要,以及这种教育是如何发挥它的潜能,在幼儿很小的时候开始,重新调整幼儿的心灵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我相信华德福教育的作用在于调整个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思考我们的世界,并重新激发个人发挥创造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问题的关键是要挑战叙述的方式,这就是施泰纳一开始就把华德福教育摆在首位的全部理由。
我创立“Branches”是因为我想重新激发学生、教师和家长重新审视华德福教育,理解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有机发展,还可能对全球带来影响。 这是一个应该被更多人熟知的愿景。世界各地和许多组织和数千所学校已经建设好了基础设施。在欧洲,许多组织如Freunde和European Council for Waldorf Education (欧洲华德福理事会)致力于走进不同文化社区并重新激发人类。Freunde组织帮助难民并做应急教育,这对在战争和受其他暴行影响留下创伤的儿童意义重大。欧洲理事会为欧洲的华德福学校提供教学和财政援助。我想成为这个教学理念下的一份子。我看到用这个理念可以帮助人们,它对人们的生活可以产生影响。
我并不想仅仅是被动地通过我的教育或我的人生来实践华德福教育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还想积极地利用一切机会影响我周围的社区甚至整个世界。
“我们的价值观呼吁我们关心那些我们素未蒙面的人们的生活” – 奥巴马
华德福教育需要解决现实世界的挑战,不能再仅仅站在场外边上,并期待学生谈论它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华德福教育及它在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