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华德福教育的迷思,只是以讹传讹。教育的重心在教师与孩子,内容会因教师与孩子的状况有所调整,从来没有一定。
编者注:本文黑体部分为编者标注,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切中核心,值得反复品读。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6年3月1日
华德福教育的内容指向“未来”,却也真实进入“现在”:“未来”永远不可能到来;不在“现在”,无以真实教育。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理解‘更高层界’的能力”沉睡着;教师如此,孩子亦是。身为教师,如果把“教育孩子”当成是生命的邀请,来帮助自己(甚至孩子)“实践”出“‘更完全’的自己”,教师就不容易疲乏,而会有无限泉涌的力量。
教育中,没有任何形式可以代表华德福教育;也没有任何形式可以框限华德福教育。
[补充说明:很多华德福教育的迷思,只是以讹传讹。教育的重心在教师与孩子,内容会因教师与孩子的状况有所调整,从来没有一定。举例来说:季节桌,只要有季节与当地的韵律与元素在其中,就是很华德福的,没有特定的华德福风格;韵律不是只有在晨圈中才能展现,韵律在所有的课程里;没有什么课程,规定只能安排在几年级,但要确定课程真实反映着孩子的能力(比如:戏剧如果由较小的孩子演出,就不要要求用高中生的标准,那种标准不是班级、孩子的真实,而是大人的虚荣作祟)--任何课程,在任何年级,只要教师用心,都能带给孩子内在成长需要的东西。此外,一些实用技术性的课程(如:语文),可以依据孩子的程度,混龄合班,让同样程度、年级不同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学到该学的,而不是一种“齐头式的平等”:牵制程度高的,来等待程度低的--教育必须尽可能让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孩子获得学习上的挑战、喜悦与满足。]
课程内容中,一类是孩子真正(身心灵)发展的所需,另一类是社会、文化的期待;第二类中对生活实用的课程,有时反而不利于孩子真正的发展。如果社会、文化的期许必须带给孩子,教师就必须进行转化,将原本不健康的内容,以健康的方式重新改造、呈现给孩子。
[举例说明:“阅读”其实是被文明养成的“习惯”,不是人类固有的活动(如:算术),如果要在不伤害到孩子的情况下教会孩子阅读,就必须透过“‘道德(充满生命动力)’的‘想像’”。]
[补充说明:一般“非线性指向”、“不”那么“具‘目的性’”的课程(如:湿水彩、优律司美这些在潜意识中工作的课程),在课表紧凑的状况下,是可以容许中断的,中断期间必须以其他更技术导向、需由四肢灌注意志力量、充分展现活力的课程(如:形塑/雕塑、手工、木工、金工等)来取代;中断期间进行这些,也是要帮助之后周期性的恢复(以顺利回到被中断的课程里)。“中断”不代表永远不在,条件容许的状况下,还是要把这些课程给予孩子,只是给课的密度无须这样频繁。]
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当内容内化于己,就不需要任何辅助笔记与资料;辅助的笔记与资料会打断教师与孩子之间内在的连结。教师让教学内容透过自己不着痕迹、自然地流向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的确要能够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不是弱化;然而,人体的三重性结构中:“头部-神经感知系统(思想)”无法接受教育,“胸腔-呼吸节律系统(情感)”只有一部分能够接受教育,“四肢-新陈代谢系统(意志)”可以被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从“意志(四肢人)”着手,并透过部分“情感(胸腔人)”,来唤醒“思想(头部人)”。教育因此成为“由‘下’而‘上’”、“由‘周缘’而‘中心’”。
华德福教育并不反对“大班制”,“大班制”能给出更多样而平衡的群体生态系统,没有必要一直陷在“小班制”的迷思里——尊重到“群(体)性”的“个体性”,才会成熟而完整;此外,孩子也必须学习到“个体性”仍然要有“暂时在‘群性’中消融”的能力:虽然孩子像是暂时消失,但教师的关怀与爱仍在。愈大的班级,愈能帮助维持正常的师生关系,因为班级的社群如同健康的社群一般,需要多元力量的参与与注入(孩子内在清楚:自己其实与世界本质上是相连的,他与所有的孩子连在一起)。教育的品质不在于班级的规模、大小,只要课程没有好好架构、好好经营,再好的教育制度中,优点也会是缺点。
教师上课时,必须清楚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整个存在(力量):教师是完完全全为着这一个班级,而站在孩子面前的--如果不是为着这一群孩子,这个教师不会站在现在这个位置--这个教师在这里,为的是给出这群孩子只有他(不是别的教师)能给出的教育(内容与品质),教师必须用生命力量来带(动)孩子。
所有的经历,如果能透过心魂的力量再次运作、转化,就能成为灵性上永久的记忆。华德福的教育不在“物质”,而在“(未生之前)‘灵性’教育的继续与延伸”。“美(的元素)”的存在,能提升心魂对课程的接受度,但这种“美”,不是只在一般“‘艺术性’的定义”里:只讲究环境视觉上的艺术性,久了就会让孩子反感;要能触动孩子,才是能让孩子呼吸、具有生命力的“美”。所以,每堂课都将是教师艺术性的创作,课堂中的每一个元素(主题、上课内容、孩子、季节、天气、地点和教师自身等)都必须注入生命性的色彩--“独特性”、“新鲜感”才是华德福教育中的“美”。所以华德福教育中,没有二手、也没有复制!如果教师无法对自己、被自己的教学感动,或者,教师只是重复着之前的自己,那么那场教学,外界再怎么论断是“成功”的,本质上仍是失败的。教师必须让自己的课程随时随地“浸润在‘充满着情感’的‘意志’”里。
任何的认识,单从空间,只能片面理解,那种理解也是有限的;如果透过时间,生命轴/自我体的作用就可以被清楚发现。教育中,学生能够发现教师的自我体如何示范与作用,教师也能够观察着学生自我体的轨迹而修正自己,这种互动,才能深化教育的品质--这也是为什么,华德福教育希望教师能陪着孩子一起“多年一轮”地成长。
华德福教学,很简单,却也不简单——关键就在用“心”。